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廊

新闻战线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市级党报融媒体中心建设之管见

——以张掖日报为例

陈文宝 《 新闻战线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8 版)

    摘要:张掖日报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壮大通讯队伍建“网军”、运用技术手段获取新闻线索、以人的融合为前提重构扁平化采编流程,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   融媒体中心   扁平化采编流程

    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新。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攻坚克难,加快新旧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是地市党报肩负的神圣使命和不容回避的时代责任。

    经过5年多的纸媒转型与新媒体一体化发展并进式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张掖日报对媒体融合与转型,特别是对全媒体的认识已从根本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是从班子成员到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在观念上有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概念;二是从单纯的“内容为王”转变为“内容为王”与“技术为王”并重;三是从过度重视传统媒介的传播效果,转变为等同重视互联网传播效果,一部分媒体精英自愿转战新媒体;四是全员树立了努力推动按部就班的定时传播向现场即时传播、全程传播转变的意识。

    然而,对西部地区的地市党报来说,全媒体转型是一项风险很大的自我革命。就拿当下日新月异且受众喜爱的各式各样新媒体来说,多的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最新技术的迭代更新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加之新闻直播、全程直播、短视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融合现实)以及APP(客户端)等,这些新形态媒介的采编制播每个环节都是非常费钱费时费工的。不像纸媒,一张纸一支笔、外加相机录音笔,单兵作战,就能搞定任何采访。

    平心而论,西部地市党报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确实存在进展慢、不平衡,甚至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等待、观望、跟风现象普遍存在。这虽然有观念、环境、政策、机制、体制等因素制约,但关键还是缺乏资金和人才的支撑。目前,全国媒体融合的典型样板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浙江传媒、封面新闻、湖北长江云、南方都市报、长兴传媒、瑞安日报等,但他们的融媒体建设动辄投入上亿,就连采取“跟随战略”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太仓日报、西安日报等,融媒体建设投入也都在几千万。这样的投资额对年经营收入多则四、五百万、少则一、二百万的西部地市党报来说,只能是“痴人说梦”。事实证明,短视频的红利、大数据的红利基本都被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大平台通吃。西部地区的地市党报等传统媒体,过去由于资金和人才导致的技术上的相对落后,造成如今现代传播能力建设的绝对落后。缺资金难与新技术结缘,少实力搞不成借智引才,一步落后处处落后,西部地区地市党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上如何作为?

    为使命而奋斗,为生存而奋战。面对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一些兄弟报社因为有财政的支持,实施“跟随战略”,“照猫画虎”搞融合,虽然避免了重复试错,但鲜有成功的经验模式,多的是“邯郸学步”,融合多是纸上的“盆景”;一些兄弟报社因为有参公编制,采取众包策略,“人云亦云”搞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往往是“东施效颦”,融合也只是“花拳绣腿”。在新媒体火热、自媒体热火的数字化时代,对于在先期改革中全面推向市场的张掖日报社来说,可谓“浸心彻骨”、倍受煎熬。因为河西走廊的五地市中,其他兄弟报社都是参公的事业单位,“吃饭”问题由财政兜底,而张掖日报社是唯一财政定补的全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吃饭”问题由自己解决。因此,在推进媒体融合中,只有真刀真枪地“杀出一条血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一条新路,才能保住饭碗、求得生路、实现发展。

    近年来,张掖日报社结合自身实际,义无反顾地建平台、打造“中央厨房”;活机制、重塑采编流程,拼技术、创新呈现方式;强管理、革新生产模式,在媒体融合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合之路。

    打造集采编制发一体的融合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主要表现在用户生产内容的“野草式疯长”和“海啸式传播”,而过去传统媒体“中规中矩”的专业生产,在冲击面前显得日渐式微。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巩固传统媒体专业化的生产优势,始终在全媒体内容的生产上处于领跑位置,这是融合发展中地市党报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事实上,从社会需要和分工的层面上说,不管传媒业态出现何种变化,机构媒体记者编辑内容生产的专业性都无法替代。这种专业性一是体现在核心信息的获取快;二是体现在新闻内容的呈现好。为了做到好与快,张掖日报社的主要做法是打造统一的新闻采集、编制、播发集成融媒体平台——即传统意义上的“中央厨房”。一个高效运转的、能生产出“色香味”俱全令人叫好“菜品”的“融媒体中心”,不外乎要有一流的原材料(新闻线索)供应渠道、一流的“大厨”(名编名记)和一流的设施(传播渠道)。近年来,张掖日报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借力发力,创新信息的采集方式、信息价值评估方式及传播方式,构建起符合自身融合需求的融媒体平台。

    发展壮大通讯队伍“建网军”

    传统媒体的信息采编审发方式是:获得线索、给予指令、到达现场、采访加工、上传编审、签发刊播。新技术改变了这一切,人人都在新闻现场,个个都可发布信息,造成很多热点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专业化生产的传统媒体常常“失语”或“后话”。这就需要在构建“融媒体中心”时,把“信息市场”——新闻线索与“中心”——编制播发平台直接对接起来。报社充分利用地市党报的品牌优势,除了在市直部门、县区、乡镇、村社和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健全通讯员网络外,还注重把本地社交媒体、自媒体、垂直媒体的优秀人才吸收纳入自己的通讯队伍中。同时,报社要求每名记者编辑发展新闻线人不少于10人。目前,报社在县区、院校、企业建立记者站10个;县区记者站又在各乡镇建立通讯站共计96个,经培训认证的通讯员队伍保持在300名左右。这些通讯员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他们既是传统媒体最忠实的读者,又是新媒体的报道员,还是“中央厨房”新闻稿件、新闻线索“供菜员”,更是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员”。他们在公共话题、网络舆论战中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能够做到适时发声、及时发声、巧妙发声,成为引导主流舆论不可或缺的一支“网军”。

    运用技术手段获取新闻线索

    互联网时代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是“全民记者”时代。报社充分利用新闻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短信“自媒体军团”,获取新闻线索,再从中甄别出热点线索、突发事件线索、监督类新闻线索,或联系当事人及时爆料,或安排专业记者及时采访、深入采访、追踪采访,基本实现了采集无盲点、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搜集、分析、整理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设置议题再反馈给现场的“新闻民工”,为其提供背景材料、建立前后方互动,从而为“中央厨房”及时有效地提供新颖、精彩、有趣、新鲜“食材”——图片、视频、音频等“现场真相”,既解决了主流媒体在热点问题、突发新闻上的“失声”困境,又极大地满足了传媒大众化、个性化、多样化、互动化的传播需求,为传播有效地植入了互联网基因,有力提升了媒体传播力、影响力。

    建立扁平化横向式的采编流程

    融合发展关键是人的融合。张掖日报“融媒体中心”的构建,不是“版本更新”、不是“技术换代”,而是“内部挖潜”、重在内生动力的激发。过去记者部、编辑部、新媒体部、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各自为政、各干各事,不能形成全媒体语境下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采编发优势。对此,报社成立统分结合的大采编部,依托方正数字采编平台,建起自家的“新闻超市”。所有的记者、通讯员、编外记者、新闻民工及社会人员的来稿以及自媒体上甄别出的新闻线索,均分门别类集成在采编平台上。“报、网、端、微、屏”编采人员在编委会的统一指挥下,按照编前会每天确定的“新菜谱”,在新闻超市内自选原料,在“中央厨房”里根据不同受众的关注点、兴奋点、接受点、互动点,制作各自的“家常菜”“地方菜”“特色菜”,再结合不同的传播渠道优势,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把握好“时”“度”“效”的节奏,分别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图表、卡通、幻灯、演示、模拟等形式,滚动式不间断在各形态的媒介上发布,强化全媒体互动,推进立体化传播,给信息的采集、传播插上互联网技术的翅膀,让新闻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靓了起来,增强了主流媒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作者系张掖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

    责任编辑: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