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8时,中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室地质工程师淡卫东进入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数字化油气藏研究平台,开始一天的工作。
创新科研理念
数据搬运连接“沉睡资源”
长庆油田数字化油气藏研究平台的建设,始于2010年。为适应建设和管理5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的需要,长庆油田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传统油气田企业转型发展”的数字化建设规划。数字化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RDMS)是长庆油田面向油气藏地质科研领域,与中油瑞飞公司合作开发的网络化科研协同工作平台。
平台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梳理不同部门已有的研究数据。由于各部门所用专业软件不同,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对同一口井的名称标准也不尽相同,大量数据安静地“躺”在研究人员的电脑中,成为“沉睡资源”。怎样唤醒这些“沉睡资源”就成为当务之急。
数字化油藏中心主任王娟从项目建设伊始负责至今,带领团队成员自主研发软件接口,搭建“数据桥”,成功实现22款地质、油藏、地球物理等专业软件的集成应用,可实时获取单井、油藏的各类数据和成果。同时,通过开展多图联动布井、快速绘图等工作,科研人员再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寻找、整理和加载数据,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平台建设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数据库编程理念,让科研人员充分参与到模块设计中来,同时让软件工程师对不同岗位的数据需求分类统计,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中油瑞飞项目经理张宝润说。
淡卫东坦言,在平台推广初期,大家还不了解它能做什么,对花时间将往年研究数据“搬运”到新的平台还有些抵触情绪。现在,随着数据的充实,大家都尝到了“大数据”的甜头。仅去年,科研人员在数字化油藏平台归档资料6.7万份,查看资料29万份。
转变科研方式
去繁就简,直面核心
石油勘探室是最早使用油藏工作平台的部门之一,主要负责油田公司石油勘探井位的部署、动态分析和年度成果总结,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是油田的“参谋部”。勘探室副主任惠潇介绍,井位部署工作需参照“八图一表”,要应用到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油藏纵横向变化和地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
对研究人员来说,“对图”是一项基本功,根据不同油井的测井综合图,可以分析油层分布和油藏变化。这是一项最基础、也是最耗费时间的工作。例如,对比两口井的测井图,每张测井图5米长、40厘米宽,两张桌子拼起来长度都不够,大家就只能趴在地上研究。有时,一忙起来就是趴在地上两三个小时不动窝。
一位研究人员说:“每口井的测井综合图只有一份,以前被别的科室借走,研究人员只能等。现在,有了电子测井图和多井对比功能,研究人员只要选出需要的井位和参数指标,就能快速完成地层对比,节约了60%的时间。以前,项目组到现场实地勘测后,要和勘探室反复沟通,才能最终确认位置。一旦遇上坏天气耽搁信息回传,可能要等两三天的时间。现在,有了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在线查看地貌特征,快速完成井位部署。”
井位部署只是勘探工作的一部分,之后的生产实施环节还要随时跟踪分析。油藏工作平台针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和18个采油、采气厂等单位开发了29个工作模块,一线员工将生产数据录入系统后,实现上传归档一遍完成,省时省力。而且,不同院所的数据库实现了实时共享,科研人员可以在线查看,真正实现了业务、数据、岗位的统一。
在油藏评价室,淡卫东制作了一张4口井的油藏剖面图。他说,以前需要从各专业数据库收集井位信息、地层数据和测井解释数据,经过规范化整理和筛选,加载到专业软件,耗时约两个小时。现在,从平台勾选所需数据,系统就会根据不同软件的要求自动转换格式,一键生成图表,仅耗时5分钟。
“这个平台将科研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中去,这些才是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惠潇说。
完善科研管理
打破壁垒 走出孤岛
2014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5545万吨,一年时间内实现了从4000万吨到5000万吨的跨越。作为油田公司主要研究与决策参谋部门的勘探开发研究院,2014年员工总数为639人。
这一年,在数字化油藏平台的支持下,研究院科研人员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27项,编制油气田勘探开发规划及部署方案110个,部署油气探评井、开发井、水源井1.1万余口,编制单井地质设计2200余份,完成公司新增油气三级储量9个区块近17亿吨油当量规模储量的计算与上报工作。600多人的科研团队,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一体化研究,多学科协同”是勘探开发业界早有的共识,但受限于管理模式和技术瓶颈,迟迟未能实现。新的“大科研”工作模式,一改传统的“孤岛式”研究,全油田科研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同时开展工作,共享研究成果,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研究。
以前,为获取数据,惠潇需要和各部门联系,每次打3至5个电话,才能搜集到需要的数据和图表。“现在不需要联系特定的部门和人员就能获取资料,这种自组织架构让陌生人之间能够开展合作,构建虚拟团队,减少了人际沟通,工作变得更加纯粹高效,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科研工作模式。”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石玉江解释。
目前,油田内有52家单位在应用这一系统,每名科研人员就是网络矩阵中的一员,基于不同的业务范围形成一个个虚拟团队,不再拘泥于现实中的部门划分。研究数据汇总在平台上,其他使用者可以互动交流、提出反馈,使其成为“活的数据”。同时,成果的点击和数据的应用频次也成为科研人员考核量化的一个依据。
从2010年进行初期建设到2014年全面应用,数字化油气藏研究平台已经为长庆油田公司开通1931位用户,平均日访问量600人次,累计上线25万人次。
(杨雯 黄祺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