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天地

新闻战线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突出地方特色,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以福建日报海峡版为例

● 张维东 《 新闻战线 》( 2020年04月01日   第 07 版)

    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以及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省级党报良性发展的关键,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形成品牌,以个性赢得市场和受众。深挖“海峡”资源、深耕“海峡”特色,福建日报打响了“海峡”品牌,摆脱了媒体同质化发展路径,促进了自身发展。

    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主流媒体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广大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重任,也彰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既是传统主流媒体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党和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面对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状况,省级党报快速、良性发展的关键,是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形成品牌,办出“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的媒体。

    突出地域特色,以“个性”赢得市场和受众

    地域特色,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相结合形成的综合体。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民俗民风、文化特色,地方主流媒体研究、挖掘、发挥这一特色,很有必要,亦大有可为。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五缘”关系,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80%祖籍地在福建。福建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省份,与台湾本岛最近仅68海里。闽台通婚人数占两岸通婚人数的1/3。截至目前,累计有近万家台资企业落户福建,闽台贸易额突破1.1万亿元。长年在福建生活、创业、就业的台胞台商超过20万。福建还是妈祖、保生大帝、关帝、陈靖姑等台湾民间信仰的发源地,每年有十几万台湾信众来闽谒祖进香。2019年,台胞来闽年超250万人次,17条海空航线常态运营,每天往来闽台两地超过6000人次,常年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超过200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政府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福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和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阵地,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必须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贡献。

    新舆论生态下,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上升,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如果千报一面、重复雷同,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地方主流媒体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形成鲜明特色。应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品牌,以“个性”赢得市场和受众;应顺应以互动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需求,在营造思想文化氛围、发挥思想文化传播作用、打造特色思想文化品牌、促进读者价值观认知认同等方面积极作为。

    以海峡版为抓手,做大做强“海峡”文章

    “海峡”是福建最突出的特色、最鲜明的印记。福建日报举全社之力打造“海峡”特色。2003年,在全国省级党报率先开设专门版面。2005年,抽调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采编骨干,专门成立海峡新闻部,开设海峡版,着力做大、做好“海峡”文章。

    驻台原创,提升“四力”

    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有关台湾和两岸往来的报道少之又少,偶尔有也是转载港澳台媒体的内容,属于第二手、第三手资讯,时效性不强。另外,由于两岸媒体在报道理念和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内容往往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所以,赴台驻点采访成为福建日报争取的目标。

    2008年12月,随着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大三通”序幕拉开。福建日报成为大陆首家派出记者驻台采访的省级党报。

    近年来,两岸交流氛围越来越浓,经贸合作加强,人员往来密切,文化交流不断。2009年,福建日报驻台记者紧跟两岸交流重大事件,客观真实、生动活泼、全方位体现两岸交流成果。比如,《熊猫来了!》《两岸空中定期航班今日起飞》《陆资入台今起可申请 首批开放100项》等稿件,都及时生动记录了这些历史性时刻。

    定位于两岸民间交流平台的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闽台经贸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福建日报及时报道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情况。比如,《福建对台客运直航有望年底常态化》《台开放陆资入台 厦航成陆企申请第三家》等报道,反映了福建拓展闽台海空通道的积极作为;《11家闽企集体亮相大陆赴台采购团》等报道,让读者看到了福建企业活跃在两岸经贸舞台上的身影。

    为满足读者了解台湾的需求,福建日报开办《台湾印象》《台湾观察》等栏目,通过驻台记者看台湾、写台湾,发回许多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海峡”特色愈加鲜明,吸引了大批读者,增强了福建日报的传播力、影响力。

    深挖“富矿”,闽台联动

    除日常动态新闻外,福建日报深挖中央媒体、其他省市媒体较少涉及的闽台历史及文化题材。福建遗存有众多涉台文物资源,截至2011年,共登记涉台文物1515处,占大陆涉台文物总数的80%以上。这些文物是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两岸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印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历史、艺术等价值,更保留和传递着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联系两岸同胞情感的纽带。

    福建日报开办的《闽台物语·涉台文物大调查》栏目,以翔实生动的文字辅以精彩的图片,全面反映遍布福建的涉台文物诞生的历史背景、蕴藏的文化内涵、迁徙转移过程、保护修缮情况以及与文物相关的种种人文故事,揭示闽台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有力驳斥台独分子“去中国化”行径。比如,《闽安古镇:两岸多少事 此地总关情》一文,通过大量史料证明,明清两代的海防重镇闽安古镇与台湾有着频繁的海上交往,保留了大量戍台文物古迹,被誉为“戍台文化活化石”;《鳌峰书院:台湾书院的原乡》一文,讲述了清代福州鳌峰书院与台湾各地书院的深厚渊源,说明台湾书院的学规制度直接模仿自鳌峰书院,台湾学生纷纷到鳌峰书院求学,他们学成回乡后有的成为台湾书院的掌门人,通过任教或为官等途径把福建文化传遍台湾,从文化上将闽台融为一体,影响深远。

    如果说《闽台物语·涉台文物大调查》是以史迹为主的静态报道,那么《闽台连连看》则是动静结合的立体式报道。静,是指无声的历史;动,则指现今的往来。

    《闽台连连看》采取福建日报在闽台两地记者联合采访的方式,从亲情渊源、文化传承等方面,共同发掘和见证闽台之间的密切联系、交流合作成果及发展历程。比如,刊发于同一专栏的《清清大溪水,悠悠故园情》《望乡的景物 思乡的人》两篇作品,从“大溪镇”这个闽台共同的地名说起。前一篇介绍福建漳州平和县的大溪镇江氏宗亲,后一篇写台湾桃园大溪镇的江氏宗亲。“同名同姓”的大溪镇并非巧合,而是因为台湾桃园的大溪人大多是从平和大溪镇迁徙而来。子子孙孙之所以栽家乡树、给溪水命家乡名、面向家乡建宗祠,之所以一定要返回平和大溪祭祖,不仅仅是怀乡,更重要的是提示自己“从哪里来”、记住自己的根。大溪的故事告诉人们,血缘关系是人类各种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它把“流着相同的血”的人们召唤在一起,是对妄图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的有力回击。事实证明,这样血浓于水的两岸故事最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让人想读爱读并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深挖“海峡”资源、深耕“海峡”特色,福建日报打响了“海峡”品牌,摆脱了媒体同质化发展路径,促进了自身发展。

    内容为王,打造精品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地方主流媒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报道和浅层信息传播,应坚持内容为王,以深见长、以精出彩。这既是指文章的深度,也是指站位要高、立意要深远。  

    凡是涉及“海峡”特色的重大题材,福建日报都精心策划和打磨。比如,《为何金门供水总差“最后一公里”》(福建日报2013年4月23日第6版)一文,首次全景式聚焦“大陆向金门供水”这一两岸交流合作的大事,深刻触及两岸交流中的一些政治议题、民生问题。编辑多次与记者讨论文章的体裁、结构和落脚点,建议在补充完善金门供水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改写成通讯,并确定了“加大呼吁力度,力促金门供水方案落地”的新闻眼。在精编稿件、配发编后的同时,还在标题设疑,“最后一公里”一语双关,不仅是探求原因,更重要的是想推动大陆向金门供水这一惠民工程早日落地。

    这篇报道详尽介绍了大陆尤其是福建为金门供水付出的努力,既有利于读者了解金门供水的来龙去脉,也充分体现了大陆的诚意和善意。2013年4月,文章见报后,从舆论上推动了两岸两个月后在上海就金门自大陆引水议题达成共同意见。当年8月,闽台水利主管部门及业主单位举行商谈,确认了从晋江向金门供水的方案。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可以说,该报道对金门供水问题的解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另外,其后续报道《23年圆梦,福建晋江水流进金门》(福建日报2018年8月6日1版),还获得了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

    金门供水,是“海峡”特色鲜明的热门题材。有关金门供水的稿件可谓汗牛充栋,福建日报的作品能够两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益于持续的关注以及精心的策划和谋篇。

    以栏带文,形成品牌

    福建日报突出品牌意识,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栏目,“海峡”特色更鲜明,受众覆盖面更广。

    曾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名专栏《一周看台》,是福建日报的言论类栏目。它如同万花筒,通过记者每周梳理台湾大小事,以“新闻串串烧”形式,夹叙夹议进行点评,真实呈现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既重现了新闻又亮出了观点,让读者对台湾一周大事都能清晰了解。

    推出该专栏,一是体现了党报以评论方式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占领舆论制高点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比如,2019年4月刊发的《老掉牙的“梗”和“禽兽不如”的党》一文,对民进党当局蓄意挑衅大陆、制造“反中”“恐中”氛围、打压岛内统派人士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二是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一周看台》就像是一周台湾大事的“杂烩汤”,文笔轻松幽默,有新意又不乏高度,更易入脑入心;三是有助于培养专家型采编人才。除了日常动态性报道外,能够分析、看清台湾岛内及两岸关系走向的才是行家里手,才能做好高度敏感的“海峡”题材。打造这样的名专栏,不仅能增强报道黏性,也有助于扩大党报影响力。

    事实证明,福建日报立足地方、突出特色的探索实践成效显著,有关“海峡”题材的作品频频获奖。截至2019年底,相关题材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个、三等奖3个,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9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20多个,体裁涵盖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专栏、版面、图片等,海峡特色已成为福建日报的一张烫金名片。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