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给野外文物多加 几道“安全防护网”

■李英锋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0月14日   第 02 版)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江苏丹阳、矗立1500余年的国家级文物南朝石刻,遭到多名外地大学生非法拓印。这一行为所幸被制止,但消息传开后仍引发公众热议。

  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珍品的南朝石刻,惨遭破坏污损已经不是第一回。2014年,位于江苏南京栖霞区的另一处“国宝级”南朝石刻就遭盗拓,石刻被白芨水液体和墨汁污染,专业清洗公司安排8名工人,使用无酸纸,利用8天时间才一点一点将墨汁基本吸净。为了清洗石刻上残留的污迹,前后共花费3.5万元。即便如此,碑文阴刻字体已经受到墨汁侵蚀。

  盗拓一时爽,文物受损多,后续修复难。南朝石刻历经1500余年,表面已出现严重风化,已经非常脆弱,非法拓印对其伤害很大,墨汁流淌、渗入石刻内部,会导致石刻图案无法辨识,而拓印时的敲击动作则会对石刻本体造成损害,造成表皮脱落。文保单位的修复要耗费不菲的成本,且往往只能做到部分修复,难以做到绝对还原、全面彻底修复。石刻所受的很多损害都是不可逆的。

  再回头梳理丹阳南朝石刻被盗拓的过程,不难发现,尽管丹阳文保部门采取了一些保护石刻的措施——给南朝石刻加装了高清监控探头,并明确了片区专管文保员,为文保员配备了可直接连接监控、随时查看现场的手机,但监管和保护仍存在很多漏洞。南朝石刻属于野外文物,没有玻璃罩、防护亭等物理隔离保护设施,处于开放状态。事实上,本次事件中,是网友发现了涉事高校师生的非法拓印行为,并向丹阳文物部门举报,文保员及其他监管人员才陆续赶到现场,采取了处置措施。

  最新的进展显示,丹阳文保部门将聘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处理残存的墨痕、墨迹,没收非法拓印的拓片,并研究对涉事高校师生启动行政处罚。无疑,这是对文物的积极善后保护,也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能产生一定的惩戒、震慑和教育作用。但笔者以为,这种事后的保护是被动的,比之事前预防、事中防护,事后保护是一种“下策”。

  针对南朝石刻等处于开放状态的野外文物,加强事前预防、事中防护才是上策,文保部门有必要给野外文物多加几道“安全防护网”。比如,可考虑给野外文物加装半封闭的围栏、增加管理人员和巡查频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树立警示牌标明文物的保护级别、禁止行为、违法后果、拓印审批流程等事项,还可利用广播语音滚动提示上述警示内容。

如何挖掘城市信息消费潜力
给野外文物多加 几道“安全防护网”
落地难
六十不过寿、葬礼不戴孝?基层文明治理不可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