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圳为什么成为深圳?

《中国经济周刊》 特约撰稿人 关浣非 《 中国经济周刊 》(

    40年,风云际会;

    40年,沧海桑田;

    40年,一个偏居一隅的边陲小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一线城市;

    40年,深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展现给中国和世界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那么在深圳的四十年发展中,都有哪些因素在推动和支撑着深圳的超常发展?

    深圳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很多,最直观的是其一路高歌猛进的GDP的增速。从1979年的1.96亿,到2019年的2.69万亿,GDP足足涨了12000倍!就在去年,深圳的GDP超过了新加坡,位列全球第21名,让全世界知道了何为“深圳速度”!

    按照人均GDP计算,深圳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19年的203489元,即使放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GDP也排在第一!

    2019年深圳GDP为26927.09亿元,城市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其城市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地均GDP为13.48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名,比地均GDP第二名的上海6.02亿元,高出一倍多,是广州的4倍、北京的6倍。

    日本东京大学近期研究表明,目前深圳已跻身于亚洲一线发达城市之列,业已成为重要的国际一线城市,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要素的聚集靠区位,靠制度,靠基础设施,靠市场效率,也靠包括文化、政商和谐度在内的软环境。在第一批确定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的禀赋条件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发展,深圳无疑是最耀眼的,也是最受世界瞩目的。深圳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

    那么在深圳的40年发展中,都有哪些因素在推动和支撑着深圳的超常发展呢?

    开放的基因

    深圳特区从成立的那天起,开放就注定成了它的基因。深圳毗邻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香港,得开放风气之先,深圳前二十几年的发展,相当大程度上是受惠于对香港及亚洲其他先进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承接,当时的“三来一补”对特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原始积累的积极推动效应。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头20年,依靠这种产业模式,深圳每年GDP平均增速高达35%。而在这种形式的对外开放中,深圳对外部世界的要求及变化逐渐加深了认识和了解,也逐渐增强了自身适应外部变化和挑战、向世界先进标准看齐的能力,继而致力在外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成了深圳努力向上的动力。

    而深圳40年的发展过程实质上也是开放内涵不断提升的过程。由前期的“三来一补”、粗放型发展的工业园区,到大力推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园区功能开始向多方位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蜕变。2013年,深圳市政府以“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1+6文件”,深圳第二产业中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趋势加快,税负从2012年0.17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0.14,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集聚,2019年相关税收攀升至834.9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比重达71.5%。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税收71.6亿元,同比增长7.1%。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深圳各类产业园累计超过7000家,75%规模以上企业和8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都来源于产业园。

    而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现有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已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89%以上,已超出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深圳非常注意打造重点开放高地。截至2019年底,深圳前海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有7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累计359家,内地上市公司投资企业累计936家。

    敢为天下先

    中国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第一个实行建筑招投标制,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张股票,第一家律师事务所,第一个打破“大锅饭”,第一个取消粮油凭票供应,第一个主题公园,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次土地拍卖,第一个保税工业区,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个文博会,第一个中国科技展高交会,第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个启动商事制度改革,第一家互联网银行,第一个“人才日”,第一个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都诞生在深圳。

    而在诸多服务行业,深圳也创下了业内无数个第一:如银行开办系统内第一笔个人港币储蓄业务;办理第一笔职工个人购房抵押贷款业务;率先开办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开办保险箱业务,填补国内保管箱业务的空白;发放国内首笔用于基础设施的贷款……1980年7月27日,一场大暴雨把深圳罗湖一带淹成泽国。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兼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吴南生和正参加城市规划会议的工程师们算了一笔账,罗湖开发0.8平方公里,每平方米投资90元搞“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排水通排污、土地平整),要7000万元。吴南生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找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反映没有酵母做不成面包,问能不能把国家贷款作为“酵母”。谷牧当即答应,并询问用途及还贷方法,后帮助贷款3000万元。这3000万元就是建设银行提供的。

    市场化

    自深圳特区设立的那一天起,市场化也就成了深圳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则,并一直是深圳经济体制改革的永恒信条。市场化不仅是企业公平竞争的根本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市场竞争效率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企业竞争的优胜劣汰,也才能为企业的生生不息生长创造土壤条件。

    深圳的经济发展所以能长久地保持升腾向上的动力和活力,是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融合发展分不开的,更与深圳民企超常发展有直接关系。截至2019年5月,全市民营经济商事主体达314.3497万家,在全市商事主体的占比高达97.66%。其中,民营企业195.345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6.29%;2012—2019年期间,深圳民营经济队伍快速壮大,登记户数雄居全国首位,年均增长36.7万户。而像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恒大等都是在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不仅对深圳的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在深圳的创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创新一直是持续提升深圳竞争力的重要源头。

    宜居、宜商、宜创业的环境

    宜居、宜商、宜创业,这是任何城市获得人才要素的基本条件。深圳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的大集聚过程。深圳由早期的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到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人才聚集经历了先国内后国际的过程。

    几十年来,深圳全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体系,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圳全市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49万人,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家、工作站(分站)115家,引进全职院士46人,留学归国人才总数超过11万人。同时,深圳还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居民平均年龄仅有32.5岁。

    而深圳之所以能产生人才集聚效应,这是与深圳宜居、宜商、宜创业环境有直接关系的。深圳现有公园总数921个,拥有四大自然保护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45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自2010年启动绿道建设以来,深圳已建成总长度约2448公里的绿道网络,平均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

    深圳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打造高品质的“绿色建筑之都”。深圳共有120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面积达1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规模和密度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

    深圳全面建设高品质绿色交通体系,打造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入全球前十,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达56.5%,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深圳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万元GDP能耗、水耗达到全国最优水平。作为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市,碳排放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5705万吨,总成交额13.5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设“治水治城”相融合的海绵城市。全市已完工海绵城市项目1361项,海绵城市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9%。

    深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0%,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优于欧盟标准。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在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已经拥有8条地铁线路(10号线即将开通)、4座现代高铁站、一座国际枢纽机场、八大港区……从深圳出发,可以轻松到达世界各地。而深圳地铁10号线最引人注目,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条云计算轨道交通线路。

    深圳市民夜间淘宝购买力全广东第一,“淘宝直播间”活跃度全国第四,深圳商家夜间发货量全国第三,夜间外卖占比超1/4。

    今年8月初出炉的《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测算结果显示,深圳高质量发展总得分全国排名第一,北京、上海、广州则紧随其后;分指标来看,深圳拿下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3项单项冠军,领跑全国。

    宜居、宜商、宜创业,这也是形成其他要素集聚效应的根本条件。今年上半年,虽然深圳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疫情冲击,但各种要素向深圳集聚的动力并没有衰减。截至今年5月份,深圳资金总量为92881亿元,不仅增量上名列前茅,而且在增幅上更居三甲之冠。

    服务型政府

    常言道,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则是有形的手,但深圳政府的这只手,一直是企业的帮手,援手、经济活动的推手,从来不是对企业发展经营横加干预的手。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引导产业发展和改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上。如果说当年深圳的开放发展是由西部、南部展开的话,那么今天深圳的开放发展已形成了由西至东、由南山到坪山,由南向北、由罗湖向龙华全方位启动开放、华彩纷呈的格局。笔者曾与深圳的一位区委书记谈论过一些企业到某些地方投资“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位书记直言不讳地说:那就必须考虑换“水土”。一句话已看出深圳政府服务企业的理念之先。

    政府在重大危机管理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至为关键。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口岸颇多,但在今年应对空前的疫情冲击方面,政府一直表现出了系统严谨、从容不迫的控制能力,在一个人口流动性极高、人口规模特大型城市里并没有出现集聚性疫情暴发事件。与此同时,政府则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各行业复工、复产、复业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和引导,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在医药产品、设施、设备生产上的优势,在中国乃至全球防疫药品、产品供给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深圳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GDP总值达到12634.30亿元,实现了0.1%的正增长。面对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双重冲击,深圳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从一季度的负6.6%到上半年的正0.1%,实现惊天“大逆转”。      

    今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惠企16条”“66条稳增长措施”“千百亿稳增长行动”等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增产。刚刚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深圳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不仅实现了增速由负转正,而且增幅比一季度大幅提高47.2个百分点。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链配套完备,市场化程度较高、本地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6。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深圳电子信息企业表现出较好的市场韧性,特别是乘着中央加快部署“新基建”的东风,深圳在5G等领域率先发力,加快5G商用建设步伐,预计8月份将实现5G网络全市覆盖。据海关统计,2020年上半年,深圳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3015.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5.5%。在上半年深圳出口“一带一路”沿线的产品中,机电产品占逾七成,达1126.2亿元,其中电脑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09.5亿元,同比增长21.8%。

    卓越的顶层设计

    深圳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一开始就被认为肩负着改革探路的历史使命。然而,深圳的改革开放并非坦途。在事关深圳前途命运的每个关键时刻,中央都给予过关怀和嘱托,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两次亲临深圳督战,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首次来深圳视察,他对当时深圳的发展非常满意,视察结束后他还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充分肯定了深圳改革的成绩,同时鼓舞了深圳继续走创新之路、改革之路。

    1992年春天,这位老人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疑惑。视察结束离开深圳,他拉着市领导的手话别,再三叮嘱道:“你们要搞快一点。”于是有了震惊世界的“深圳速度”。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的高瞻远瞩,没有邓小平的肯定和指引,深圳的今天可能是另外一个局面。 

    如今,中国最高层已对未来深圳的发展提出了世界意义的目标要求,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要求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应该在创新发展、城市文明、法治政府、民生幸福、生态环境等5个主要方面树立全球城市标杆。

    深圳正年轻,但在未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中却承担着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过去40年深圳已创造了中国的奇迹,而未来的40年则需要深圳创造世界的奇迹,现在不能说深圳已完美无瑕,更不能说深圳的未来会一片坦途,只能说深圳发展远未有穷期,改革远未有穷期,开放远未有穷期,创新远未有穷期,扬长补短、自我完善远未有穷期,加深与世界的融合更未有穷期。深圳在本世纪中叶既需奋斗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模样,更需锻造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灵魂和精髓。

    深圳寄托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期望深圳能再一次创造出令世界赞叹的奇迹!

深圳为什么成为深圳?
面向未来,深圳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比亚迪:与深圳同行
对标深圳一年半,青岛干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