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2014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提交了精心准备的《关于重视家庭亲子教育的提案》,在委员中引起了热议和共鸣。这份使命感没有因此就“功德圆满”。在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神后,联想起今年以来在网络上热播的《来自星星的你》让“韩流”再一次席卷中国,结合过去的媒体工作,我又连夜写好了《关于打造影视“华流”,占领核心价值观传播高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建议》,被多家主流媒体及门户网站报道和转发。
又一浪“韩流”来袭
“韩流”,以韩剧为代表,它的特点是题材新、故事好、融入了丰富的时代特点,特别是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同时又蕴含民族文化内涵,形成了独有的品牌风格与市场口碑。去年12月底,爱奇艺从韩国独家购买了《来自星星的你》网络播映权,首次尝试国内网络视频与韩国SBS电视台同步直播。这部现代偶像周播剧虽然只有21集,每周仅播两个小时,火爆程度却让人震惊,不仅为观众马年春节送上一份视觉大餐,其制播模式和产业链效应也让国内业界为之震动。据统计,该剧在爱奇艺PPS的总播放量已达13亿次,百度搜索指数也突破400万,创造了韩剧在国内的新纪录。
作为新一轮“韩流”,“星”剧不仅捧红了韩国演员,微博话题和网络流行语异常活跃,各种内容衍生产品也随着剧集的热播同步上线。比如,女主人公喜欢的炸鸡和啤酒套餐成了流行美食,北京望京的韩国餐馆排队长达3个小时,女主角全智贤使用的口红在纽约脱销,男主角金秀贤使用的书包被一抢而空。更有媒体曝光,金秀贤3月份应邀参加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录制,不仅出场费高达600万元,观众门票炒到数千元一张,他的商业活动也排满行程,被国内媒体再次聚焦热炒,演绎一个影视内容产品的持续发酵和后续轰动效应。
尽管《来自星星的你》并非完美,个中瑕疵并不少见,但能风靡热炒确有其客观缘由和创新独特之处:一是通过国内视频网站炒热,足见当前视频新媒体的受众之多、影响力之大,据统计,在收看人群中,19~24岁的年轻观众占44.71%,女性观众高达70%;二是模式创新,把全链条商业模式融入了制作播出环节,不仅在剧中有大量植入广告,还前置开发了产品在播出时的同步行销以及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实现商业效益立体滚动开发;三是外向型定位,作为韩国制作播出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精心策划的指向性产品,“星”剧在我国的收视明显好于韩国本土。据韩国亚洲文化产业交流财团之前的统计,“韩流”对韩国国内经济的连带效益早已超过了6万亿韩元(约合350亿人民币),成为韩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华流”离我们有多远
作为一个亚洲国家,韩国文化背景不如中国深厚,其经济实力逊于日本,在影视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落后于台湾、香港。但在2000年之后,韩剧开始风行东南亚,替代日本在亚洲电视剧市场的地位,远销中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区,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的范例。从《蓝色生死恋》到《大长今》,从江南Style到《来自星星的你》,接连不断的“韩流”旋风除了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外,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年轻人中培植了无数的韩剧粉丝,有效输出了韩国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对国内年轻人洗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对两个问题进行深思:
韩剧能够占领中国市场,输出文化价值观,影响国内的大批青少年,为什么我们的国产剧做不到呢?探寻其成功的缘由,我们不能不看到“韩流”的独特创意,除了凸显以往韩剧人物唯美情感、风格时尚之外,剧情还大胆穿越、巧妙结构,以民族特色贯穿历史和现实,彰显了厚重;用超越时空的真爱,表达出人类情感的美好。新、奇、美元素融合之好,使得剧中情感与人物特别抓人、迷人、感人。相反,对于传统文化的升华,国内的主流媒体和影视机构至今良策不足,古装剧、抗战剧充斥荧屏,穿越剧、现代剧虚幻低俗,传统与流行元素脱节,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匮乏。由于改编的多,原创的少,新人出不来,因而未能很好地推动“华流”气候的形成,以至于国内从“80后”“90后”到“00后”的新生代已经不怎么看国产剧了,而是长期迷恋视频网站上的各种韩剧和美剧。
韩国有“韩流”代表本民族的软实力,而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为何“华流”千呼万唤就出不来呢?不难发现,“韩流”的力道在于影视机构与内容制作单位,含各类主创人员在内的相关资源,形成了强大合力,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从而带动影视、音乐、动漫、游戏、艺员、新媒体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内地一年1.5万集的电视剧产量,品质不高,类型重复扎堆,题材缺乏新意,对市场尤其是海外需求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电视剧产业的良性循环,也难以走出国门,文化效应、传播效应、经济效益远不如美日韩电视剧。当年老版60集《三国演义》输出日本后,更是被剪辑成了12集。1998年湖南台推出了备受观众欢迎的《还珠格格》,韩国借鉴这一经验,推出了《大长今》,相反我们没有进一步的作为,形成系列,形成产业链。
中国的市场、人才和资源已远超韩国,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华流”却始终波澜不惊,究其根源,不是缺市场、缺需求、缺资源、缺资金,真正缺少的是市场经济意义下的系统的文化自觉能力以及资源与市场的整合能力。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不高,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始终没有跳出本土市场,缺少拓展海外市场的具有标杆价值、市场冲击力的影视剧作品。此外,海外市场对我国电视剧缺少文化认同感与共鸣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找准“华流”的机与理
按照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我们的主流媒体和影视机构应当责无旁贷地把打造“华流”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高地,大力发展影视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获得真正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市场地位。为此,我们要在管理层面找准“华流”的机理。
第一,在理念上赶超。要想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大国,仅仅打开国门是不够的,还必须打开大脑。首先是激发创意人才的想象力,突破创作中的思想桎梏,根治国内电视剧“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病症。借鉴“韩流”,在电视剧创制中,一方面要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比如“时尚”“新颖”“亲切”;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切合现代生活的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在政策上引导。“韩流”的成功首先是政府的全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奖励文化出口。借鉴韩国经验,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要把打造“华流”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确立打造“华流”产品的有关标准,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产品出口、境外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
第三,在环境上优化。在不违背意识形态大原则下,减少题材立项行政审批和产品审查的随意性;探索电影分级制度;鼓励内容及产品模式的原创,严禁克隆跟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原创标准和扶优扶强的原则,解决内容制作“一风起”和行政审批“一刀切”等问题;鼓励媒体多开办互动性强的节目和周播剧,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剧情等各个环节;加强对互联网视频内容自制和境外节目引进的统筹规范及管理。
第四,在机制上创新。作为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会制作机构,要尽快形成大制作、全产业链、高回报的多赢合作机制;加大制播分离力度,体制内传统媒体要尽量减少非新闻性节目的自制比例,凡能进入市场的尽量剥离;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在体制内的可尝试项目股份制;同时,在制作成本中要提升编导人才的薪酬,控制演员费用成本占比过高的局面。
第五,在主体上做强。坚持用市场的力量、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文化走出去,面对国内众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媒体和400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要用市场“无形的手”撬动影视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培育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对影视剧产量过剩进行结构调整,围绕多出影视“华流”产品整合资源;大胆探索新老媒体与内容制作公司优势互补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无论是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出发,还是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出发,影视“华流”的命题亟待确立。有谋划、有担当、有作为,是我们所有影视机构和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