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人文关怀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 石雯祺 《 新闻战线 》(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往往是一地发生突发事件,千里之外在瞬间就有可能获得。很多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在处理过程中又往往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极易引起事件相关公众情绪的激化。这不仅需要政府及事件处理者认真对待、解决,也需要新闻媒介的有效报道和引导。作为新闻记者,只有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及时、准确、客观地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才能达到用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目的。

    2014年12月5日零时30分许,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正在施工中的厦蓉(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扩容工程A3合同段后祠隧道出口段发生塌方,21人被困,情况异常紧急。厦门日报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出三名记者赶到事发现场进行采访。在重重困难中,记者从外围突破,从外围工人和煮饭的阿姨们口中了解到了被困人员大多来自湖北、四川两地;和别家记者不同,厦门日报记者在与工人们聊天中,并不是刨根究底地问,而是将自己当做是和他们同样身份的工人,关心他们心中最迫切想了解的事情,也时不时聊聊家常,谈天说地,和工人们及施工方成为朋友,逐步得到工人们的信任,而始终坚守现场的专业态度,也让原本艰难的采访层层突破,及时发回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新闻。

    报社不仅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让网友了解事故的进展情况,而且对整个事件的抢救情况做了两个版的详细报道,后来,受困人员所在地媒体也通过本报及时对受困者给予人文关怀,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用人文关怀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既是新时期塑造媒体形象的现实需要,更是倡导“以人为本”社会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人文关怀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在现代传播中,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长期以来,厦门日报把对人的关怀和人文精神作为媒体品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当这次在龙岩的塌方事件发生后,虽然事发地点不在厦门境内,但是事件是发生在厦门到内地的新建高速路上,不仅与厦门的关联度大,而且事件本身是广大受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厦门日报社主要领导正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第一时间精心策划,从记者安排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互动等等,做了精心布置。事发当天晚上,总编辑始终在报社坐镇指挥,不仅新媒体报道有声有色,而且纸媒的两个版面报道非常有气势,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事实证明:作为党报,注重人文关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各界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具有很强的载体作用。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无疑更能达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

    记者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要注重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情感需求和突发事件中“人”的生存状态,突出对事件中“人”的关怀,取得当事人的情感认同

    龙岩塌方事件发生后,记者决定围绕公众最为关注的当事人被困的现状、相关亲属及工友的情绪等分头展开外围采访。当我们了解到被困人员大多来自四川和湖北时,我们仔细辨认着现场工人们的口音,一听到四川、湖北口音,就上去尽可能地安慰他们,马上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因而他们及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线索。实践告诉我们:新闻记者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多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情绪和感受,多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生存状态。因为,突发事件中人的情感表现,还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事件的进程和处理。在突发事件发生处置过程中,相关人群的生存状态是受众最关注的内容之一,也是体现报道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比如在这次采访中,人们不仅关注被困人员的生死,还关注事故幸存者的救治、救援队员的安全情况等。在采访中,我们一方面向工友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又将所了解到的政府组织救援的情况告诉工友,特别是当我们了解到当天下午生命通道已经打通时,马上分头告诉这些工友,并将我们了解到的被困人员没有生命危险、估计7日五点前可救出的消息告诉他们后,他们非常高兴,从而增强了这些在外围参与者的信心。

    记者要穷尽所能接近事件的核心,要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社会权益,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价值、尊严

    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往往损害了很多亲历者或参与者的健康或利益,对他们合法的正当的社会权益,媒体理所当然地应予以关注。而价值和尊严是人的高层次需求,同时也是人在社会上的终极需求,它无疑是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中之重。在突发事件中,人的价值和尊严首先表现为对其生命、生存权的尊重。

    在这次事件的采访报道中,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采访,拼抢独家。当我们在现场遇到困难时,马上变换角度,从外围切入,从而及时采访到了许多独家的新闻。比如,第一天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被困人员可能要三天才能救出,这就意味着,第二天可能不会有实质性的采访突破,但我们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只有留下来才能掌握事件的最新进展,才能及时将工友们关心的最新情况告诉他们。于是,第二天,我们一大早赶到现场时,其他媒体几乎都没到。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关心、关注事件中“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因而,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们无法等待,只有到现场去深入了解。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当日被困人员就救出来了,我们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发布了最新的动态,特别是详细报道了政府所采取的抢险救援措施,相关领导和部门对挽救矿工生命、减少人员受伤程度、保障救护队员安全所做的努力,包括当地医院如何安排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安慰等措施,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矿工、救援者的生存价值的尊重。远在四川等地的被困人员的亲属看到我们的报道后,非常高兴。事后,被困人员当地的媒体还通过我们了解被救人员的健康等情况,并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慰问,体现了对“人”的社会权益的关心。

    记者用人文关怀做好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要把握好“度”

    在突发事件采访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亲属情绪的激动等,此时,我们既要克服“习惯性的冷漠”,又要防止感情泛滥,盲目同情,给政府对事件的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认为,突发事件中人文关怀方面的报道,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罔顾社会效应。要搞好这方面的报道,首先要求报道参与者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关注事件进展,同时也要关注事件中“人性”;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报道观,在报道过程中,应当把握一个“度”,始终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本着对事件处置有利、对事件受害者负责的原则,充分而合理地展现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

    责任编辑:祝晓虎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版。

    ②张燕:《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中国广播网2005年11月18日。

    ③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光明日报2001年2月6日。

我们要卖怎样的独家观点?
用人文关怀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电视方言节目的问题与对策
专题摄影中叙事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