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打造智库型财经媒体的IP

——东南商报构建“媒体+智库”平台的实践与探索

● 陈旭钦 《 新闻战线 》(

    财经媒体人员可运用跨界思维和建设性思维,构建“媒体+智库”平台,实现多方位融合,形成开放、循环、共享的媒体智库生态网络,提升媒体智库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打造智库型财经媒体的IP。

    构建“媒体+智库”平台,是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之一,也有助于满足信息高度对称时代的受众需求,解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深度内容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手段。媒体需要智库的深度分析和专业研究来提高内容质量,智库需要媒体的敏锐度和活跃度来扩大受众数量,两者相得益彰。

    东南商报已经从一张单一的报纸向多元集群和平台转变。构建“媒体+智库”平台,云集各方专家,分享观点,立足宁波,解读中国,洞见世界,运用跨界思维和建设性思维,实现多方位的媒介融合,以提升东南商报的公信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打造智库型媒体的IP。

    智库是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之一

    智库发展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水平、精英的活跃程度和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软实力。媒体智库,就是把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以深度研究为核心抓手的资源平台,其重心在于转变产品理念,即如何围绕资源聚合设计信息产品①。媒体智库化转型,并不是媒体和智库简单地“1+1”叠加,而是多方面的解构和重组。媒体智库化的核心,是摆脱“新闻提供者”的单一身份,以思想传播取代内容传播,以深度研究成果代替浅层信息呈现。

    媒体建设智库有以下优势:影响力优势,媒体建设智库,举办各类论坛和活动,将智库观点广泛传播,能提升智库的品牌影响力;人才优势,优秀的资深记者能够写调研报道的同时,也能写行业研究报告,主持行业发展战略论坛,可以成为素质较高的研究员;渠道优势,记者深耕某个行业,既可以通过记者身份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又可以通过内参等形式向政府决策部门建立下情上达的渠道,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智库客观、公正、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媒体可以邀请各个层面专家,做出的分析报告和决策建议不为资本驱动下的集团利益所代言。

    构建“媒体+智库”平台,是当今一些财经类媒体寻求转型的新尝试。以用户为导向,在专业上下功夫,用专业的精神进行信息采集,以经济专业的视角进行分析、论证,提升新闻产品的深度,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形象,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和美誉度。

    财经媒体探索智库化转型发展道路,在保持贴近公众、跟踪观察、覆盖广泛和受众量大等优势的同时,与智库功能相融合,能做到深度与广度并存,研究与传播并重,更好地实现“资政启民、思想传播,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目的②。

    IP是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有学者翻译为知识产权或知识财产,它包含人的心智创造的成果权,对在新闻传播、科技、文化艺术、设计、商业营销等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IP,使得心智创造成为无形资产。无论传播技术手段如何变化发展,报纸的灵魂还是内容本身,即IP。

    融媒体时代,东南商报如何从大众化都市类媒体转型为相对专业的智库型财经类媒体?如何从单一的新闻生产平台转型为政企交互平台、资源聚合平台、智慧分享平台?探索“媒体+智库”的融合发展模式,可作为突破报业经营重围、拓展传播空间、重拾传播价值的重要战略。东南商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用权威性博取公信力、用专业性赢取话语权、用创造性获取影响力,以建设性的价值取向、科学缜密的专业精神,用客观公正的分析,打造智库型财经媒体的IP。

    “媒体+智库”的定位与架构

    如今,改版转型的东南商报定位大致如下:区域定位——立足宁波、拓展浙东南、辐射长三角;受众定位——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决策者、管理者,经济研究人士,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创业创新群体,都市白领等;内容定位——依托智库、融媒体,打造内容品牌,突出深度与贴近性、实用性结合,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体现智库型财经媒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东南商报构建的“媒体+智库”平台,高点站位、着眼地方、服务全局。在研究机制上,注重开放合作,瞄准国家高端智库。由资深媒体人、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各领域精英组成,是突出实用性、对策性研究的决策咨询平台,是为宁波城市决策层、企业、媒体自身提供智慧和思想产品的新型智库。

    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重要节点的宁波,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延伸国际触角?如何提升对全球顶尖资源的吸引能力、配置能力?为进一步密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政府的合作关系,利用国家高端智库为宁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国研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时报社)与东南商报社合作成立了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的课题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湾区经济、港口经济、智能经济、“名城名都”建设、文化创意、“2049宁波城市发展战略”、文化特色与城市品质等。智库的成果形式包括出版智库报告、专著、《内参》和各类年度榜。智库的目标是成为传播企业发展、创业创新、市场开拓、资源共享等核心环节信息的思想孵化器、决策参谋者、经验发掘机。

    至今,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已承办过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与宁波机遇》,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余斌教授的《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新目标、新举措》,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机会和宁波机遇》,著名公共政策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秩序维度》等报告会,承办“中国开放论坛”、“‘中国制造2025’宁波高峰论坛”和招商引资国际会议,承揽宁波市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等重大课题的合作和研究,搭建为国家及宁波市服务的战略合作平台。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做大、做强、做好智库型媒体产业,为中国道路、中国案例、中国自信及宁波“名城名都”建设奉献媒体智慧。

    搭建好资源聚合平台,提升智库的服务能力。媒体智库不仅要打造专家智慧集合体,还要建设智库企业家联盟和企业服务公司,形成一个“政、产、学、研”联合的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智库企业家联盟,汇集数百位企业家及近千家企业,覆盖全市所有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整合宁波地区的企业和企业家资源;及时了解企业和社会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智库企业服务公司,作为实体运营平台,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精心打造投融资、人力资源、创新创业、品牌塑造等多个服务子平台。服务内容有产品技术、管理咨询、制度设计、市场开拓等等。收入来源除了传统广告之外,还有举办论坛、培训、活动、全案策划、文创产品、中介经纪、信息服务等,探索了新的商业模式。

    探索媒体智库产业,还应从理念、体制机制、运营模式、人才梯队等全方位转型。目前,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已聘请国际顶级智库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宁波余姚籍)担任名誉院长,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宁波市政府咨询委、宁波市社科院、浙商研究会等部门30多位专家作为智库特约研究员。并以约稿、访谈、连线、会客室等形式,让专家学者就某些话题发表观点,放大东南商报的智库传播效应,提高智库的影响力、扩大智库的话语权。

    媒体智库的六个着力点

    智库型财经媒体的IP,具有情报特征和高附加值特征。目前,国家高层对智库建设热情高涨,但地方媒体的积极性却不高,相对较“冷”。体制外的民间智库建设热火朝天,但体制内的媒体对于智库功能与定位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难以形成共识,探索转型的积极性不高。“库”热“智”冷,相比于内容建设与质量提升,智库发展更热衷于形式传播与数量扩展。对此,笔者认为,“媒体+智库”模式转型,可将以下“六转”作为着力点:

    思维方式从“线性思维”向“跨界思维”转换。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必定是全要素的竞争,媒体人要具备跨界思维。当前,很多产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体、智库、文创、娱乐、电商、制造、金融、交通等行业相互交错,跨界融合正在改变许多领域的业态,媒体必须主动应对变化,将以往单一的传统新闻传播领域进行产业升级,变革为大规模的跨界融合和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整合,从而产生1+1>2的聚合扩散效应。媒体今后要招揽跨领域智库人才,找准“媒体+智库”“创意+文化”“媒体+科技”等跨界发力点。

    从业者由“媒体人”向“研究复合型”人才转变。媒体探索转型,进行内部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强化其研究分析能力,使其成为智库新军。除了让资深记者、编辑转型成智库研究员外,还要吸引经济、文化、法律、商业、教育、科研等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加盟媒体智库,聆听来自不同层面的声音,实现内脑与外脑、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增强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思维是智库发挥作用的立足点,媒体智库人员应该站在最前沿阵地,登高望远,成为公共决策者的“望远镜”。

    产品运营由“新闻生产”向“价值创造”转化。在诉求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下,媒体智库的功能定位不只是满足于内部建言,而应起到政府决策层与社会舆论之间矛盾化解与协商沟通渠道的作用。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化的“新闻+研究”智库产品。定期举办高端对话、圆桌会议、论坛峰会等活动,聚集智库资源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媒体智库研究员应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贴近大众的沟通技巧,通过出版论著、时评专栏、专题报告、电台、电视台等方式传播,内容呈现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信息流转方式从单向输送到数据网状循环,扩大智库影响力。

    数据分析由“简单积累”向“智能化”转化。媒体向智库化转型的工作重点是实现数据智能化。媒体智库对大数据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积累和铺陈”,还要让数据“智能化”和“活起来”,以实现数据的提纯、按需抓取和重构。媒体应建立自己的调研分析团队,实现在第一现场获取“第一手数据”。媒体智库也应建立“研究产品——新闻产品——会议产品——新媒体产品”一条龙生产流程,根据特定的项目需求,发布行业数据、行业排名、趋势预测等报告。比如,人民在线以“新媒体+行业”形式推出了多款大数据指数产品:《全域旅游大数据分析报告》《2016政务微信发展研究报告》《2017京津冀“互联网+政务”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城市交通智能出行2016发展报告》等③。 

    管理模式由“新闻媒体”向“智库机构”转换。媒体智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制定内部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再将成果转化成新闻产品后进行有效传播。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是智库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备的组织体系和研究团队,是确保智库运行紧扣发展宗旨的不二法门。以人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智库效率的关键,智库的核心是研究员。媒体转型建设智库,需要向国际著名智库借鉴,包括人尽其才、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研究与辅助人员的数量配比机制,效率导向的会议机制,绩效与项目考核机制等。④

    功能效应由“解读政策”向“发表独立见解”转换。目前,智库发展存在一哄而起现象。有些智库甚至根本没有研究方向,什么题目热就研究什么,哪里研究项目多就研究什么,陷入相互抢夺资源的怪圈。突出专业化、权威的智库产品,是今后媒体智库发展的立身之本。媒体智库应该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专业化分工,清醒地认识媒体自身的优势劣势,深耕拓展专业领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媒体发表独立见解,推出具有权威性和重大影响力的智库报告。另外,媒体智库与决策者之间,不只是简单的咨询与顾问,应存在复杂的互动,需要充分介入到政策制定的前端程序(如调研、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等)、中期建言(通过《内参》、研究报告等形式设计政策框架)、后期完善(包括评估、完善及应对社会舆论)等过程。媒体智库应开发建立自主型评价体系,与党政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定期组织专家对自主研究的智库成果进行评价。

    探索向智库型财经媒体转型,东南商报仍处于尝试阶段。但只要抱有筚路蓝缕的探索精神,不忘初心,强化城市文化认同,一定能重塑新闻产品形态和服务,坚定迈向新时代的“云端”。

    (作者系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执行院长、东南商报智库负责人)

    责任编辑:冷  梅

    注释:

    ①殷航、范以锦:《媒体智库:因时而动更应顺势而为》,《传媒评论》2015年第11期。

    ②张霄、马冉:《纸媒“智库化”,中国如何应对?》,经济日报2017年11月9日。

    ③孙璐璐: 《人民在线以开放战略引领数据+咨询智库转型》,证券时报2017年4月21日。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

    http://www.pjzgzk.org.cn/c/1501.htm。

发挥媒体智库作用,提升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媒体与智库融合路径与机理研究
广电媒体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
智库化转型:主流媒体突围发展新路径
产品定制型媒体智库建设思考
打造智库型财经媒体的IP
变革时代呼唤多元化的专业智库
中国媒体智库的定位与发展路径
主流媒体的智库化及其实现路径
国外媒体智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