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禁区”采访,我们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泪流满面。过去很多时候写稿,总要在遣词造句上费不少工夫。这次夜宿雪山哨所,当晚写稿、当晚传回编辑部安排上版。因为心灵受到深度触动,稿件小标题脱口而出:“有一种思念,叫不敢相见”“有一种深爱,叫转身离开” “有一种春天,叫守望雪山”,笔下的文字也随心流出。
四月芳菲,春暖大地。京城到处可见垂柳依依、群芳吐蕊,踏春的游人络绎不绝。望着如画美景中尽情欢笑的人们,我们眼前浮现出同一片蓝天下的另一番情景:在喀喇昆仑雪山之巅的无人区,寒风裹挟着雪花呼啸着,一群年轻的边防军人在大雪中艰难跋涉,一边挪步一边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随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春走军营”融媒体采访分队,奔赴全国驻地海拔最高的边防连——河尾滩边防连和被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的神仙湾边防连采访。这次高原雪山之行,所见所闻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怀着敬仰出发
5418米的海拔高度,其实也是精神高度
雪域高原,云端哨所。在位于祖国西陲的风雪边关,驻守着一群普通而特殊的边防官兵。
河尾滩边防连驻地海拔5418米,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雪山连绵、寸草不生,被称为“生命禁区中的禁区”;神仙湾边防连驻地海拔5380米,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被称为“高原上的高原”。
驻守在这种环境下的边防官兵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带着敬仰与向往,记者一行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副主任夏洪青将军的带领下,翻雪山,上达坂,过冰河,先后来到这两个边防连队。
从新疆叶城“零公里处”出发到山上的边防连队,行程近千公里,沿途要翻越库地、麻扎、黑卡、奇台等多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风雪达坂,每翻越一座达坂,都是一次险象环生的挑战。常年往来于这条路上的官兵,编了一句顺口溜来形容路上的艰辛:“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弯;界山达坂弯,喘气真是难。”
车在路上颠,人在车里摇,心在嗓子眼里跳。隔着车窗玻璃往外看,一侧是陡峭的绝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块块悬在绝壁上的巨石仿佛随时都要砸下来。坐在车窗边的我们不由得将身子往里面靠,双手紧紧地抓住扶手,额头、手心直冒汗。
来到库地达坂前,海拔陡然攀升至3150米,高原反应袭来,我们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头疼欲裂。刚上路时兴奋不已、用相机猛拍雪山美景的我们,此时已无心无力欣赏眼前迤逦的风光。
下达坂休息时,询问驾驶员得知,库地达坂是新藏线第一个冰雪达坂,因地势险要得名,维吾尔语意为“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这里,是戍边官兵上山下山的必经之地。
经过8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一行人在夜幕中到达三十里营房中转站。官兵们说,从平原地区刚来高原,不能直接上哨所。根据部队安排,我们只好在兵站休养一天,按计划先去较近的神仙湾边防连,再转道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边防连。
出发前,我们多方面查阅资料,想象高原边防的情景,心里反复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群年轻人在那里坚守?赶赴边防连队的途中,我们前往全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与某边防团首次上高原的新兵一起祭奠长眠在这里的107位在保卫边疆、戍守边防中失去生命的英烈。望着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墓碑,听着新兵们豪迈的戍边誓言,我们对“使命”“主权”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也从中找到了答案:岁月静好,只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祖国安宁,只因为有人在日夜守卫。5418米、5380米,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是驻守雪山之巅边防连队的海拔高度,也是屹立在这里的戍边军人的精神高度。
吸着氧采访
记者一上路的艰难,映衬的是戍边官兵长年的艰辛
道路的崎岖险峻、难耐的高原反应、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给记者一行带来的考验超过了预期。同行的新疆军区机关同志说,在冬季大雪封山期,媒体记者在几天之内连续到两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边防连队采访,并在春节期间夜宿河尾滩,印象中这是头一次。
腊月二十八下午,记者一行抵达神仙湾边防连,强烈的高原反应令采访时断时续。带队的夏洪青将军血压一路飙升,大口地喘着粗气,令军医都感到不安。央视军事记者王俊康主持直播刚一结束,就晕倒在地。中国军网女记者张艺藐嘴唇乌黑,一阵阵头痛,但她咬牙坚持登上哨楼……
经历几天的奔波,采访分队于除夕当天下午抵达河尾滩边防连。这里的天地间只有三种颜色:蓝的是天,灰的是山,白的是雪。一副对联、两个火红的灯笼,在茫茫雪山上显得格外耀眼。
哨所前,战士们早已排好队,欢迎我们这些“冰山下的来客”。眼前的边防官兵,黝黑的脸上清晰可见被强紫外线灼伤的瘢痕,紫红色的双唇干燥开裂,手上一道道皲裂的口子。他们个个双眼炯炯有神,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在我们看来,这笑容,是雪域之巅最美的风景。
强烈的高原反应,向刚刚达到喀喇昆仑之巅的踏访者们袭来。寒风中,带队的新疆军区和田军分区政委张国新大校站在队列前,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给官兵介绍前来采访的记者,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不连贯……
记者一行也相继出现耳鸣、胸闷、头痛等症状,感觉每一秒钟都是煎熬,大家一边吸氧一边坚持工作,与官兵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参与连队自编自演的“雪山春晚”,几名记者还与官兵一起执勤站岗。
对于参与此次“新春走军营”的大多数记者来说,这是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经历的最为艰难的一次采访。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赶不上戍边官兵常年在这里经受的艰辛。一定要克服困难,把戍边官兵的精神风貌宣传好,让全国人民都了解他们的事迹。
流着泪写稿
记者自己深受触动,才能真正记录和传递感动
农历新年第一天,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在河尾滩边防连撰写的通讯《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人民日报微信、腾讯网、今日头条等各大网络平台相继转发,引起强烈反响,仅“今日头条”单平台的阅读量就达1800万。网友们留言称:这篇报道以平实的笔触,展现了边防官兵的戍边生活,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从我们抵达河尾滩边防连到3000字的稿件传回编辑部,其间仅有5个小时。参与稿件采写的记者都说,之所以这样高效,主要是思想真正受到了触动,在布局谋篇上没费多少工夫,文字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在震撼与感动中,我们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刚上高原的新兵身体反应大,没有食欲,焦急的连队干部被迫命令大家吃,战士们吃了吐、吐了还得吃,连队干部流着泪在一旁监督;
由于怕家人看见自己被高原侵蚀的模样而揪心,戍边官兵们不敢与亲人视频聊天,即使视频,也不敢用摄像头照脸,或用口罩遮住脸部;
已婚官兵从不让军嫂来这里探亲,原因是不敢让家属了解到这里的苦。军嫂谭杨克服重重困难上山探夫,见到丈夫时她泣不成声:“早知道你这么不容易,我就不跟你赌气了”;
回家探亲的营长侯法营第一次到幼儿园接孩子,儿子拉着他的手向小伙伴们宣告“你们看,我有爸爸,我有爸爸”;
下士李栋在巡逻中遭遇暴风雪与战友走散被困,晕倒在雪地里,苏醒后听说要截去几个脚趾,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影响巡逻就行”;
……
在“生命禁区”采访,我们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泪流满面。过去很多时候写稿,总要在遣词造句上费不少工夫。这次夜宿雪山哨所,当晚写稿、当晚传回编辑部安排上版,我们没有多少酝酿和修饰的时间,笔下的文字基本都是随心而出。
得益于边防官兵带给我们的灵感,在确定稿件小标题时,我们几名作者几乎是脱口而出:“有一种思念,叫不敢相见”“有一种深爱,叫转身离开”“有一种春天,叫守望雪山”。
“海拔再高,高不出战士在人民心中的位置!我们心里总有一个位置留给你们,人民军人,在人民心中。”这是一位网友读完稿件后写的留言。
记者是瞭望者,但首先是记录者。这次采访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到,真正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并不在于辞藻有多华丽,而在于究竟蕴含了多少真情。通过这次雪山之行,我们体会到,军事记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首先要在“抵达”上下功夫。
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抵达心灵。
带着感恩回味
最应该获奖的,是那些给予记者光辉的人
作为参加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的军事记者,我们被评为先进个人,撰写的稿件也被评为优秀作品。转发获奖信息时,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最应该获奖的,是那些在风雪边关戍守祖国的人,是那些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人。感谢他们给予我们光辉!
我们深知,之所以获得表彰,并非因为我们个人有多优秀、作品多见功力,而是因为我们有机会走近、记录了一群伟大的边关军人,是他们为国坚守的精神和以苦为乐的行动,深深感动了人们。作为参与这次“新春走军营”活动的军事记者代表,我们为有这样一次踏访雪域边关的机会而感到幸运,为曾与这样一群军人并肩战斗而自豪。
回顾这次采访经历,我们忘不了叶尔登巴依尔·红尔这个名字。中士巴依尔是河尾滩边防连的狙击手,体能在全团数一数二。巡逻路上,他经常弓着腰,让战友踩着他的背爬上雪坡。强健的体魄,没有抵挡住高原的侵蚀。2016年年初的一次执勤任务中,巴依尔出现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在高原摸爬滚打好几年的巴依尔并未在意,因为这些症状在河尾滩早已司空见惯。直到第3天,他出现昏迷症状,被紧急送往400多公里外的高原医疗站。诊断结果令人震惊:脑水肿、心肌炎。军医全力抢救,还是未能留住巴依尔年轻的生命。在大雪纷飞的春天,这名25岁的边防士兵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碑林的最后一排,一座新的墓碑面朝雪山,静静伫立。
雪域边关,一名23岁士兵的笑容也始终印刻在我们的脑海。神仙湾边防连下士王雷,河南商丘人,连队种植员,他给自己封了一个“官”——大棚棚长。海拔5380米的雪山上,含氧量严重不足,大棚里的蔬菜成活率低、长不高,几厘长的小苗算是丰收的成果。王雷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小苗露出头,掐点绿尖洒在战友们的餐盘上。他说,绿色可以给这片生命禁区带来希望。高原的风雪与强紫外线侵蚀了王雷的脸,他原本白皙的双手也磨得像耙子。与他谈天说地,体悟他在绿芽生长出来时的欣喜与满足,我们由衷感叹:原来幸福如此简单!
因为有这样一群英雄的军人守卫,边关虽然高寒缺氧,但不缺温暖人心的微笑;虽然冰封雪裹,却难掩顽强生命的色彩。驻守在雪域高原的官兵,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领土主权,用血肉之躯铸就起钢铁边关。
英雄的中国军人,是给予军事记者光辉的人。走近他们,记录和传播他们的故事,是每名军事记者的职责。
(作者蔡鹏程系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编辑,李蕾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