夜晚的北京华灯璀璨、霓虹闪烁,一片繁荣昌盛。70年来,电力变化悄悄藏在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仅有3成北京市民家里通电;上世纪80、90年代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直到1993年,北京才基本实现居民生活用电不拉闸。如今拉闸限电已成泛黄记忆,北京市民不仅不用担心限电,还可以用手机随时购电,北京人电力获得感不断增强。
负荷70年增650倍
时间倒回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居民仅有3成家里通电。当时,北京电网最大负荷只有3.5万千瓦。
回顾历史,计划经济时期,电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上世纪70年代,不少人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管灯,每天一到晚上8、9点,各家就都黑了;80年代,随着陆续添置电视、冰箱、空调等大件儿,北京居民明显感到电不够用了。家住通州区的王淑玲阿姨告诉记者:“一院共用一块电表,噼里啪啦跳闸是常态,做着饭,家中排气扇突然就停了。”
1986年被永载史册,这一年北京拉闸限电达历史最高点,全年共拉闸11万条次,平均每天300多条次。1992年8月28日是有名的“黑色星期五”,因北京地区正常限电和华北电网紧急限电,北京市拉闸765路,拉掉负荷84.35万千瓦,相当于当时总负荷3成左右,其中,隆福大厦建店40年也首次遭遇停电,营业损失近百万元。
为解决首都电力短缺问题,北京电力曾开展过多次重大工程,尤其从1993年开始,北京电力实施了一批电网改造工程,北京基本实现居民生活用电不拉闸。如今,北京地区电网最大负荷达2267.5万千瓦,比建国初期增长近650倍。
首都电网越来越聪明可靠
配电网连接着千家万户,2009年以来,北京电力开始对全北京老旧小区与“临时代永久”用电小区进行配套电网改造。目前,北京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中心城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100%,首都电网越来越聪明可靠。
北京电力营销部计量处处长李冀介绍:“自2011年开始推广使用智能电表以来,智能电表覆盖率达99.6%。” “与原有的卡式表和机械表相比,智能电表最显著的区别是,从‘买度数’变成了‘买钱数’,购电后,无须插卡,购电金额会通过网络方式自动‘下发’到我们的电表内。”家住朝阳区黄杉木店的李会大爷告诉记者。
从2017年9月30日开始,北京电力推出“微支付”购电,按提示通过微信钱包、银行卡进行支付购电。“掌上电力”“电力微信”等便捷购电方式,提升了京城百姓的购电体验。其中,“掌上电力”APP购电后平均7分钟内就可将购电量下发至用户电表内,足不出户享受智能缴费和用电服务。此外,北京市民还可使用“掌上电力”APP随时查看自家用电情况、缴费记录及当前电表余额等丰富信息。
绿电改变生活
70年来,北京另一大变化是冬季取暖。如今上百万户胡同深处、农家宅院的首都百姓,改变了传统烧煤取暖的方式,享受到电网改造升级、“煤改电”带来的幸福变迁。
据了解,2003年以前的北京,除集中供暖区域外,大部分胡同中的平房都要在冬季使用燃煤取暖。自2003年至今,16年的“煤改电”给北京老百姓生活带来巨变。以前烧煤时,家家户户都弄个小煤棚存煤,一到冬天,煤渣等垃圾大量增加,院里又脏又乱。说起取暖的变化,顺义区东水泉村村民傅文珍表示:“以前一到冬天,院子里都是煤不说,还得老有人等着填炉子。现在好了,不用再填炉子了,真是省心、方便、安全又干净。”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百姓,“煤改电”工程建设改造范围也从0.4千伏一直升到220千伏。实施后,城市居民户均供电能力由原来的1.5千瓦增至6千瓦;农村居民户均供电能力由原来的1.5千瓦增至9千瓦,首都居民的用能清洁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除改变北京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用能方式外,优质绿电还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截至2018年底,北京公共充电桩数量达4.2万个,实现16个区、9条高速公路和充电需求热点区域全覆盖,有力保障了电动汽车上路行驶。
记者手记
北京用电感受从一个侧面折射了70年来首都电力的变化。
变化背后是沉甸甸的成绩单:北京电力500千伏电网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有世界上可靠性最高的配电网“双花瓣”;正在建设中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是世界上首个输送大规模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多种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深入开展“三省”“三零”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70年,北京电力的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变化的是电网不断坚强可靠,不变的是北京电力员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