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主流声音响彻新时代舆论场

柯 杨 《 新闻战线 》(

    “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迎来“升级版”,从体验式报道逐步向深度报道转型,主流媒体如何在弘扬和深化“走转改”中彰显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何综合施策确保走得实、出成效?且看河南日报的观察、思考与实践。

    主流媒体     走转改     转型     深化

    在8月21~22日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这为新时代新闻战线深入践行走转改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继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走转改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鲜活实践,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重要途径和体现,更成为传统媒体重塑优势的有益探索,在推动新闻宣传工作改进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怎样以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重新认识走转改的重要性?怎样把讲故事作为基本理念、基本方式,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时代怎样推动走转改走得更深入、转得更到位、改得更出彩?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切实担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身入心入基层,大力改进文风,创新话语表达,有效提高了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带来很多有益启示。

    “走转改”迎来“升级版”,从体验式报道向深度报道转型

    7、8月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来自中央媒体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主流媒体的百余名记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先后奔赴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开展行进式报道,以走转改实际行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沙:创新驱动的不只是经济》《记者手记:一份独特的补偿方案》《“老前辈”中华鲟为何依旧生活在今天》《“饱和”的三峡船闸如何提高通航能力》……主题采访活动刊发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既有鲜活的现场新闻,更有深刻的观察、独到的思考等深度报道、评论。

    近年来,新闻战线先后推出了多项主题宣传活动,比如“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等,推动各级各类媒体落实“三贴近”,深化走转改。事实上,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自上而下的主题宣传和自下而上的自主策划一直同频共振、相辅相成,“把新闻书写在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蔚然成风,其根本原因在于,深入践行走转改,彰显了新闻媒体对报道真实性、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追求,契合了广大读者用户对新闻产品提升吸引力、亲和力的需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媒体转型发展的历程,也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伴随着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当浅阅读、碎片化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引发越来越多的审美疲劳时,“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反而成为吸引眼球的新时尚。

    我们欣喜地看到,摆脱浮光掠影,拒绝走马观花,从一线见闻为主的体验式报道向问题导向的深度报道转型,在深度报道中提升思想内涵,在推动问题解决中提升报道影响力,逐渐成为走转改活动的新趋势、新走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也将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上,包括调研报告在内的深度报道占据了主流媒体越来越多的版面和时段。

    人民日报持续开设《走转改·一线调查》专栏,引导编辑记者深入报道基层一线的所见所思,如1月10日刊发的《提升胡同颜值 追寻老城记忆》一文,讲述了北京市东城区巧做环境提升工作,既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并配发记者手记《携手百姓解难题》,深化了“吸引公众参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就可以兼顾”这一主题。

    河南日报今年开设了《走转改·记者蹲点》《民生台账》等专栏,对基层探索的亮点、百姓关注的热点、社会聚焦的难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5月28日起,该报推出《一次接待来访引发的思考——官渡镇实施“三项制度”推进基层社会公平化管理调查》系列报道,聚焦郑州中牟县官渡镇以村民自治为原则,以公平公正为目标,针对群众最关心的事项,用制度保障公平,推动乡风民风改善的新实践。报道采访扎实,调研深入,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浙江日报8月8日起推出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将走转改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聚焦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委决策部署不力、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干部不作为不担当、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刊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采访的报道,倾听群众呼声,推动问题解决。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带着思考走基层,带着责任改作风,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在“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新挑战面前,发挥把握正确导向、当好生力军的作用;必须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里,发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汇聚起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深化“走转改”,彰显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任何媒体形式、传播平台,要获得广泛社会认可,创新传播的方法手段是要件之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导向、价值取向却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底线、红线。面对突发舆情,人云亦云,如蝇逐膻,不是为了探寻真相激浊扬清,而是以蹭热点、吸粉丝、拉流量、赚眼球为目的,不深入采访、无客观评价地盲目转发,甚至不惜用煽动性语言“撩拨挑逗”用户的神经,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做法无疑是自断生路自毁前程。

    令人扼腕的是,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生态里,发生在新媒体平台、自媒体上的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事件还演变成社会问题。仅今年以来,“滴滴空姐遇害案”“小凤雅家人诈捐事件”“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等舆情滋生发酵的过程中,就不断伴随着舆情反转,一些自媒体低俗的语言、枉顾事实的误导屡屡被公众排斥、被真相“打脸”,特别是二更食堂全部账号永久关停等事件,促使更多的人探讨和反思: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对舆论生态是改进了还是搅乱了?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越是众声喧哗之时,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越显得特别珍贵;越是纷繁迷乱之中,新闻从业者发扬唯真唯准的专业性、坚定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越显得特别重要。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的“走转改”活动,如同一股清流,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置身舆情旋涡中,新闻人始终秉承使命担当,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深入新闻现场调研采访,了解事实真相,倾听心声期盼,对热点回应社会关切,对难点给出纾解之方,在尊重事实、还原事实、发布事实中,不断巩固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和竞争优势。

    今年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传出消息,“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等不少“河南经验”被写进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该案事发郑州,经大河报率先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去年11月以来,大河报记者先后多次赶赴现场,深入采访案件涉及的法官、段某家人、杨医生、代理律师、物业工作人员,还旁听了案件审理过程,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逐一探究、逐一核实,持续深度报道,还原事情真相,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

    肩负新使命,综合施策确保走得实、出成效

    今年以来,河南日报在宣传报道上注重“讲好北京话、讲好河南话、讲好百姓话”,既“架天线”也“接地线”,版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特别是践行走转改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党报内容供给侧改革,探索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无启发意义。

    在制度上,推动全员走基层。今年4月,河南日报制订工作方案,促进编委会成员、部门主任、编辑记者蹲点调研、采写报道,实现了走转改时间、成果的量化,并通过多种激励和奖惩办法,形成约束机制。比如,要求采编人员确定各自的基层联系点,定期开展专题调研,每年每人到联系点采访调研时间不得少于多少天,撰写稿件至少几篇;对不同部门采编人员分类施策,除一线采访部门外,要求评论员也要多走基层,多撰写接地气的言论;加大引导和监督力度,在年度月度精品报道评比中,对走转改报道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每月统计张贴采编人员走基层情况等。

    在呈现上,开设专栏吸引记者供好稿。5月份起,河南日报先后推出《百姓故事》《扎根人民》《最美河南人》《走转改》四个专栏;开设《脱贫攻坚中的第一书记》《春满中原》《蹲点一线听民声》《河南暖新闻》等特色栏目。引导采编人员加大走转改报道的供稿力度,努力将百姓视角、基层声音体现到“头版设专区,版版有体现”的要求中。

    在采写上,把讲故事作为基本理念、基本方式。在实践中,采编人员体会到,走转改不仅要真走、真转、真改,更要注重突出一条宣传主线,即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通过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变化和切身感受,充分展示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当好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实践者。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河南日报推出了大批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小人物体现大精神的优秀作品,用“针尖捅破天”式的报道,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今年上半年,河南日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后推出“生态文明建设五部曲”——《河南有个“塞罕坝”》《黄河故道变奏曲》《青山不老》《河南义海 屹立青海》《新愚公移山记》,通过这组长篇通讯,树立了一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先进典型;5月推出“官渡镇实施‘三项制度’推进基层社会公平化管理调查”等三篇报道;7月推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许昌调研行”系列报道,8月推出“长葛长垣民营经济发展大同大不同”……这些报道对基层改革的探索、亮点进行了认真研究,调研深入扎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评论员下基层,成为河南日报“走转改”活动的又一亮点:在身入心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评论员底气更足了——评论员和一线记者一起到现场观察体验,视角从“第二落点”移到采访的“第一现场”,感触更真切,掌握的信息更丰富,提高了评论写作的底气;文章内容更实了——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思考下基层,以小切口体现大主题,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评论语言更活了——从群众的鲜活语言中受到启发,增强了评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在一篇评论中,评论员讲述了自己到农村走转改时,发现该村开展了一项名为“五美示范庭院”的创建活动,用五种颜色的“树叶”代表文明乡风的五个方面,家家户户共同创建,合力绘制了一棵五彩缤纷的“幸福树”。文章以探究“幸福树”里藏着什么秘密为切口,带领读者用户得出“美丽乡村建设有颜值更要有气质”这个结论,语言鲜活灵动,令人信服。

    (作者系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利云

新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
对网络直播“下半场”发展的思考
让主流声音响彻新时代舆论场
城市电视台重塑城市意象探析
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发挥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