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大幅放缓,201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创近10年新低。在此期间,天然气装备制造业也同步进入低谷,相关企业亦在经历业绩断崖式下跌之后进入“寒冬”。
痛则思变,随着全球天然气资源供应的宽松化与国内“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天然气装备制造业也在抓紧机遇,加大研发力度,加速拓展创新发展思路,升级运营技术,向提升管理服务质量要效益。各大装备提供商纷纷推出不同级别的智能服务管理产品,谋求为用户提供从产品到管理、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或将掀起新一波天然气装备制造行业的转型浪潮。
“互联网+”智能服务管理
当前,国内天然气市场已经出现区域性、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供求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天然气储运设备在其中将起关键作用。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国内天然气储运装备的安全监测和运营手段,以现场人工监控的粗放式管理为主。尤其在天然气加注领域,由于加气站数量少、空间布局失衡,且为多品牌设备混合运营,极大制约了资源有效配置。业内专家指出,未来天然气储运设备间的互联合作将成为大势。
近年来,虽然对运输装备采用了GPS或北斗星监控手段,但仍缺乏对装备制造全过程有效的安全和营运管理。随着业主和用户对天然气应用安全要求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在“实时互动、安全高效、稳定可靠、科学优化”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该应用领域的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大数据”与“智能化”成为天然气装备行业未来转型发展的主要关键词。
“‘互联网+’智能服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运营数据积累,更好地指导业主调配资源,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带来差异化附加价值,还可以实现多品牌的互联合作,促进整个行业的资源共享与技术进步。” 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能源装备业务中心总经理施才兴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
业内普遍看好
据悉,由中集安瑞科主导合作研发、体现加气站升级换代发展趋势的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25MPa无动力智能环保型CNG加气子站,日前通过技术评审。该产品首次采用25MPa气瓶拖车,利用世界先进水平智能技术直接实现对20MPa车用气瓶的充装,其将气体储存和运输设备优化为一体,并以“一天只用7度电”的节能理念,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极大地节约了CNG的储运成本。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纵观当前天然气装备行业,从阀门、储运设备、再到加气站,各环节不少装备供应商或成套设备供应商普遍看好“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新机,都欲抢占市场先机,探索将各自的技术方案与 “大数据”智能化管理融合,并推出了气体云平台远控系统、加气站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加气站联网管理系统、气化站远程监控系统等多种智能管理解决方案,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获得更好的业绩回报。
以中集安瑞科为例,早在5年前,该公司就开始致力于能源装备的智能化安全监控应用的研发。截至目前,该企业已经实现为业主提供包括加气站控制系统、气化站远程监控系统、罐箱卫士·智能管理系统、加气站联网管理系统、燃气锅炉控制系统、一体式加气撬控制系统等在内的智能管理解决方案。依托该方案开发的“互联网+智能服务管理系统”在现场监控基础上,将设备接入互联网,可实现对设备的远程实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运行分析,全方位解决无人值守气化站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而实现对装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
“‘互联网+’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思路为中集安瑞科的能源装备业务尤其是天然气储运装备业务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和价值增长点,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更加紧密的共赢共生基础。”施才兴说。
亟需建立规范与标准
“互联网+”在天然气行业的应用可以说势在必行。如施兴才所言,只有满足消费市场多样化的智能应用需求,才有可能实现我国天然气消费“双倍增”的目标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天然气行业在“互联网+”智能管理方面的探索才刚起步。中国气体协会秘书长洑春干强调:“广度深度还不够,未来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同时也缺少相关标准规范。例如天然气行业相关硬件,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标准还不统一,且大多是多种品牌设备混合运营,相互兼容性较差。同时我国各设备制造商目前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成了一个个孤岛,未能形成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管理系统。这些因素将阻碍该行业智能化发展进程。因此,相关规范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该课题的推进尤为重要。”
记者获悉,目前由中国气体协会牵头、正在编制中的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车用气瓶电子标签应用管理规范》,就是要打破各加气站的孤岛,在京津冀区域形成一个大数据管理系统,以保障燃气汽车在京津冀区域的畅通。
洑春干建议,企业应积极与行业协会共同推动制定团体标准实现协同发展,以推动行业装备的兼容性,促进行业大数据的形成,从而提升行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