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经济新闻。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体两会报道的梳理,以报道范围和议题周期两个维度划分了国内长期、国内短期、国际长期和国际短期四类经济议题。运用百度指数和彭博财经信息数据终端的观测工具对各类经济议题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两会期间国内外经济新闻在报道方式、议题类型、传播渠道和传播路径等方面的规律与特征,为媒体经济报道与传播的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全国两会 经济新闻 议题类型 传播特征
经济新闻报道,是指对经济类信息的采集、发布与传播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经济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经济信息的报道与传播也成为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进入“十三五”以来,社会转型与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矛盾叠加和风险隐患增多等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将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改革探索等问题进行客观报道和专业分析,帮助民众增强信心,营造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是我们在经济报道与传播工作中所应积极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经济新闻的报道与传播具有专业特点与客观规律。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媒介环境与受众信息接收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凸显,经济新闻的国际性特征也愈加明显。因而经济新闻的报道与传播既要考虑到议题的专业性特点,也需要考虑国际形势下报道与传播的复杂性问题,需要融合运用多媒体的报道方式与创新的呈现手段提升传播效果。有鉴于此,本文以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经济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与探讨这一时期集中报道的经济议题的类型与特征,总结经济信息在网络与移动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与特点,旨在为经济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实践提供启示。
经济议题的类型
经济新闻报道与传播的议题涵盖了经济发展中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领域。从经济议题涉及的范围(国内或国际议题)和持续的周期(短期或长期议题)两个维度来划分,可以将其归纳为国内短期经济议题、国内长期经济议题、国际长期经济议题和国际短期经济议题四种类型。
国内短期经济议题涉及的报道范围主要集中于国内,一般具有单发性特征,报道周期和传播持续时间较短,比如2016年的中国股市“熔断”等议题。国内长期经济议题涉及的报道范围主要集中于国内,报道周期和传播持续时间较长,包含的事件具有多发性特点,比如金融市场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议题。国际短期经济议题指报道范围同时涵盖国内外,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议题,比如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等。而国际长期经济议题指报道范围涵盖国内外,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议题,比如“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亚洲开发银行建设等相关议题。
同时,在一些大事件的报道中,事件本身也包含了不同类型的经济议题。比如,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经济报道既包含长期和短期性议题,也覆盖国内和国外市场。为厘清不同的经济议题并了解其传播规律,本文选取2017年两会报道这一事件来对其中所涵盖的各类经济议题进行分类阐述与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彭博财经信息数据终端和百度指数等分析工具,通过设置核心词与时间范围来对相关议题进行检索,观测议题的传播趋势,总结经济新闻报道在议题类型、热点趋势和传播路径等方面的特征与规律。
国内经济新闻报道的议题类型
2017年全国两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3月3日~15日在北京召开。本文选取几家主流媒体及市场化媒体对其两会报道进行了逐类检索。在主流媒体中,选取人民日报、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三家媒体作为考察对象;在市场化媒体中,选取新京报和腾讯新闻两家媒体。检索筛选后搜集到人民日报经济报道84篇、新华社经济报道183篇、央视经济报道105篇、新京报经济报道148篇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标题和文本进行解读,归纳整理出两会期间涉及的主要经济议题,涵盖了宏观经济发展、债券通试行、TPP、外汇市场风险波动等内容。继而,作者对梳理出的经济议题按照“国内/国际”和“长期/短期”两个维度来进行归纳,形成以下议题分类(见表1)。
表1. 2017年全国两会国内媒体报道经济议题分类
从上表可见,两会期间国内媒体关注的主要为长期性议题。国内市场聚焦的重点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市场和国企改革、中国制造、互联网管理和创新创业等,而在国际市场中主要关注外汇市场波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等议题。在短期性议题中,“债券通”的试行、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性措施等是讨论的热点,在国际市场中,美国退出TPP对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影响等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
国内经济新闻议题的关注趋势与传播特征
为进一步了解各类议题的热点趋势与传播情况,本文运用百度指数作为分析工具,提取不同类型议题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指数”分析。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搜索指数”显示互联网用户对关键词的关注程度及变化情况;根据搜索来源的不同分为PC搜索指数和移动搜索指数。使用百度指数对经济新闻进行观测能帮助我们了解受众对相关议题的关注与变化情况,从而分析经济新闻网络传播的特点。本研究选取了国内各类经济议题中的代表性关键词来进行搜索,以了解受众对具体经济议题的关注及变化情况,分析经济新闻的传播特征与规律。
关键词“国企改革”(国内长期经济议题)
图1. “国企改革”总体关注情况
图2. “国企改革”PC端关注情况(左)与移动端关注情况(右)对比
图1和图2呈现了国内长期经济议题“国企改革”的受众关注情况。从总体搜索趋势上看,对该议题的关注呈现多峰形态,在3月9日形成搜索最高峰,PC端和移动端均呈现相似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当天就“国企改革”回答了记者提问。但在3月9日前后一周的时间内,即3月6日~13日,移动端搜索量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值低于PC端。特别是二者的最高点相近,但PC端的搜索量最低点明显低于移动端;即,在经济新闻议题的PC端网络传播中,或存在议题“热”得快,“冷”得也更快的特征。
关键词“漫游费取消”(国内短期经济议题)
图3. “漫游费取消”总体关注情况
图4. “漫游费取消”PC端关注情况(左)与移动端关注情况(右)对比
由图3和图4可见,对国内短期经济议题“漫游费取消”受众关注的单峰形态明显,在3月6日形成搜索最高值,这一单峰特征与议题本身的短期特性密切相关。与PC端相比,移动端峰值的搜索量更高,对于短期性经济议题来说,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移动端来追踪热点。
关键词“外汇风险”(国际长期经济议题)
图5. “外汇风险”总体关注情况
图6. “外汇风险”PC端关注情况(左)与移动端关注情况(右)对比
由图5和图6可见,国际长期经济议题“外汇市场波动与风险”呈现多峰热点形态,受众关注在3月11日达到搜索的峰值,其原因是当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召开记者发布会,回应有关外汇市场波动的问题,由此在信息传播中形成热点峰值。对比PC端与移动端的关注情况可以发现,移动端用户对议题热点的追踪更为明显,而PC端搜索未出现明显的高峰,这进一步说明对于热点事件,受众的关注在移动端表现得更为显著。
关键词“TPP”(国际短期经济议题)
图7.“TPP”3月总体关注情况
图8.“TPP”PC端关注情况(左)与移动端关注情况(右)对比
继美国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之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是否加入TPP的问题。由图7和图8可见,对于短期内中国的“TPP”战略回应,搜索总体呈现出单峰形态,呼应议题本身的短期性特征。议题在3月11日出现搜索热点,原因是商务部发言人在当日表示,目前中方正在积极研究参与TPP成员国会谈事宜,由此引发关注。该议题在PC端出现了一个预热前峰,但整体关注在11日达到高峰,体现出该议题传播的关键时间驱动型特征。
国际媒体报道的议题类型
为分析国际媒体对两会经济议题的报道,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三家媒体作为主要观测对象。在其官网上分别以 “两会”(Two Sessions)和“人民代表大会”(People’s Congress)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设定为2017年3月3日~15日,共搜索出《纽约时报》相关报道9篇、《金融时报》报道24篇以及《华尔街日报》报道18篇。
作者进一步对检索出的报道进行分类梳理,整理出包括:中美贸易、中国政府债务、部分省市经济数据造假、中国抑制过热对外投资等与经济相关的议题;同时,按照 “国内/国际”和“长期/短期”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整理如下(见表2):
表2. 2017年全国两会国际媒体报道经济议题分类
由表2可见,从报道议题来看,国际媒体在两会报道中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对中国经济与GDP、国企改革和对外贸易等议题均有涉及,这与国内媒体报道存在很大的共性。然而我们也看到,国际媒体报道中也包括不少负面性的议题,比如:部分省市经济数据造假、中国对外投资过热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大等,这显示出一些国际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存忧,同时,对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批评和质疑。
国际媒体报道与传播情况分析
本文使用彭博财经信息数据终端的检索功能来对国际媒体两会期间的经济报道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NT(News Trends)功能,输入关键词,检索时间范围在2017年2月21日~3月31日,即两会前后各一周左右时间内的国际媒体报道,并生成反映新闻报道数量变化的数据图。以下展示了有关数据结果:
关键词“China”&“GDP”(国内长期经济议题)
“China & GDP(中国经济与GDP)”属于国内长期议题。3月5日李克强总理公布了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由于时差关系,外媒基本在3月6日早上完成报道。中国经济发展是长期性议题,在样本观测期间,该议题的峰值明显由总理记者招待会等重大事件带动,呈现出事件驱动型的传播特征。
图9.China & GDP议题报道传播情况
关键词“HK-China Bond”或“Bond Connect”(国内短期经济议题)
“HK-China Bond或Bond Connect(‘债券通’的试行)”属于国内短期经济议题。该议题在3月15日李克强总理提出当天达到报道最高峰。议题报道数量的波峰和波谷差距较大,说明热点持续时间较短,这与议题本身的短期性特征相呼应。
图10.HK-China或Bond Connect议题报道传播情况
关键词“China”&“Trade”(国际长期经济议题)
“China & Trade(中国对外贸易)”属于国际长期经济议题,该议题在3月8日形成报道数量上的高峰。究其原因是当日公布了2月进出口数据,中国时隔三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称“不希望看到中美打贸易战”,随后该议题形成200篇左右报道的小高峰。可以看出,这一议题的报道也基本呈现关键事件驱动型的传播特征。
关键词“Renminbi”(国际短期经济议题)
“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大”的议题属于国际短期经济议题。该报道数量起伏较大,显示出明显的时间点特征,最高点出现在3月15日,报道共400篇,最低点则只有200篇报道左右。李克强总理在3月15日答记者问时称,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会持续保有分量,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这一表态引发国际媒体的评述高峰。报道的次高点则出现在3月10日,当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两会记者会,也谈及人民币汇率问题。
图12.Renminbi议题报道传播情况
国内外媒体报道与传播情况的分析及实践启示
以上介绍了使用百度指数和彭博数据终端对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新闻报道与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的数据结果,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从经济议题的类型来看
国内媒体更多聚焦长期性经济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市场和国企改革、创新创业等议题都是报道的重点。同时,短期性议题,比如 “债券通”的试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性措施和TPP等也是讨论与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两会的长期性、战略性和宏观性特点,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对还是放在对宏观性议题的探讨上。而国外媒体除了对长期议题关注外,对短期性议题,比如部分省市的GDP造假和短期的人民币贬值压力也进行了不少报道与评议。这说明国外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的同时,也对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短期性问题存在质疑。
从经济议题的内容来看
从内容特性来看,专业性和贴近性影响议题的搜索量。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强于普通新闻,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百度搜索指数的结果看,金融类议题的搜索量普遍不及政治经济类议题和产业经济类议题的搜索量。这是因为一方面,政治经济和产业经济类议题更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和民生相关;另一方面,这也和金融类议题专业性更强有关。例如,“民间投资增速企稳与PPP兴起”的议题搜索量最高值为356次,“证监会完善退市标准”最高搜索量为384次,而大多数政经和产经议题搜索量都为上千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议题的专业性同议题的热度与日常生活的贴近性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互联网金融与风险防范”这一议题的热度很高,但是专业性也不弱。恰恰相反,之所以要考虑经济议题的专业性,根本上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贴近性更强、更易于理解的经济信息。
从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来看
研究发现,两会经济报道中大部分议题的传播呈现出关键事件驱动或是关键时间驱动的特征。总体来看,国内短期经济议题具有内容较为明确和时间范围较短等特点,故而主要呈现因果顺序的传播路径特征,在关键时间点出现报道高峰,且高峰过后议题冷却较快,遵循关键时间点驱动的传播规律。国内长期经济议题则由于传播周期较长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等特点,主要呈现出偶然性和自我强化的路径特征,传播路径出现反复和波动,在关键内容发布后达到报道高峰,符合关键内容驱动的传播规律。而国际性的长期经济议题也由于影响范围大和易受到偶然因素影响等特点,在重要事件节点出现时会达到多次报道高峰,遵循关键事件驱动的传播规律特征。
对经济新闻报道与传播实践的启示
首先,由于国内外媒体对不同类型经济议题的关注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分清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中的矛盾点与关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式传播。在国内报道中,紧跟国家政策形势,深入解读经济运行规律,处理好信息发布速度与解读深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受众持续关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在对外经济报道中,则要针对焦点议题进行更为客观细致的解读、厘清矛盾点,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风险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增强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其次,从经济信息的获取渠道来看,移动媒体平台的使用越来越常见。因此,如何在移动平台上进行有效的经济传播是经济新闻实践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经济报道的传播设计中,既要融合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的优势,也要进一步开发移动客户端的便捷性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挑战就是要选择多元化的传播终端,以最优化的传播方式,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再次,经济议题虽然有其专业性,同时也应更好地贴近百姓生活。因此,在表达层面,应该更加通俗化;在内容层面,也应更加注重与民众的贴近度。经济新闻报道要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必须使议题与民众的生活紧密关联,从而让报道的主题更加吸引人;经济报道要抓住要害,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做到以内容吸引人;另外,语言精练,表达有趣,才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同时,在经济报道中还需要不断创新呈现方式。在报道形式层面,注重融合技术的运用,使用数据、图表、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报道。从与受众关系的角度考虑,要提升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还需要增强互动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实现与受众互动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尤其对于存在争议的经济议题,更需要通过互动和反馈来及时解答疑问、增进了解,从而提高传播效率。
最后,经济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虽然有其偶发性特征,但也依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存在因果相循的路径依赖特征。因此,要提升经济新闻的报道和传播效果,就要对其议题特点和传播规律进行认真梳理与客观分析,掌握经济报道的特点,尊重传播的科学规律,从而提升实践中报道传播的有效性,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杭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主任、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原洋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
参考文献:
①陈致中、王欢:《财经类新闻报道之可读性与传播效果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15年第5期。
②杭敏:《探索中国经济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7年第3期。
③杭敏:《数据驱动的经济传播与融合创新》,《新闻战线》2015年第12期(上)。
④杭敏、冯洛苏:《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报道》,《新闻战线》2015年第8期(上)。
⑤杭敏、John Liu:《财经新闻报道中数据的功用》,《新闻记者》2015年第2期。
⑥胡雨濛:《经济议题的网络传播规律实证研究》,清华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⑦刘滢:《交织与融合:全球传播视野下的中外媒体两会报道》,《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4期。
⑧魏恒:《深融合 新创意 微传播——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