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融合发展助推 “两个能力” 建设

● 代志武 童 彬 《 新闻战线 》(

    践行“四力” ,最终目的是加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新闻生产力的提升,核心是全媒体采集能力建设。渠道融合,是媒体提升传播力的主要途径。

    信息和渠道开放的时代,不仅需要传统媒体重构新闻组织机构,更需要构建全新的新闻生产平台和传播渠道,进而打造媒体融合生态圈。眼下,“新闻+”成为很多媒体的突破点,如“新闻+政务+服务”“新闻+大数据”……笔者认为,“新闻+两个能力建设”才是关键。

    推进新闻生产力建设

    新闻生产力的提升,核心是全媒体采集能力建设。权威发布,是第一手资源,更是全信息资源。建成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的“四全媒体”,“四力”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构建全媒体新闻采集机制是基础

    当前,媒体的传播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媒体人。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仅仅是一种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本领的方法,更是对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政治鉴别力、是否能在纷繁复杂中洞见规律性、把握方向性,是否能全方位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考验。它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呈现上,也体现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中。近年来,荆州日报社为增强“四力”建设,提出走采编功能专业化路线,在全媒体新闻采集机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深化改革,推出新闻梦工厂,运用“工厂+全产业链”模式,改变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的一报一编辑部的运行机制,建立全新的融合采编体系,实现流程再造。功能性划分采编两端,大大提高了专业化水平,新闻的采集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数据对比,现在围绕中心的原创内容和策划比过去多出三成,新媒体的创新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内容也有了质的飞跃。  

    构建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体系是核心

    内容生产力代表着媒体的原创能力,是一种实力的表现。这份实力,包含着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在内容生产体系化建设上,荆州日报社采取专业人才与专家共建协作体的方式打造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在提升专业采编队伍全媒体生产能力方面,报社实施“两思”“四名”媒体成长计划,着力从现有队伍中培养出能敏锐捕捉新闻线索、发掘深度新闻价值、制作富有感染力新闻产品的报道者,培养擅长新媒体制作、发布、传播的专业型人才,精心培育具有强烈创业创新意识的团队,充分释放现有人才的红利,有效激发报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引导记者突破传统新闻表达方式,树立全媒体思维,成为“全能型”记者。

    与此同时,报社还大力发展内容生产协作体,一是重建政务通联队伍。将新闻源建设、新闻传播点建设进行重组,形成源、点结合,并通过培训会、分享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升成员能动性,采取多样化激励机制增强黏度、关联度;二是实施内容“众筹”模式。重点就言论、理论、文学文化等内容组织社会众筹,利用社会力量放大党报声音。将社会精英凝聚在党报周围,形成荆州重点出版人才数据库,通过中心策划、主题策划、区域性策划,发挥引导性、组织性作用,推出系列选题,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培养各类“意见领袖”,如网络大V、双微达人等,在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主题宣传中主动出击、积极行动、正向发声,突出党媒新地位,形成主流好声音。

    构建适应时代的话语体系是关键

    单一、呆板的表达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阅读的需要。如何构建丰富的语言表达体系,不仅需要提升新闻加工水平,更需要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完成新闻表达的能力。近年来,荆州日报社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立志在时代语言、群众语言上发力。2019年,报社与长江大学文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了长江新媒体技术研究院、融媒体研发中心等机构,为新闻队伍与高校学子建立了互融互通的交流机制,为报社输入新鲜血液,大大促进了新媒体产品研发。与此同时,报社还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好人馆等基层基础平台,将新闻视角向社区延伸,搭建与基层群众沟通的桥梁,建立了接地气的通联机制。自推出以来,记者路子宽了、脚步勤了、笔头活了,社会反响良好。

    加强新闻传播力建设

    构建全新的传播渠道,完善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渠道成为必然。

    传播矩阵建设,构建主流声音

    渠道融合,是媒体提升传播力的主要途径。荆州日报社着力建设渠道,打造成熟传播矩阵,加大了四级传播网络组建,形成了对上对外分类传播矩阵。成功入驻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客户端,进一步优化源布局,形成端、网、屏、微等构成的传播矩阵,通过每月发布“双微”排行,推动全市有影响力的“官微”更加规范运作。积极拓展对内传播渠道,先后与市视信网络、电信公司合作,建立了走入家庭、进入公共场所以及置入手机用户的全屏传播形态。通过多端建设,报社拥有了既能满足传统传播需要,又能适应全屏时代的社会需求,集移动互联网、IPTV电信网以及终端传播网于一体的全网络平台。

    2019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荆州一周年之际,荆州日报社推出大型融媒体行动“春风又绿荆江岸”,这是一次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报社投入融媒体记者60余人,大型直播车辆、采访车辆20余台次,直播设备10余台套,沿着483公里湖北境内最长长江岸线,穿越8个县市区,通过直播、短视频、H5等形式,结合专版特刊,探访九曲回肠的荆江之美,探寻保护长江的荆州作为,连续8天,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展示一年来荆州在长江生态修复中取得的成效,一时成为全市乃至周边省市媒体同行热议的焦点。大型融媒体互联网直播、视频传播活动赢得了社会认同,奠定了主流地位,重塑了报社形象。

    渠道定制服务,形成权威性、影响力

    面对新的媒体形态和格局,新闻舆论工作要获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对信息进行科学划分、分类推送,增强针对性、服务性,形成权威影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近年来,荆州日报社深耕重要领域和行业,推出定制服务,让记者成为重要领域的“新闻服务员”、行业的新闻代言人。

    报社与当地纪委监委合作建设廉政文化产品创意基地,立足于传统媒体的内容出版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表现力,着力打造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廉政文化创作孵化平台,创作了一系列音频、视频、动漫、微电影廉政文化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报社的权威性和影响力。2019年5月,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启动之前,报社受纪监委的委托,拍摄了警示教育片,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警示教育必看的教材。搭建健康教育生产基地,是荆州日报社与当地卫健委合作的又一典范。凭借超强服务意识、全媒体表现方式,荆州日报的健康教育宣传理念深入人心。在荆召开的全国性健康教育会议,把参观荆州日报健康教育基地作为一项议程。

    多终端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特点,特别是公共社区、广大的农村,传播成了空白地、真空带。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多终端融合是一条有效路径。2019年,报社加大了新闻服务深入“最后一公里”的力度,进行了两大创新,一是声屏化,打造党报声屏版,让党报的声音不仅停留在纸端,还置入多样化的数字传播终端;二是数字化,与社会数字平台公司合作,在城市小区、农村社区建立了党报智能联播网,实现主要社区全覆盖,真正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传播。

    新的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有了新的要求。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不会变。荆州日报社用实践证明,只有深入群众,努力践行“四力”,不断强化新闻的生产力和传播力建设,才能勇立潮头,唱响时代最强音。

    (作者代志武系荆州日报社社长;童彬系该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郭潇颖

提高内容生产精度 提升融合传播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 “敢讲” 又要 “善讲”
融合发展助推 “两个能力”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