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廊

新闻战线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探索舆论引导的新范式

孙海峰 阿旦增 《 新闻战线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8 版)

    摘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传媒生态下,打造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舆论引导新范式,需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 对传统的舆论引导思路进行完善与革新,将其由传统的三维扩展到六维,在保证“时”“效”“度”的基础上增强对“准”“精”“全”的要求,精准监测舆情发展,制定准确的舆论引导策略,全方面提升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新闻舆论工作   舆论引导思路   舆论引导范式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时期、新环境、新格局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操作范式。

    舆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舆论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沟通增多、媒介技术进步,负面舆论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如谣言传播、情绪舆论、非理性舆论,等等。做好舆论引导则是确保已经具有一定动量和声势的舆论在运行中方向正确、目标合理。

    改革开放40多年,今天的中国社会在迈向繁荣富强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在适应社会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焦躁、迷茫和不安心理投射到社会舆论中,并借助互联网等手段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舆论引导至关重要。针对新环境下的舆情新特点,传统的舆论引导思路需“存量改良”“增量改革”。

    存量改良——对传统舆论引导思路的重构

    传统的舆论引导思路一般从时、效、度三个方面出发。进入“微博元年”“微信元年”后,线上线下的联动、意见的快速聚合、关系赋权下的多元化表达等舆论新特点的出现,使传统的舆论引导思路不再适用,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时与证相连: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对于时间的把控更加细化和精准。今天网络舆情的发展是实时的,对其的引导也应是实时的。将确证的事实在第一时间或恰当的时间点进行发布仅仅能起到澄清谬误的功效。在各种嘈杂意见交织的网络舆情场域中,公众往往会产生迷失:到底谁说的有理?谁的观点更能触动自己?因此,发布事实消息的同时还应提出有引导性的观点,快速填充公众的意见真空,缩短公众的情绪振荡期,将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有机而不失时机地结合在一起。

    度与标相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当前,网络舆论呈“去中心化”和“社群传播”趋势。这一新特征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多数公众将意识聚合在理性和正确的轨道上,如何引导众意变成公意①,等等。依据传统的舆论引导思路,针对不同区域、人群和话题进行差别化引导是常规措施,但这只是舆论引导中的“经”。眼下,网络舆论场中最难聚合的是公众的注意力,各种分散的节点和意见领袖会消解公众本可以聚焦起来的注意力。因此,提出合理的分析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向度模型,应用大数据、算法对注意力资源进行标识,找到关键节点(如意见领袖、网络大V等),释放出引导性意见,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变得尤为重要。这是舆论引导的“纬”。同时拥有“经”“纬”,才能将公众意识引导至需要被关注的中心议题上。

    效与评相通: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在舆论引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问题。其一,仅完成“规定动作”而忽视引导效果。诚然,蓬勃发展的舆论学研究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多样的舆论引导操作范式。但是,实操者往往会囿于方法本身而不善变通,或忽略对引导效果进行后续评估。其二,仅对引导效果做简单总结而忽视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舆论看作是“穿堂风”,认为其以某特定事件为导火索,仅能引发短期公众啸聚行为。但舆论学理论阐明,舆论具有周期循环的规律,在舆论反映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尽管其会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声势上的回落,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一旦被类似事件再次激活,又会以比之前更大声势的姿态出现,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民意波动。

    从问题出发,可以得出结论:对舆论引导效果进行深度考察和建立效果评估机制是符合舆论传播规律的做法。在舆论引导中凝结起科学、正确的共识,并利用互联网的大人际关系网进行传播,达成对公众的教育、教化。同时,评价、反思舆论引导的效果,对公众进行从心理到行为的全方位引导是凝结人心和聚合社会公共力量的有效保障,这也能促进舆论监督更加科学、有效。

    增量改革——对新时期舆论引导思路的拓展

    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是重要的课题。要谋求更高质量、面向全球的发展,首先需维持好国内的和谐与稳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做好舆论引导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课题,更是一个时代课题。在这一命题下,舆论引导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表意平台正强势聚合舆论的现实情况,舆论引导的操作范式需要革新、拓展。

    准确把握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核心价值,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舆论引导者应该具备引导舆论的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和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中存在的浮动意见②;能够准确解读国家政策并辅之以科学解释和有理评说;能够准确研判舆论的向度、强度、广度和力度,做到因势利导;能够准确分析文化、阶层、地域等差异给舆论带来的影响,做到因地制宜。除此之外,还需善于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向公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观,要主动熟悉业已改变了的传媒生态和传播环境;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新媒介技术,适应当前信息传播的节奏;要主动了解公众的诉求,与之形成互动关联。在新形势下,上述思考可以凝结为一个“准”字,这也是当前舆论引导工作中的战略核心,即立场明确、旗帜鲜明、引领有道、方向正确。

    精确测量舆情、精准引导舆论,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舆情测量可以被视作是舆论引导的前提。通过数据、算法、公式、模型等手段对舆情方向、强度、力度、情绪、态度、行为等多维指标做出客观定量呈现,加之定性分析,可形成一个舆情判研的闭合行动圈层——DIA模式(D:数据,I:洞察,A:行动)。从近年来舆情测量机构不断增多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对舆情进行精准测量越来越被重视。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精准的舆论引导策略以精确的舆情研判为基础。事实上,精确的舆情测量数据和精准的舆论引导策略更能够帮助公众提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正确认知,促进其参与积极性。精准的数据是最好的说服论据;指向性明确的引导策略能够快速凝结起公众的集体意识。如果舆论引导能够成功地将公众力量团结起来,那么形成高度一致的内聚力也并非难事。媒体、意见领袖和公众之间互动产生的化学作用将会形成一个新的舆论圈层,这一圈层具有强烈的意见一致性和行为认同性,能够鼓舞和激励其他社会成员。“精”意味着舆论引导新范式不仅仅为舆论引导提供科学的操作方法,也为社会正向舆论提供动力支持。

    全方位提升舆论引导力,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新形势下,舆论更加复杂和多元。新的理念、思想和文化的传入,激起了作为社会意识最表层的舆论波动。这种波动既是好奇也是焦虑,既是冲突也是融合。面对由多元文化圈、民族圈和宗教圈形成的舆论冲击波,全方位提升舆论引导力迫在眉睫。如何通过舆论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国际舆论场上趋利避害、塑造良好形象,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工程,也是一个主次渐进的课题。

    做好舆论引导首先要关注国内舆论的方向和态势,尤其是处于跨文化传播重点区域的边疆地区,用即时的舆论引导来调节社会意识层面的波动十分必要。只有自身稳定并拥有强大思想作后盾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

    其次,舆论引导需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由事明理、由理树信。面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不仅要对具体事件进行微观引导,更要具备从纵深上把握全局的宏观意识,这也是“全”字的意义所在。

    结  语

    新时期,舆论引导力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和完善。增量与存量的叠加,可以从结构上强化舆论引导理念。舆论引导的操作范式由传统的三维扩展到六维,在对“时”“效”“度”的把握上增加了“准”“精”“全”。操作范式的革新能够为当下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提供智力层面的支持。

    社会发展以稳定为保障。做好舆论引导对于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要始终以动态分析视角理解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考虑社会结构的转型、跨文化传播速度和广度的提升和扩展等带来的影响。同时,不断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任何理论只有遵循规律、尊重规律才能永葆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更为社会舆论引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应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从中提炼新的舆论引导范式。

    (作者孙海峰系甘肃农民报副总编辑,阿旦增系甘肃农民报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曹雅芳

    注释:

    ①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众意着眼于私人利益,而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

    ②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