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看城市型炼化企业如何突围

——广州石化为产业探路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记者 张子瑞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5月14日   第 02 版)

  首套国产联合重整装置——广州石化100万吨/年催化重整联合装置。
  邓志伸/摄

  “厂区的烟囱已经4年不冒烟了,处理后的污水养的鱼已经7岁了。”作为广州石化一线员工,时磊对于厂区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这是广州石化近年来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型炼化标杆企业的一个缩影。

  石化工业资源消耗高、易造成污染,随着原油劣质化加剧、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提速,炼油炼化企业面临的安全环保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压力大。对于城市型炼化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则更加突出。

  炼化企业如何“变绿”?城市炼化企业又该如何突围?在日前由《中国能源报》社策划组织的“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新时代”采访调研中,针对石化行业普遍面临的绿色发展新课题,广州石化总经理陈坚给出的广州石化解决方案是“两个转型”——一方面向本质安全环保型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转型。

  “两个转型”助企业突围

  作为中国石化旗下最重要的炼油化工企业之一,从1978年投产至2017年,广州石化累计加工原油2.46亿吨,上缴利税1195.87亿元,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0多年前,当黄埔区还是一片农田菜地的时候,广州石化是点缀其中的工业明珠。40多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和居民住宅在不知不觉中层层包围了广州石化,造成了如今“城市包围工厂”的局面。

  近年来,这家见证了我国石化工业发展历程的功勋企业再次站立潮头,成为低碳转型的先锋,为城市型炼化企业的绿色发展探路。

  2017年广州石化利润突破40亿元,净资产回报率达到41.95%,再创历史纪录,整体经济效益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不过,在广州石化人看来,经济效益不是企业追求的全部,质量效益才是企业追求的根本。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经营指标上领先,也要在能效、减排、清洁生产、环境效益方面同步推进,最终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广州石化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加快炼油工艺清洁化升级改造及安全环保节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更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高效发展。” 陈坚说。

  “谈石化色变”曾困扰着行业,阻隔了石化企业和城市的融合,让石化企业搬离大城市的声音也曾不时冒出。

  当昨日的乡村变为今天的城市,当过去的郊区成为当前的城区,石化企业是否只有不断搬迁、撤离这一条路可走?

  广州石化党委书记丘仲宜认为,搬迁只是在转移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实现石化企业本质安全环保。

  “石化企业搬向哪里?不能说广州是城市,茂名就不是城市。企业放到化工园区也并非万事大吉。核心问题是石化企业是否做到了本质安全环保。”丘仲宜认为。

  为此,广州石化持续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实施排放升级改造、进行超洁净排放技术改造、大修改造全面实施安全网格化管理、着力解决异味问题。

  陈坚表示,实现本质安全环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计到2023年全面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

  清洁技术支撑绿色发展

  4月下旬,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第三季正式启动。36座城市,50家中国石化旗下企业开门迎客。又一批社会公众走进广州石化。

  顺着5架专业望远镜望去,烟囱高耸入云却见不到烟气排出,这让来广州石化参观的公众误以为生产没有进行。实际上,这得益于广州石化采用的“超洁净排放”技术。

  思路决定出路。在实现“两个转型”的思路指引下,广州石化在绿色发展转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绿色发展,从理念化为行动,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绝,更需要技术创新的勇气。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清洁化生产,推动减排降耗。

  在动力车间,广州石化副总经理田宏斌告诉记者,在中国石化系统内,广州石化首家实现动力锅炉“超洁净排放”,热电站全部锅炉燃煤机组烟气排放指标领先全国,做到“烧煤跟烧天然气一样干净”,成为地方和行业的一个标杆。

  2014年下半年,广州石化两台CFB锅炉和两台煤粉炉通过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烟气排放稳定达到了“50355”的“超洁净排放”标准(氮氧化物浓度小于50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小于35毫克/标立方米、烟尘浓度小于5毫克/标立方米)。该标准的实现也证明了燃煤锅炉不用改烧天然气,烟气排放指标也能做到比天然气机组还要低。

  炼化装置停车大修往往比正常运行蕴藏着更大风险。凭借创新技术,2017年,广州石化炼化装置大修实现“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超排、渣不乱丢、声不扰民”。

  陈坚介绍说,近四年,广州石化累计投入3.53亿元用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促进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通过公司领导挂牌督办,组织对“风险源”进行危害识别和评估;扎实开展“我为安全作诊断”“HSSE观察”“低头捡黄金”等活动,确保重大安全风险可控。

  统计显示,广州石化平均每年投入1.5亿元用于环保治理,2006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17.66亿元,建成投用环保设施60余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2007年的14614吨下降到2017年的172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2007年的8998吨下降至2017年的931吨,烟尘排放总量从2007年的5477吨下降至2017年的22吨。2018年计划投入2亿元,实施42个排放提标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动力事业部副部长仵忠说:“安全、环保、绿色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外在要求,也已经成为企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如果排放不达标,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厂区内的几千名员工。我们员工就不会答应。”

  从指标管理到异味管理

  记者在广州石化公用工程部看到,石化污水经过净化后可以养鲤鱼。池水清,鱼儿游。池中最年长的鲤鱼已经7岁。

  “实现绿色转型,既要靠科技,又要靠管理。”陈坚认为。

  对于公众来说,排放是否达标无法直接判断,但异味是感官可以直接察觉的。

  广州石化不满足于排放指标的达标,而是致力于打造无泄漏、无异味工厂。为了杜绝异味的产生,让百姓满意,他们在实施异味管理的路上摸索了多年。

  相对于排放指标的达标管理,异味管理不可控因素多,难度大。

  田宏斌介绍说,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试点单位,广州石化积极开展LDAR工作,并以该工作为切入口,持续推进无泄漏、无异味工厂建设。他们通过挂牌、查漏、修复、复测、结果评估等闭环管理,消除漏点,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泄漏,异味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14年5月,完成了第一阶段两套装置的LDAR技术应用并通过广东省环保厅的验收;2015年三季度,完成所有装置LDAR技术的推广应用,并纳入日常设备管理;2016年,持续实施LDAR技术,对漏点进行修复,组织开展全厂VOC源监测和排放量核算工作,为VOC治理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2017年12月,广州石化“VOC综合整治一企一策方案”通过了广州市环保局的评估。

  对于广州石化安全总监温一平来说,需要时刻紧绷神经。

  “一个月前,有附近居民反映闻到异味,为了消除居民的顾虑,我们启动自检,并积极配合环保部门检测,最终确定异味并非来自广州石化,而是来自东莞麻涌镇的一家私排企业。我最担心的是,一旦出现异味,却找不到源头,对公众就无法交代。”温一平说。

  炼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炼化产业主要布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为代表的“两洲一湾”区域。

  炼化企业如何与城市共融共生?广州石化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城市型炼化企业在国外并非没有先例。在欧美发达国家,炼化企业与居民区一路之隔习以为常。在日本东京湾,炼化企业与当地社区、区域经济有机融为一体。”陈坚认为,“前提是企业自身做好做强,让政府放心,让公众满意。”

  “在一流的城市打造一流的炼化企业,用一流的企业支撑一流的城市。”丘仲宜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打造和丰富城市型炼化企业的广州石化解决方案,为城市型炼化企业的绿色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专家提醒:高度警惕乙烷保供风险(行业观察)
看城市型炼化企业如何突围
电煤价格进入新一轮波动期(市场分析)
我国石化行业有望引领全球(关注)
INE原油期货服务实体仍需优化交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