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天地

新闻战线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党报时政评论的 “硬核” 与 “软壳”

——以温州日报时政评论创新实践为例

● 姜巽林 《 新闻战线 》( 2020年04月01日   第 07 版)

    摘要:温州日报逐步形成了“编辑部文章、社论、‘瓯江平’、评论员文章、东瓯时评、三农一见专栏、六好专栏”等多种形态的时政评论体系,推出了“新春三论”等一批拳头产品,多个作品在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佳绩。

    打开党报,地位独特的时政评论一如它独特的字体,格外引人关注。每逢重大事件、重要节点,时政评论这个“重量级人物”都必然出场,担当起政治的晴雨表、时代的风向标,其特色可归结为两个词:“硬核”与“软壳”。

    硬核,指思想有高度、观点有深度;软壳,指改进文风带来清新之貌,以读者喜闻乐见的行文风格,易被读者接受并提升传播力度。软硬结合,是理论水平与说理形态的相辅相成,传递的思想观点能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提升舆论引导和传播的有效性。

    提升思想高度

    温州日报2009年9月11日推出的《抓住关键期 发展好势头》“瓯江平”系列评论,开风气之先,打造了地方党报中独具特色的大型政论品牌。

    “瓯江平”,是一种集体署名,取意自横穿温州版图最重要的水系——瓯江,“平”为评论之“评”的谐音,以体现其重要地位与意义。温州日报每年都在紧要关头策划推出“瓯江平”评论文章,在将近11年时间里,共刊发了30余篇。

    “瓯江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思想性。其使命是对党委政府意图精准阐述,对方针政策有力传达,对发展大局深入思考,对现实问题全面把握。文章立足大视野、大胸怀,聚焦当下,以敏锐的政治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书写时代风云,关注人民利益,镌刻下城市发展进步的年轮。

    思想性离不开长期不间断的理论建设。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好的评论作品也离不开理论“硬核”来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武装,没有吃透基本原理的涵养,就很难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作出趋势的判断,说理也容易流于肤浅。“瓯江平”之所以给人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追根究底,在于“他”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辩证唯物论的根本方法,在事实与说理之间找准结合点,对现象作出由表及里的分析,挖掘表象下的思考空间,从而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带给读者以启迪。

    “瓯江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题材,策划评论选题,搭准时代脉搏,指导当下工作。善于从时间与空间坐标中,追寻理论渊源,遵循着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看待问题,历史的、辩证的比较剖析。

    近年来,这一鲜明的评论风格逐步融入温州日报各类时政评论中,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穿透力的新闻精品。如“新春三论”系列评论,就是在沿袭“瓯江平”的风格上再创新。以2018年这组“新春三论”为例,推出之时正值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温州日报总编辑潘建中要求把“新春三论”放在温州“新春宣言”的背景与高度上来谋划实施,温州日报编委会明确以“探路者”为选题立意的出发点,以导向性、思想性、权威性为要求,发挥好“定音鼓”“风向标”作用,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引导舆论,为市委各项工作落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开掘见解深度

    评论的优劣归根结底是思想能力的较量。好评论令人读之豁然开朗,有拨云见日之感。产生这种阅读体验,离不开持之有据的观点。“瓯江平”作为温州日报时政评论中最具分量的“拳头产品”,以追求理论深度和思想指导性启人心智,因其特性需要较大篇幅。与此同时,温州日报也以不同形态的文体打造了一批篇幅不长,但观点新颖、见解深邃的评论精品。

    以《东瓯时评》《三农一见》等栏目为代表,这类时政评论往往紧跟热点,更重时效性,所论之事关乎世道人心、国计民生、社会进步,行文上以小切口立论见长。相对而言,这类评论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大于文字上的欣赏价值,“他”追求的是一种“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的思想张力,力图以见解和观点影响读者。

    见解之深浅,可以几道“标尺”来衡量。譬如,能不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能不能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洞悉新的思想线索,能不能在历史进程中把准时代脉搏、做出富有远见的预判,能不能在声浪纷乱之时担当好理性的“舆论先锋”,能不能于细微之处见知著,使人打开一个新境界……这正是时政评论应有的“硬核”之所在。从中国新闻奖作品《别让3毛养老金完成全覆盖》,到浙江新闻奖作品《“温州精神”的不灭火种》《是非底线不该“戏”》等等来看,温州日报不少评论作品都做到了这一点。

    探究这些作品背后的“法宝”,总有一把打开洞见之门的“金钥匙”——问题意识。当问题意识引领评论创作走向深刻,评论也就有了更强大的左右人心之力,成为引领舆论的“风向标”。近几年,时政评论对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如2016年,温州因为双屿农房倒塌事故引发外界关注,温州日报没有停留在突发事件报道上,而是往深处着笔,聚焦“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基层基础与社会治理”“干部担当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先后推出“大拆大整促转型发展”大讨论系列综述《破釜沉舟 时不我待》《铁下决心 破解困局》《壮士断腕 破立并举》《敢于担当 保持定力》等文章,站在温州发展全局引导干部群众审视叩问转型发展的瓶颈桎梏,敢揭家丑、敢发第一声,引领了全市思想大解放的风气之先。

    加大传播力度

    评论作品也有审美价值,其美学水平的高低,关乎思想输出的传播效力。除了在思想、观点上下“硬功夫”增强力量美,如何通过“软化”评论文风,打破读者对党报时政评论空话多、大话多、套话多、官话多的“刻板”印象,增强艺术美,也一直是温州日报评论工作刻苦求索的命题。

    文风,是党风作风的一种反映。只有让读者读下去、读进去,才能起到信息被接收、观点被接受的效果。改进党报评论文风,首要的一点是把握好准确与活泼的关系。以“瓯江平”为代表,温州日报时政评论力求论述说理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打破阅读障碍的“篱笆”,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一清新的评论风格,赢得了为数众多的热心读者,展现了舆论引领的独特作用。

    本报编辑部、本报评论员文章也在改进文风上做了积极探索。如2019年元旦刊发的新年献词《从“新”出发 拥抱明天》,通篇以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文字,展现了党报时政评论沉稳之中有梦想,思辨之中有激情的气质。展开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温州人身边的许多亲历故事,犹如用一根红线串起散落的珍珠,使论述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

    紧跟媒体融合发展步伐,温州日报时政评论进入“融时代”,在评论风格、写作方式、传播途径等各方面都做出新的探索。2018年1月27日开辟的媒体融合言论栏目《兴文里》,以小言论的形式在“温州新闻”App上首发,聚焦当前各种社会现象,所评之事不限于一地,文字活泼贴近网络,作品《点赞背后学会功过辨析》《民宿不应囿于“美宿”》等受到网友好评。

    近两年,温州日报还在市两会期间推出《两会快评》,聚焦大事件,在新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引导舆论。同时,还对浙江新闻名专栏《六好》评论栏目进行革新,传播平台从最初的博客换成“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为栏目“小而美”的一贯风格插上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翅膀”,增强党报时政评论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党报时政评论工作任重道远,改进完善、创新实践,仍在路上。 

    (作者系温州日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