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网络直播蓬勃发展,新闻媒体纷纷试水网络直播,PGC正在成为资讯类直播的主体力量。国内的“人民直播”“我们视频”“梨视频”以及国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直播交互式新闻”各有特色。PGC网络直播,需重视渠道、内容建设和技术的引领。
网络直播 新闻直播 PGC
移动端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而且简单到只靠一部手机就能完成。2016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尼斯恐怖袭击中,正在度假的德国记者Richard Gutjahr用手机进行连线报道,持续直播了24小时,他的所有设备只是一台iPhone手机和一个外接电源设备。
这场直播报道可以说是移动直播的一个范例。不同于普罗大众随手拍的UGC (用户生产内容)直播,记者在直播中更加兼顾新闻点的抓取,同时对于此类伤亡事件也必须顾忌新闻伦理的要求,这体现了PGC(专业生产内容)网络直播在新闻等资讯报道中的优势。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实时、“单兵”轻量级的出色报道,背后是整个网络直播生态的日渐生成。
PGC网络直播的发展历程
2016年被称为中国“移动直播元年”,现有的200多家直播平台,大部分是2016年上线的。从概念上来讲,“网络直播”较“移动直播”更为广泛,它包括了PC端在内的互联网直播形式,“移动直播”则代表了网络直播发展的新阶段。
网络直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正在以“直播+”的形式与社会各行业需求相结合,拓展应用的广度。从网络直播的内容来划分,当前的直播平台可以分为专门类、泛生活类、资讯类三个大类。
2008年六间房开始做PC端的“秀场直播”,花椒、映客等泛娱乐移动直播在2015年年中兴起,而资讯类移动直播则起步较晚,一些主要的移动新闻直播产品在2016年之后才出现,但很快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传播者、受众和媒介是构成传播模式的基本要素,从直播这一媒介本身来看,直播具有真实性、实时性和未知性等特点,直播相较于录播,更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网络直播的独特之处恐怕不在于直播的独特性,而在连接的自由和便捷。真实性、互动性和便捷性是网络直播的重要特点,也将是移动新闻直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所在。
国内外PGC网络直播的特点
在移动视频新势能爆发的大趋势下,国内外的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机构在视频直播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下对人民日报“人民直播”、新京报“我们视频”、“梨视频”和国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直播板块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
“人民直播”:汇聚资源,平台化趋势明显
2017年2月19日,“人民直播”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起,与新浪微博、“一直播”合作建设,吸引了百余家媒体机构、政府机构、知名自媒体、名人明星等加入。“人民直播”平台的成员将共享优质原创直播内容、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免费的云存储和带宽支持。
目前,“人民直播”的产品主要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微博推送,人民日报客户端一级页面,第二个选项就是“直播”。
从2017年3月至8月,“人民直播”平台月均直播102场,其中合作媒体的共享资源大约占到了1/3。直播数比较靠前的媒体有成都商报、浙视频、今直播。通过和“人民直播”合作,借助人民日报客户端平台,地方新闻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给全国观众。
平台化战略应该说是“人民直播”的重要特点。通过将自身定位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能够汇聚各地优质新闻,发挥信息的长尾效应。
人民日报具有许多独家优势,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能够实现较为全面的覆盖。通过对客户端的观察可以发现,2017年上半年的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建军90周年阅兵、四川九寨沟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人民直播都有重磅乃至系列直播推出,这些直播的在线用户数都在百万以上乃至上千万。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各种民生新闻、高新科技新闻和社会新闻直播也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自制栏目也别有特色。比如《大咖有话》邀请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进行访谈,直播使得这种访谈的风格平易朴实,成为吸引流量的重头戏。
“我们视频”:平台合作+专业素养
新京报与腾讯新闻合作推出的视频新闻节目“我们视频”自2016年9月11日上线以来,着力于短视频和直播两大领域。在一年内完成超过600场新闻直播,累计观看流量过亿,目前平均每天直播两至三场。其在直播方面的栏目设置也日趋完善和丰富,目前有第一时间连线报道国内热点事件的《连线》和与国内志愿者组织合作,直播亲人团聚的感人故事《回家》两档栏目。
“我们视频”收获大量关注和好评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新京报作为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与腾讯新闻合作,“借船出海”,充分发挥各自在平台、技术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之间的良好生态关系。一方面,新京报以优质新闻内容生产能力、资源,与腾讯覆盖全平台的强大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融合,产生“1+1>2”的生产力、创造力;另一方面,新京报内部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动画”的融合式报道和“报纸+网站+客户端+公号+微博+内容版权分发”的全媒体传播,实现生产流程再造和采编团队的转型。
其次,“我们视频”从创立至今,一直围绕着“新闻”“专业”“人性”等几个关键词开展视频直播业务。记者立足新京报强大的原创新闻内容基因,在新闻现场为公众全方位直播事件的整个过程,在新闻的时效、深度、人情味等方面,都展示了媒体的专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梨视频”:拍客体系+智能剪辑
2016年11月3日,“梨视频”PC端及移动端平台正式上线。
在视频直播方面,“梨视频”建立了以UGC作为核心生产力的拍客体系。“梨视频”现有拍客4000人,并通过严格的审核制度以确保假新闻不会被发表。“梨视频”的内容制作模式更像是PUGC,即专业型的,或者专门的用户生产者生产内容。通过拍客体系,既能保证直播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又可以提升直播的质量,便于把关和审查。这一模式也是直播平台化战略的一种体现。
“梨视频”希望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内容提供者,最重要的是把用户聚拢到自己的平台上来。此外,技术先行的“梨视频”除了具有机器算法、智能推荐等技术外,还同美国视频制作平台Wochit达成合作协议,引入该公司一项在线视频智能生成技术,加速剪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
国外媒体:“直播交互式新闻”的探索
作为当前移动端内容发展的一大趋势,视频化是全球传统媒体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纷纷采取的战略。越来越多的西方主流平台选择采用Facebook Live流媒体进行视频直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6年4月,《纽约时报》开始与Facebook Live直播平台合作,进行视频直播。在视频直播业务上,Facebook向《纽约时报》出资,而《纽约时报》则负责每年为Facebook制作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视频,并将Facebook作为发布平台。
《纽约时报》视频团队负责人露易丝·斯托里认为,《纽约时报》的视频直播不再是传统、一维的视频,而是一种全新的“直播交互式新闻”:记者与Facebook用户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记者可以即时回答用户的提问,还可进行实时评论。用户在与记者互动中得到满足,激发了他们继续参与的热情,这正是视频直播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此外,斯托里还认为,判断一个视频成功与否不能以点击量为主。点击量是直观也是浅显的反映,媒体想在数字化领域大展拳脚,必须要对用户进行更深刻的分析。《纽约时报》的视频团队非常看重用户对于视频的评论和他们所表达的观点和情绪。他们会对用户进行定性分析,观察他们是如何看待并理解时报现在所做的一切。对于用户的分析,有助于媒体在制定数字化战略和布局数字化内容时更加具有针对性,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吸引更多的关注,实现更大的收益。
《华盛顿邮报》则通过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在视频直播领域站稳脚跟。邮报认为一部分受众希望知道有关大选的每一个细节。为了满足这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邮报选择在Facebook上对大选进行网络直播,并提供了“第二屏幕体验”,包括对幕后新闻的实时报道、辩论主持人在辩论之前以及辩论结束后的实时分析及邮报记者的实时相关观察。
在视频直播硬件方面,《华盛顿邮报》推出了全新的视频播放器,可以让浏览者在浏览网页时不间断地观看视频。例如,最新的Flex播放器能为客户在桌面、垂直视频和全景视频中提供定制化的广告服务。
几点建议
在众多直播领域中,后发制人的媒体直播具有不可取代性。媒体直播的PGC内容,成为整个直播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是资讯类直播的主体力量。
渠道是王者
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吸引用户参与。如人民日报在“两微一端”有强大的用户基础,可以为直播提供流量引入。具体而言,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微信公号海报吸引受众预约或者参与直播。 “我们视频”利用腾讯相关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
拓展媒体合作伙伴,进一步完善直播生态。目前“人民直播”的合作媒体贡献了1/3的直播内容,对深度吸引全国用户作用巨大。合作媒体和“人民直播”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吸纳更多省份的地方媒体、市场上的新媒体机构加入进来,能够使全国移动直播平台生态更富多样性。
内容是关键
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和社会新闻是直播的“富矿”。“人民直播”“我们视频”及“梨视频”等多方经验显示,像两会、阅兵等重大事件,地震火灾等突发性事件,关系饮食等消费安全和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新闻,在直播流量上优势明显。直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主播。要培养有能力、有魅力的新闻直播主播。此外,建立出色的直播团队也是提高内容水准的重要举措。直播能力将成为全能记者的一个必备素养。
移动直播相较于电视直播有很多不同之处,对于现场记者的要求也更高。组建和训练直播团队,积累不同类型的直播经验,将会是“千播大战”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制胜武器。
以技术为引领
移动直播技术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当前直播的画质、信号传输、镜头抖动等问题都需要有解决方案。未来随着直播竞争的加剧,对于直播品质的要求将会增加,直播的新鲜感对用户的吸引力必将让位于专业程度。
要重视直播交互技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经验表明,要重视对用户的评论、观点和情绪的收集,加强定性分析并与之互动。对于全景直播、VR直播等新技术形式,也不能因为其尚处于冷却期而放弃。只有不断尝试,积累经验,才能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
(作者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