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厦门这座城市几乎被刷了屏。
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以“生态立市”为核心,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融合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厦门速度”
很多来到厦门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清新。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从近几年公布的空气质量排名来看,厦门几乎都排在前十名以内。其中,2016年,厦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
厦门清新空气背后,是相关部门迅速的落实行动。早在2014年,厦门出台《厦门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2017)》,为该市空气治理奠定了基础。第二年,厦门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建立“清新空气厦门蓝”微信工作群,每天记录都多达几十页。启动应急机制后,涉及部门都必须及时回复。哪个部门没有回复,环保热线工作人员就会电话通知。
空气质量指数50以内属于优。但是在厦门,只要空气指数超过60,各部门必须马上行动起来,通过一系列降尘措施迅速治理污染问题。
厦门迅速的反应,快速的动作,在福建省拿下了多个第一。比如,率先完成了厦门市97家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整治,并深入开展清洁化改造;率先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排污权核定工作,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2016年完成了26家企业排污权收储和335家重点工业企业的排污权核定等。
另外,厦门还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划定海洋生态红线,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组建全国首支有行政编制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先后获得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奖和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真正让厦门人自豪的是,台风“莫兰蒂”重创厦门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高效措施。虽然有数十万株行道树在台风中受损,但经过及时抢救,九成以上都成功存活。与此同时,厦门多部门新种近20万株乔灌木,进一步丰富全市的生物物种多样性、进一步增强生态群落稳定性。同时,新增道路、街头、公园等处的绿地约200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
为百姓谋长远福利
厦门一直以来将生态环境规划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早在1998年,厦门出台了《厦门市林地保护办法》。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林政资源管理处的数据显示,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43.62%,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福建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强向媒体表示:“我们只能给后人造福,不能给后人添堵,所以如果项目不符合生态管理的要求,宁可项目不做。”
厦门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陈渊川表示,空气质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辛苦一点是值得的。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不是为了数据好看,而是对市民的身体健康负责。
厦门城市空间虽小,但生态建设的手笔却很大,全市近六成土地被划为生态屏障区,可用建设用地仅有600平方公里左右,尽管这样,厦门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重点开发区域,圈起40公顷的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业内人士表示,能够出让这块土地建设一个保护区,足以说明厦门市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态度非常积极。
金砖会晤期间“零碳排放”——这又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承诺和实践。
据介绍,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厦门中和会晤期间因交通、餐饮、住宿等产生的二氧化碳,以更为亮丽的风采、清新的环境迎接嘉宾,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尚属首次,将成为国内外大型会议碳中和林的又一示范样样板,并呈现“一路一景、步移景异、时时有花、季季有彩”。这些在市民家门口的绿色福利,看得见、摸得着。
厦门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越来愈多。大屏山公园,里面宛若仙境的“雾森系统”惊艳全城,是一座主打生态休闲的市级主题公园。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公园所在的位置,在几年前曾规划建设一座星级酒店。原本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这块土地都是作为建设用地,实施酒店项目。2014年,厦门主动划出981平方公里陆域生态控制线。而这块地刚好处在此生态控线内。
厦门政府经过各种磋商和协调,酒店项目被取消,这才有了大屏山公园。
在厦门,当地人一定会推荐游人到环岛路走一走。因为环岛路是厦门的名片。环岛路上,每天都有游客为其优美的生态环境纷至沓来。
而当初,厦门政府在修建环岛路的时候各方意见并不统一。酒店、餐馆和步道、公园到底谁建到海岸边上,一直拿不定主意,最终大家倾向把环岛路建设贴合着海岸线。“从长远看,这是对百姓最大的福利。”福建厦门市公路局副局长陈振来说。
厦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面对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之时,始终将百姓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为厦门“生态立市”留住了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