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同步学生心灵旋律 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文/彭全起 《 新安全 》(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造成了在校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普遍出现的叛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子女的孤独,自闭症,网瘾等现象,少许学生存在暴力欺凌、仇视他人等现象,而且有低龄化趋势。通常这类学生好话听不进、孬话不想听,老师想管管不了甚至不敢管,成为“头疼学生”。

    其实这类学生并非天生油盐不进,也并非一棵早已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内心或许有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如同一层厚厚的冰,尘封了太多的东西,表现在外在行动上却又是那么与常人格格不入,显得那么另类。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走进心理问题学生内心世界,把好脉,下好药,才能医好病。身为六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师,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品质。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清除杂音,纯洁心灵世界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思想有杂念,心灵有杂音,已经产生了与之年龄不相适应的曲调。他们或可能受大人影响,不能正视成败,变得消极;或可能耳濡目染社会一些阴暗面,以偏概全;或可能被网络误导,认为暴力解决一切;或可能缺乏亲情,变得自暴自弃,容易破罐子破摔,等等。他们思绪纷乱,心灵世界潜伏了太多不着调的东西。我们通过家访、探访、谈心、交流、观察,必须找到“跑调”的根源,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六年级学生王某经常独自发愣,偶尔一个人嘿嘿偷笑,有时候又没有任何先兆突然袭击其他同学,同班同学已经二十多人次被他攻击,班主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他总是站那里一声不吭,一脸的茫然状。班主任老师多次联系王某的父母,他爸爸在外地打工无法见面,他的妈妈以各种理由拒绝来学校沟通,总说自己管不了。班主任向我反映情况,我和她商量,必须深入家中细致家访,摸清根源,对症下药。没有提前打电话,一个下班后的下午我们出其不意地找到了王某的家中。惊讶的发现王某的妈妈已经50多了,怀里抱着一个幼儿,一脸的漠然。我们没有在意她的态度,和她拉起了家常。经过攀谈,我们厘清了王某思想形成的根源:王某的父母四十多岁生的他,打小奶奶对他百依百顺,但是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监管他;父母对他也是宠爱有加,但是王某的爸爸在外地打工,无法监管他;而他上面一个快三十的哥哥,已经是两个小孩子的父亲。王某母亲的精力用于哄孙子了,很少顾及王某,无心监管他。王某属于监护人缺乏管教的孩子,所以经常一个人溜到网吧上网,以致于成瘾,沉迷网络中的暴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下只有王某的哥哥,才能协助我们除掉王某内心的杂音,让王某从网络里走出来,回归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正常的心灵世界。于是当机立断约来了王某的哥哥,我们说明了想法,跟我们的预期一样,王某的哥哥果然具有“长兄比父”的情怀,答应替父母管教自己的弟弟,当即表态一是先逐步消除王某的”网瘾“问题,然后多带领王某参加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弥补父母对王某的疏于管理,最后他把王某喊到我们面前,经过沟通,王某写了保证书,愿意改正错误。后来,在家,王某的哥哥不再忙于打理生意,俨然一个父母的角色,陪王某骑行、打球、滑冰、游玩;在校,老师们也不失时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王某参与、融入、共享、互动,王某的变得活泼开朗,成为了一个“阳光少年”!

    二、定好声调,校正心灵键盘

    上述说到,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个性偏执,思想消极,心理阴暗,甚至愤世嫉俗,他(她)的心灵充满了负面情绪。对此心理问题,光“打破一个旧世界”远远不够,必须还要“建设一个新社会”,即清除杂音后定好声调,让键盘发出的声音充满正能量,把昂扬向上的声调飘扬在孩子心灵的上空,唤醒他们,温暖他们,激励他们。

    声调既定,就要让学生心灵的方向回归正常,心灵的键盘能够弹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心理问题学生出现的情况绝非偶然形成,但也不是根深蒂固,无药可医,老师一味地说教、指正已经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尝试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化解学生心中的块垒。高某本来是一个热情大方积极开朗的女孩子,还担任班上的副班长,因为父母离异,变得忧郁自闭,不愿与人交流,对生活充满失望,老师多次与其谈心,鼓励她,收效甚微,她认为大人都在用谎言骗她,身边的人都在嘲笑她。为此,我把她一个人喊到办公室里,拿出我的手机问她:知道微信中的“漂流瓶”吗?她高兴地点点头。我让她把心里话写出来,扔一个出去,试试看别人如何回应和评价的。她犹豫了一下,我又引导她:你就说爸妈离婚了,你好烦。高某停了一会,拿着手机打开“漂流瓶”写了一句“爸妈离婚了,我该怎么办?”很快,一个回应过来了:“两个人的关心,变成了四个人的关心。换个角度想,他们幸福了,我们更幸福了!”高某眼睛闪现了一丝亮光。我趁热打铁,让她再发一次同样内容的“漂流瓶”。也是很快。第二个瓶友的话更是温暖:“我父母也是离婚了。大人的世界我们不懂,但是我们有理由活的精彩!”我问高某懂得这话包含的意思吗?她再次点点头。我说再试试发第三个,高某略带兴奋地做了。第三次的回音又是满满的鼓舞人心“还有什么比活着更让人开心的事呢?不管你多大,快乐一天也是一天,干吗不开开心心的过好自己的每天呢?”这时候我发现高某嘴角扬起了笑意。我明白:陌生人热心的鼓励融化了孩子心里的冰!

    “距离产生美”,这种效应同样适用于孩子的心灵,我找到了合适的方式,校正了她心灵的键盘。至此,高某打开了心结,学习又重新积极主动,对人热情大方,经常主动帮助别人。她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新生的气息!

    三、同步旋律,奏响心灵之歌

    学生的心思与大人不同,老师应该设身处地,或者换位思考,把自己心灵“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了解了学生怎么想的,调整我们的教育思路,再去怎么做。同步学生的旋律后,相信老师的“育”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受”,更能达到共鸣的效果。

    有一次体育课进行跳绳测试,测前我对学生明确要求,点名一次必须迅速到场,否则成绩做零分处理。在测试中间,点到女生史某的名字时,她迟到了,我当时在记分册上给她了画了一个“0”。史某一看“哇”的一声哭了,班上其他女生都过来对我说:“老师冤枉她了,她没听见!”我生气的说:“规矩定在前面,哭也没有用。”谁知史某哭得更伤心了。我没有理睬,继续测试。下课后,班长(也是一名女生)找到我说:“老师,你今天太狠了,这样学生会反感你的!”我一头雾水,难道我错了?冷静下来后,我决心放下教师的身架,与学生进行一次无声的互动。很快我发了一篇帖子,陈述事情经过,讲明我的观点:学生要有规则意识,定了规矩都要遵守。

    然后我让学生随意在后面匿名跟帖,坦露自己对“零分事件”的看法。该班学生果然踊跃发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基本上都说了自己的观点。因为是匿名,大家言语犀利,大胆吐槽。每一篇跟帖我都一字不落地认真看了,说实话,六年级学生的评论让我觉得又可笑又可爱,他们具备了小大人的思考,却又还是孩子们的表达方式,大部分学生站在了我的对立方,说我不通情达理,不问青红皂白,不善解人意!甚至一个学生只发了一个词:武断!从他们的叙述中,我弄清了真相:史某没听见,不是她的原因,是队伍后面的几个男生在那里大声喧哗影响的。我看着“武断”两个字,反思自己何止是武断,其实就是粗暴!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史某作了道歉,并取消零分。同学们顿时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掌声,史某眼睛里竟然又闪出了泪花,她涨红着脸,站起来连说“老师,不怪你,怪我!”我明白,我与学生心灵的隔阂消除了,我融入了他们的心灵,同步了他们的旋律。我对同学们说:“老师当过孩子,现在又做父亲,我的希望就是,前提如果我没有错,在养成习惯和遵守规矩方面,你们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在师生相处时我们以朋友关系相待,我考虑你们的感受,尽量站在你们的立场去做。我们都不要跑调,同唱一首健康成长的歌!若干年后,我希望大家依然记得我这么一个小学体育教师!”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李镇西也提出: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对学生的问题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与他们心灵同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用教育的理想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对多动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忽视不得
如何转化“学困生”
同步学生心灵旋律 培养健康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