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化为经 历史为纬

——谈谈如何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报道

王 薇 《 新闻战线 》(

    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报道,要牢牢把握“历史” “文化” “名城”三个维度,不断展现历史的文化精髓、名城的文化底蕴,体现主流媒体对于传播好绍兴文化,讲述好绍兴故事的责任担当。

    文化名城     文化底蕴     文化报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千年文脉赓续,人文风物满载史册。尤其是近年来,绍兴秉持文化兴市的理念,以“文化大走廊”为平台,积极推进各项文化事业产业,文事兴盛,亮点频出,这自然也成为新闻的富矿。为进一步做好绍兴文化的宣传报道,推进绍兴文化好故事的传播,自2016年底起,绍兴日报每周推出两个版面的文化版,配合每周一期的《新周刊》,加大对绍兴重大文化事件、民间文化故事的报道,展现文化名城的不朽魅力。

    作为一名文化线的记者,笔者以为,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报道,就要牢牢把握“历史”“文化”“名城”三个维度,不断展现历史的文化精髓、名城的文化底蕴,体现主流媒体对于传播好绍兴文化,讲述好绍兴故事的责任担当。

    说古道今,传承历史文脉

    绍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关绍兴文化的报道多年来屡见于各大媒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遗存中找出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最富传播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文化新闻素材,在此基础之上,如何突破旧有模式,将报道不断推陈出新,是当下文化报道的两大考验。

    绍兴日报文化新闻秉持“立足史实”的精神,以“旧酒新瓶”的创新思维,不断为文化报道赋予新的生命力。

    首先,立足史实,就要以严谨客观的治学态度,对待文化报道中的历史真实。“文化”是文化报道之魂,文化往往来源于过往,是在漫长的时间中积淀起的深厚思想。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播的真实度亦随之折损,尤其是一些广泛流传于市井巷尾的故事与传说,经常与真实的历史有着差距。

    市井之言虽然有趣,但媒体却不能偏听偏信。去年,文化版推出“古城保护百姓谈”一组报道,以记者走近绍兴历史文化街区,采访相关人员的形式,由古及今,亦记叙亦评述,将古城保护的风貌展现出来。笔者接到的主题是报道一座名为“塔山”的城中山。“塔山”亦称“飞来山”,相传有济公移山于此,压住了剥削底层劳工的地主。虽然此传说甚具可读性,写起来也自然生动,但笔者还是本着慎重的原则,前往当地高校图书馆调取古籍《嘉泰会稽志》查阅,经查,古籍中并未谈及这段传说,在坚持真实性大于趣味性的原则下,笔者放弃了这段描述。

    不久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逝世,各家媒体争做相关报道。金庸曾两次来绍兴,其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曾在绍兴市新昌县取景,文化版当即决定策划做一组有关金庸先生与绍兴不解情缘的报道。笔者领到的任务是采访曾与金庸先生接触过的绍兴人,再现先生当年在绍兴的足迹。经初步采访得知,金庸分别于1994年与2000年两次来到绍兴,其中1994年那次停留时间较久,到访过鲁迅故里、兰亭风景区等地,这成为这篇稿子的亮点所在。又经网上初步查阅资料,发现金庸先生曾自嘲一生有三次“班门弄斧”,分别为“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和“北大讲学”。在北大讲课时,还题写了“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北大讲学”十六个字,并讲述题字背后的故事。综合多个网站的信息显示,当时金庸先生在北大自述,其在绍兴兰亭时,被要求题字,却不过盛情,但又认为在兰亭这一书法圣地题字无异于“班门弄斧”,故而题写了“班门弄斧,兰亭挥毫”八个字,此后,到了成都杜甫草堂、北京大学时又分别增添了后面这些文字。

    这一故事听起来风趣清新,是写报道的好内容,也容易吸引眼球。但是翻阅了大量的网上资料后,笔者未查到权威的出处,这其中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班门弄斧,兰亭挥毫”一说为坊间流传故事,未有相关权威媒体或单位记录;二是1994年时电子化率较低,不少信息尚未上网,故而查不到。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笔者申请查询报社历史数据库,调取了1994年金庸先生在绍兴时的所有报道,重点查看了其在兰亭的相关记载,终于发现报社摄影记者当年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金庸先生笔下白纸上的字虽一时难辨,但可明显看出先生正在题写的是第十二个字,并不符合只题了八个字的说法。又经仔细阅读全部文字资料发现,报社文字记者清楚地记载了金庸先生的题字:“人云班门弄斧,至兰亭而弄墨,岂不更妄乎。”而当年并未有金庸先生在兰亭再次题字的报道。笔者推测,当年金庸先生在兰亭题写了17个字,他在北大表达的是其在兰亭题写内容的意思,而非实际题写的文字。因为传播或理解上的误差,“兰亭八字”说被流传了下来。

    虽然任务急,时间紧,考证还不十分全面,但笔者决定放弃这段有趣的传说,在稿件里写下了金庸先生题写的十七字,这一决定得到了版面编辑的支持。尽管最终因版面紧张,这段内容未能见报,但是这一质疑、查证和发现的过程,也让笔者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在立足史实的大前提下,文化报道的创新,需要将流传下来的旧文章做新做精,令其既具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启发性。

    前不久,笔者采访并报道了绍兴市博物馆策展的“兰亭的故事”全国巡回展览。当时“兰亭的故事”巡展到第40站,作为绍兴文化输出的一个精品展览,报道中自然要提及这一主题展形成的背景、策展的内容,以及各地观众的反响等。但在成文之际,笔者专门写了一段“文博启示”,并在其中叙述这一高品质主题策展的成功,对于地市级城市今后举办类似展览的启发意义。而写作这一段的背景,是基于当下兴起的“文博热”,尤其是在《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播出后,博物馆走入更多人的视线,成为民间文化补给的重要一站。笔者通过对“兰亭的故事”成功之道的剖析,为相关方带来启发,获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好评。

    文以载道,探寻文化底蕴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文化报道,不只是说文化的事,也要讲文化的理,不只是抒情的散文,也要是思辨的美文。

    《鉴湖语丝》是文化版特设的评论类栏目,凡是与文化相关的声音、思想、观点,均可在其中阐述,该栏目为记者和民间文化界人士开辟了一个“百家讲坛”,观点争鸣,思想激荡。

    作为记者,笔者多次将在采访中或平时阅读新闻引发的思考,写入《鉴湖语丝》。如今年8月,针对著名女星范冰冰涉嫌偷逃税的丑闻,多家影视公司共同发布影视行业“限薪令”,虽然舆论一片叫好,但笔者却觉得有点隔靴止痒,未治根本之虞,撰文《比“限薪令”更重要的是行业的法治精神》,指出:让市场的归市场,法治的归法治,相比限制明星的高薪,更重要的是整肃行业秩序,建立起遵纪守法的行业规范。让有着优质内容,并且敬畏法律、公序良俗的团队和个人脱颖出来。此文后被评为当月好稿。

    有针砭时弊,也有献计献策。如围绕当前绍兴正全力复兴打造的“浙东唐诗之路”,笔者撰写了一篇评论《打造“印象版”唐诗之路》,建议通过演绎旅游项目开发的手段,让唐诗之路“活”起来,与人们“近”起来。

    《鉴湖语丝》栏目自开设以来,以广征博纳的姿态,赢得了各界文化人士的广泛关注,投稿不断,亮点纷呈。出现了《鲁迅文学奖,这次少了吐槽》《古桥保护,亟待更多创举》《名人之墓谁来扫?》《要为新建小区留下历史的地标文脉》等一批优秀评论,或紧扣时代热点,或阐释时代精神,或提供文化启示。

    文化报道,要契合文化气质,这就要求在做好相关报道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行文时运用具有美感的文字表述与流畅舒展的文字节奏,让文章有书卷气,让读者有愉悦感。

    在写文化报道时,笔者尽可能多采用罗列式描述、评述性抒情等手法开展。如在报道“兰亭的故事”策展时,在导语基本交待完事实后,在句末加上一句“‘流动’的‘兰亭’,裹挟着魏晋的气韵,承载着绍兴的文脉,成就了一道风景独特的‘文化之旅’。”用以展现该展览带来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从今年3月起,绍兴市政协文史委和绍兴日报社联合推出“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挖掘梳理绍兴各个镇(街)文史脉络,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绍兴日报社社长赵铭、总编辑单滨新要求,“绍兴文史·百镇赋”以文史为切入口,在为期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挖掘、梳理、展示全市118个镇街的文史脉落,发掘灿烂的区域文化,探寻乡村振兴的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绍兴文史名片,培育增强文化自信,筑起新时代的精神彩虹。

    该系列报道策划伊始,就以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被列为绍兴日报社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来实施,总体定位为“擦亮绍兴文史名片,打造新闻精品工程”。

    内容美和形式美是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这也是“百镇赋”系列报道的追求。在“百镇赋”系列报道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表示,细品每一篇报道,都能感受到“七美”:一是美题。对每个乡镇的报道文章,都有一个好的标题,如《千年古镇最安昌》《梦里水乡醉湖塘》《江南明珠金柯桥》等,标题不仅简洁明了,且准确生动;二是美文。主打文章以文史文化为脉络,梳理镇(街)特色,做到人文性、史料性、可读性兼具;三是美图。邀请各区、县(市)的画家作画,用翰墨展示当地最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为报道增彩添色;四是美照。每个版面配若干精彩的照片;五是美“料”。除了主打文章外,开设《风情园》《人物志》《地名说》等栏目作为史料链接;六是美言。每期设置的《主政者说》子栏目,让乡镇“一把手”谈对自己执政乡镇的文化认识,增加报道与乡镇的黏合度;七是美版。版式设计总体风格一致,但又是“百镇百版”,如同“百镇百画”。“七美”元素的整合,让报道“美美与共”,十分灵动,牢牢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立足当下,关注名城发展

    每一次我们对历史的回眸,都是在寻找当下的坐标。以史为鉴,得到的是对现实的思考;以文化人,收获的是对未来的启迪。文化报道应当与现实关怀紧密联系。

    笔者认为,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宣传城市的文化,实质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资源的梳理与展示。在做文化报道时,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美好生活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绍兴优秀文化不断“走出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前不久,绍兴兰亭书会在西安碑林区成立了第五个书法研究院,对于绍兴和碑林这两个以书法闻名的市和区来说,这一合作颇为引人关注。兰亭书法在碑林的落地,是其在书法专业性的道路上迈进的重要一步。而在书法合作的基础上,也带动了绍兴文化的传播,绍兴与西安,两座千年古都“金风玉露一相逢”,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也十分值得书写。

    笔者后来即以兰亭书会在碑林成立研究院为引子,采写了两地相关人员对进一步合作交流的看法,使整个稿子立意更为深远。

    不久前,绍兴举办了“大师对话”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自2014年起,该活动先后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世界级文豪家乡后人开展交流和访问,以“大师”为媒介,沟通了绍兴与国际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成为绍兴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在“大师对话”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不少与会人士认为,“大师对话”走过五年的历程,开始要从一个人走向一个城,要从文豪的对话拓展到城市的合作,要从单一性的活动变成长期性的交流。笔者在现场听到这些观点时,深以为然。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文化艺术的力量应当成为城市发展的力量,文化报道的关注重点要从风花雪月转到人文关怀与时代发展中。笔者在这组报道中,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阐述,并在此后配发了一篇题为《让“大师”助力古城走向世界》的评论,笔者在文中写道:“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波云诡谲,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思维甚嚣尘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能够穿透世俗利益的隔阂,用一种温暖的抵达内心的力量,实现新的沟通。文学,正在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来说,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时代的使命。以‘大师对话’拓展古城对外交流机遇,以文化优势实现新的国际合作,正当也应当成为绍兴下一步走出去的重要战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作为新闻媒体,要宣扬好文化自信的主题,首先就要讲好文化中的好故事,传播文化中的好声音,将优秀的文化精髓展现出来,让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这个时代,让文化自信伴随着我们不断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作者单位:绍兴日报社)

    责任编辑:艾  灵

“头条背后的故事”之三十六夯实报道的根基
找到新闻“针尖” 讲好新闻故事
文化为经 历史为纬
创新表达,提升新闻影响力
读屏:提升党报传播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