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爆款” 没有捷径 只有 “笨功夫”

● 晏 琴 《 新闻战线 》(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答案有很多,但在央视地方部有一个共识:必须学会踏踏实实下笨功夫!《相约在零点37分》成为“爆款”,就是因为记者编辑舍得下笨功夫,肯于用心,善抓“四心”:老老实实深入基层,获取采访对象真心;反复比较优中选优,题材触碰观众内心;善于思考学会提炼,抓住大众需求核心;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作品真正抵达人心。

    今年春节的“新春走基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地方部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我和我的团队策划了两个系列:《一年灯火盼人归》和《别样的相聚》。多个作品获得全网转发,得到广泛关注。其中《相约在零点37分》讲述了一对异地恋的铁路情侣历经波折终于在除夕夜成功见面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受到众多业内人士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今年“新春走基层”最感人的节目之一。在网络上,这个节目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被顶上热搜头条,仅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就高达2.3亿。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正向传播效果,正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采编队伍深入走基层、努力增“四力”的生动体现。

    老老实实深入基层,获取采访对象真心

    走基层,首先考验的是脚力。脚力并不仅仅指走下去、走得远,更重要的是,记者要能走进采访对象的心里,获得他们的信任。

    《相约在零点37分》的采访对象郝康、雷杰并不善于表达,都很朴实,性格有点内敛、羞涩。如何才能真实地记录两个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示最动人的细节?采访团队的做法是:沉下心来和采访对象接触。这也是我们的一贯做法。记者先是通过电话和微信与他们沟通,然后又提前到雷杰的工作地点见面交流。记者和她的丈夫曾经异地分居8年,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雷杰,她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以至于郝康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姐,我知道你,雷雷都跟我说了,你也不容易!”就这样,采访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有时候甚至忘记了镜头的存在。

    为了追求最真实的拍摄效果,我们拒绝了铁路领导协调两人工作、安排碰面时间等种种“热情安排”,而是完全不做干预、让一切回归生活的本真。为了让采访对象更自如,负责跟拍郝康的摄像,并没有告诉郝康主要目的是拍他和雷杰站台相遇,只是说要拍一部纪录片,全面记录铁路工人的生活。

    按照规定,乘务员值乘期间不能带手机,所以负责跟拍雷杰的记者和摄像也没有带手机。因此,当车到榆林的时候,郝康像没头苍蝇一样满站台到处找雷杰时,记者的心也揪着。乘客上下检票工作结束时还没有看到郝康,雷杰眼里已经有了泪花。那会儿,记者甚至已经开始构思:车开走了,该怎么采访雷杰?没见上面,片子该怎么结尾?所幸最后两个人还是见上了,虽然匆忙得只有1分52秒。

    这种完全按照被拍摄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来跟拍的办法,是真正的带着真情走基层。记者用的是“笨”办法,但恰恰也是他们最聪明最可贵的地方。只有老老实实,才能撷取到水灵灵、带露珠的生活片断。真实,才是新闻打动人心的最大力量。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精彩的内容往往来自于记者和采访对象的零距离相处。在采访对象忘记摄像机的存在、忘记记者存在的时候,往往是最能出彩的时候。所以,千万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态。老想着简化过程、直奔主题,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生硬的、图解的、肤浅的。《相约在零点37分》这篇报道,如果记者没有努力地与采访对象成为朋友,就不会有那些发自肺腑、生动真实的同期;如果记者没有尊重采访对象的工作、不去努力还原生活的本真、没有老老实实地跟拍,就不会得到采访对象的充分信任,这对原本有点腼腆的年轻人在镜头前就不会真情流露,也就不可能感动千千万万的观众。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可能答案有很多。但在央视地方部有一个共识:要当好记者,要做好节目,就必须学会踏踏实实下笨功夫!电视有时候是很残酷的,你的功夫下够了,不一定能出彩;但如果下的功夫不够,一定不可能蒙混过关。

    央视辽宁站的记者齐莉莉连续4年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2017年拍摄《一路回家》的时候,她跟拍了一趟从沈阳到三亚的绿皮火车Z384,单程就需要3天。当时她的孩子只有6个多月。因为孩子是早产,医生说要多吃母乳,她只能在车上把奶吸出来,放到列车餐车冰柜里,然后到地方再托人坐飞机带回去。今年的“新春走基层”,她继续跟车采访,从深圳到沈阳,行程3100多公里,横跨7省1市。她和同事们在37个小时里几乎是不眠不休,与上百名旅客交谈,拍摄了数十名采访对象,拍摄素材超过500G。这期间,孩子高烧,她没法回家看一眼,只能由爸爸和奶奶带着去医院。

    这样的奉献精神和敬业态度,在央视地方部是常态。比如跟拍绿皮火车时,人多拥挤条件差,有的采访对象没买上坐票,只能坐在过道里,记者就跟他们一样,坐在地上采访,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拍摄角度,摄像蹲着、跪着甚至趴着都是常事儿。总之,始终用最真诚、最平和的态度去跟采访对象拉家常、谈心事。

    再比如,跟拍地下管道工的记者为了真实反映管道工工作状况,必须跟着采访对象下井。记者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微胖小伙,而且有幽闭恐惧症。但为了完成报道,还是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感,在直径只有80厘米的狭小空间内,在刺鼻的气味和漆黑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了拍摄和现场报道。

    在这个春节,央视地方部的记者们始终奔波在采访第一线,我们的镜头始终对准最基层的老百姓,对准各行各业最普通的劳动者,讲述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我们的镜头里,有除夕夜分头值守岗位、只能通过视频来团聚的五口警察之家;有天天钻下水道一身脏臭、人却阳光开朗的管道工;有通过辛勤劳动让日子越来越好的快递夫妻;有五世同堂、一直传承爱国孝亲勤俭和睦好家风的重庆农民大家庭……

    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肯放下架子跟老百姓倾心交谈,才会看到真正的人间百态,才能采集到真实的第一手素材;只有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努力跟拍不懈采访,才有得到最生动、最鲜活内容的可能,成就一件件优秀作品。

    反复比较优中选优,题材触碰观众内心

    我们的选题来源有很多,有央视记者站和地方台报送、有各个行业部门和相关线人提供,还有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今年,通过各个记者站和其他途径报到我们这里来的选题,有几百个之多。选题不缺,缺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怎样才能沙里淘金,把好故事找出来呢?这正是考验我们眼力的时候。

    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但好眼力不是单纯地依靠新闻业务素养,更需要放下身段、保持耐心。

    首先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观众的位置上思考,什么是普通人的情感?什么东西能够击中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要想打动别人,先得打动自己;其次是要做到沉得下心来。好新闻要下笨功夫。面对几百个选题,我们没有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满足于“差不多就得了”的心理,而是逐一反复推敲、比较、研讨、判断,最终精益求精、优中选优。只有真真切切触动了人民群众的内心,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处寻找共鸣点、传播点,才能赢得受众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的传播,真正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相约在零点37分》这个选题,是我从西安铁路局提供的44个选题中挑出来的。当时打动我的有3点:一是90后,二是异地恋,三是除夕夜里的约会。这3点加起来,一定是一个能让人感兴趣的故事。果然,节目播出后,两位采访对象的爱情被称为“神仙爱情”, 众多网友纷纷留言:“没想到看个《新闻联播》也能哭得稀里哗啦”“《新闻联播》有温度,平凡之间见伟大”“太暖了!原来这就是爱情的模样,祝福!” 为什么大家会把他们的故事称作“神仙爱情”?因为他们的故事真实生动,既温暖又略带心酸,这种年轻的、热烈的、纯粹的感情人人向往,所以直击人的内心,引发网友的强烈情感共鸣。

    《6063次小慢车:满载温暖 见证变化》是今年央视在“新春走基层”期间推出的另一力作。在确定这个选题时,我们看重如下两点:一个是它的开通时间长达61年,所以这趟车的故事可以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点更为重要——秦岭小慢车不仅票价低、站站停,而且相当于一个服务站,农民可以在车上卖菜,列车员和乘警不但不阻止还会提供各种方便,并且给出行的乡亲们提供市场用工信息等各种服务。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还有这样“慢”下来的关怀,说明奔跑中的国家始终珍惜百姓的感受,这是真正的温度和情怀。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节目播出以后也被全网转发,网友的评论全是满满正能量。

    因此,好眼力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要有一颗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能感受世间冷暖的真心。

    善于思考学会提炼,抓住大众需求核心

    做节目,不能只是简单地记录,更要善于用脑、学会思考,学会把真正要表达的内涵融进节目里,这就要靠记者的脑力。

    普通老百姓不见得全能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有着自己质朴的理解、丰富的表达、执著的追随、强烈的共鸣,这正是新闻媒体不断做好这类报道的群众基础。

    在《相约在零点37分》这个节目里,我们抓住了一段同期声,就是两个人都在说对方喜欢这个工作,说明他俩真的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体谅。这一段同期声,不仅表现了两个年轻人对爱情的执著,更反映了他们对事业的坚守,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收获了众多网友点赞:“最感人的新闻!向那些默默工作而不能团聚的工作者致敬!”“向所有为了万家团圆而坚守岗位的铁路人真诚地说声,你们辛苦了!”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编辑记者动了脑筋,选择了从小处着眼,踏踏实实讲好普通人的故事,没有高举高打、更没有唱任何高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观众却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感动和洗礼。

    在《6063次小慢车:满载温暖 见证变化》里,我们能看到卖菜的大姐说:现在赶上好时代了,人有多大的本事就能往前闯多远;也能看到建筑工人聂林既自豪又坦然地说:凭借我的辛勤劳动(挣钱),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在《Z186:长车驰南北 归家路六千》里,能看到出门打工的人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下道就遭殃!”他们的话语,质朴而生动,通过这些采访,观众能清晰感受到:大家都是追梦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选择这些同期声的过程,就是创作思考的过程。大到社会发展变化,小到亲情友情爱情,从国家的建设成就到个人的拼搏奋斗,全部浓缩在几分钟的节目里。只有多用脑、多思考,才能真正找准新闻报道的内核。

    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作品真正抵达人心

    相对于其他媒体来说,电视生产的环节非常繁琐。从稿件撰写到画面剪辑、声音运用,都是笔力的具体体现。

    后期在进行节目处理时,每一个片子要先看素材,再进行修改,从标题、导语到解说词、同期声、现场声、配音、音乐、字幕,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修改,工作量之大,外人难以想象。因为我们的要求就是,对节目必须精益求精。

    拿《相约在零点37分》来说,记者的粗编传回台里以后,后期编辑对着画面,重新改写解说词,根据新的稿子重新编辑画面,并反复审看,哪儿不合适再重新调整。比如,片中有一句解说词“相聚这么短、列车那么长,郝康跑过一节又一节车厢”,这句话被有的网友称作“神仙文案”,认为是戳中泪点的点睛之笔。而这句解说在原片里是没有的,我和编辑看了画面以后反复琢磨,才加上了这一句。

    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反复琢磨片子怎么结构才能更好。一天多的时间,稿子和画面修改了无数遍,光请记者重新补传素材就有9次,对片子进行反复打磨,这才有了播出时的模样。

    电视是团队作战的媒体,前方记者努力拍摄到的素材传回台里,后期编辑的“剪辑手”有如“一把刀”,“一刀”下去,对了,片子就“活”;错了,片子就“死”。

    《相约在零点37分》能成为“爆款”,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每一个节目,我们秉承的都是相同的态度,按照平时的工作习惯,记者老老实实采、后期认认真真编,精益求精只为让节目尽善尽美。不是因为它可能成为“爆款”,我们才用心去做。而是用心做了,它才有可能成为“爆款”。

    一位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的记者在节目播出后曾经对我说:“走基层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可以接触很多陌生人,倾听他们的故事。”记者是一个收入不高却很辛苦的职业,也是一个能够深入到各个阶层、触摸人心温度的职业。我们不在乎为了10多分钟的故事要跟几趟车、熬多少夜,只是觉得:值!

    只有舍得下笨功夫、努力践行“四力”,用心用情用力,才能真正发现好故事、讲出好故事,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地方部)

    责任编辑:杨芳秀

定格活力中国的新春图景
精心提炼中国故事 热情讴歌伟大时代
“爆款” 没有捷径 只有 “笨功夫”
一次震撼心灵的雪山之行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锤炼 “四力” 承担使命
脚步有多实,收获就有多丰
践行 “四力” 强筋骨 匠心 “打磨” 出精品
年年走基层,如何出新意?
增强“四力” ,用镜头呈现时代景深
发挥矩阵优势 讲好铁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