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似“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已经悄悄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朋友初次相识会互加为微信好友,闲来无事的时候会查看朋友圈的最新状态,甚至通过微信来进行转账支付。显然,微信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与此同时,利用微信进行欺诈、传播谣言等负面的行为也逐渐增多,那么微信是否已经变为危信?我们应该如何安全的使用微信,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
微信可以说是时下最为热门的社交工具之一,它不仅可以实现免费的实时通讯更能轻松地发送图片和视频给对方,无聊时人们选择微信中的朋友圈来查看朋友们在哪里、正在做些什么,自己的有趣体验也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上传到朋友圈中与大家分享。数据显示,从微信的出现到现在,腾讯公司的微信用户量已经超过四亿。然而,微信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安全的隐患。
盗号或者申请虚假账号进行诈骗
案例一:吕某与赵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某日吕某在微信上收到其朋友赵某发来的信息,赵某称其在泰国,因其朋友急需用钱,叫吕某帮其朋友打20000元的款,因吕某与赵某关系较为密切,且平日双方多次通过微信帮忙打款,吕某信以为真,并答应了对方,赵某将银行账号发给了吕某,吕某并到银行将20000元现金汇到该帐户,后打电话询问得知赵某的微信账号被盗。
案例二:小海与小胜是多年的朋友,某日,小海的微信收到一条头像为小胜真人头像的好友添加验证,小海二话没说就通过了验证,通过后,小胜表示以前的微信号不再使用,换了这个新的微信号,并换了个新的手机号码,但现在欠费,让小海帮他充值,小海没觉得异常便为其充值,晚上小胜打电话给小海聊天,便得知小海被骗了。
一位网络工程师对记者说:“微信倡导导入通讯录好友,真实姓名和照片,给人感觉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网络,大家的警惕性会降低。”实际上,微信用户注册门槛是很低的,一个QQ号或邮箱可以注册多个账户,无需实名认证就可查看对方的基本信息,甚至连位置也可以造假。在与微信好友聊天的过程中,不要提及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如不小心涉及了类似“帐号”、“密码”等敏感词,微信也会弹出内置的安全提示,提醒大家时刻注意。此举,既能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套近乎建立信任,窃取用户个人财务信息;也能避免因为手机遗失,造成个人财务资料被动泄露。
真真假假的微信代购
案例三:小鹏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玩微信。通过微信,小王也交到了不少朋友。有一天,突然在朋友圈中发现有位前段时间通过“附近的人”添加的好友现在去了美国,做起了代购生意,小鹏便在该好友中的朋友圈发了一张想要购买很久的手表,小鹏便主动联系该好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小王发现对方是一个专门做表走私代购的。小鹏觉得,新年马上就要到了,且也喜欢了这款表很久,主要是价格比专柜便宜好几倍,就想给自己买一款。小鹏担心受骗,要求对方出示交易明细,待看到对方出示了一些以前的交易明细,小鹏担心的心也就放下了,便把2800元全款达到了对方指定的帐号。对方表示,他们通过快递即刻发货。过了一周,小鹏还没收到货,便上网查询快递单号,但发现无该单号的相关记录,小鹏怀疑自己被骗后,小鹏第一时间就报了警,警察认定与近期频繁发生的网络诈骗案类似,便成立了专案小组侦查此类案件。
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法官助理宋学亮对记者说,这是典型的代购类诈骗案例,诈骗者声称“海外代购”,价格优惠,以此为诱饵,待顾客付了代购款之后,骗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的理由要求加付“关税”,等顾客钱付了,货品却收不到。所以,手机用户在使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时,不要随意添加好友,尤其是“海外代购”,不要被对方信息上的图片迷惑,因为这很有可能是盗图。在付款时,要通过安全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完成支付,不要直接转账。
微信定位潜藏危险
案例四:徐小红今年36岁,是昆明一家服装店的老板,离异后一直独自生活,今年2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通过微信的定位功能发现并结交了一山东籍男士尹某,两人很快结成了男女朋友。其实,徐小红的这位男友已经有一位交往多年的女朋友,玩微信只是为了排遣寂寞。但微信上的你来我往,却让徐小红彻底放下了防备。在和尹某交往不久,她就向尹某透露,自己有一笔50多万的拆迁补偿款,此时尹某正因为生意失败急于用钱,这让尹某打起了这笔钱的主意。2012年5月24日21点33分,徐小红离开服装店下班。此时,尹某和他的两名同伙已经带好头套,埋伏在徐小红店外的停车场内等她。 挟持住她,逼她说出银行卡密码。受害人随之挣脱他们,他们就把受害人脸部压在水沟里面,受害人溺水身亡。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够轻易得手,往往是骗取了受害者信任,使其放松警惕,粗心大意,最终上当受害。
腾讯某位内部员工对记者说,用户在使用微信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扩大社交圈子,结交好友的同时,还可通过微信的隐私设置来防止个人信息不当公开。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私人照片时,可以通过设置“发图可见范围”防止个人信息不当曝光。
一个小技巧是,在“朋友圈”中把微信好友适当分组,带有私密性质的照片只在亲近的好友组中分享,避免让陌生人掌握你的生活细节,也不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时刻被各种信息充斥着。因此,在使用了微信的LBS功能后,通过“清除位置并退出”可以清除自己当前的地理位置信息,位置信息清除后用户信息将不会在“附近的人”中显示。如果不想被陌生人打扰或泄露自己的隐私,用户可以在“设置”的“隐私”中关闭“通过QQ号搜索到我”、“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以及对“朋友圈”权限进行设置。
“摇一摇”却摇到色狼
案例五: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女孩小薛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认识一位网友,不料在交往过程中差点被其强奸。26岁的吴某是北京一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城市规划师。今年1月10日晚上10时许,吴某在回龙观暂住地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联系到一个女孩小薛。聊了半小时左右,两人发现都住在附近,便相约几天后见面。1月20日下午1时许,两人见面,随后吴某邀请小薛到家里坐坐。小薛觉得不方便,就让吴某到自己家来。到家后,小薛与吴某一起看电影。其间,吴某称他手机里有个爬楼的游戏挺好玩,就把手机给小薛玩,并称到了300层的时候要亲小薛一下,但被小薛当即回绝。就在小薛玩游戏到了300层的时候,吴某扑过来把她按到床上。小薛意识到了危险,用力反抗,在挣扎的过程中咬了吴某脖子一口。但吴某仍不停地侵犯她,并试图将其衣服脱下,欲行强奸。小薛大喊“救命”,并且喊房东,吴某见势不妙作罢,并抢了门禁卡冲下楼去。小薛和房东将其拦住,然后报警。近日,吴某因涉嫌强奸罪(未遂)被批准逮捕。
微信团队提示:约见“网友”应保持足够警惕,不要被对方的言语轻易蒙蔽,要摸清对方真实情况,确认无误,才能真正相信对方。为了安全起见,约见地点应选择公共场所,并有亲友相伴随行,相互有个照应。攀谈中,应避免泄露个人或家庭的财产状况,切忌炫富。网络虚虚实实真假难分,结交好友的同时,还可通过微信的隐私设置来防止个人信息不当公开,彻底解决被陌生人打扰的顾忌。
“集赞”换礼物原来是商家的花样
案例六:赵小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点36个赞就能参加iPad平板电脑抽奖。这太有诱惑力了。赵小姐呼朋唤友,很快集齐了赞。“当时我就想碰碰运气,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异常。” 过了几天,赵小姐收到了商家的微信,说她中奖了,但要求赵小姐打22元钱到对方的支付宝账号支付快递费。要寄奖品首先要汇款,翁小姐琢磨着可能是个老套的骗局,起先没理会,但又一想,邮费才22元,如果是骗子的话,也骗得太少了吧?犹豫了半天,赵小姐还是给对方打了钱过去。果然,对方之后再无反应。
这与以往短信诈骗如出一辙,先是以优厚的奖品吸引参加,然后再以邮费或者税费自理等方式要求先打款,之后就失去了联络,大家可要擦亮眼睛仔细分辨。此外,点赞诈骗,还有去领奖时发现奖励要么“缩水”了,要么需要满足其他苛刻条件。还有一些商家,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平台就自动消失了,而你的真实个人信息,也就被他收集走了。
从法律的角度看,《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并没有为微信集赞营销模式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另外,由于微信账号的虚拟性、临时性等特点,微信平台营销商也不可能办理相应的工商注册手续,反而可以随意删除其发布的信息,并不符合市场秩序管理的要求。因此,微信交易存在诸多法律风险。通过微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需要配套相应的风险监管措施,包括电商身份认证、工商注册、网络虚拟空间租用或登记备案、信用评价等等,才能保证交易的安全。但是,微信作为一种私人交流工具,在设计和运作中并不具备上述发展电子商务的因素,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交易风险。云平律师事务所王云平律师告诉记者,微信点赞营销,目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微信营销行为,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微信用户因微信营销中的消费陷阱遭受损害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情形下,可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将商家在微信平台发布点赞活动视为“要约”,微信用户转发广告并集满“赞”就属“承诺”,至此可视为双方形成了合同。商家不兑现承诺系违约行为,要承担违约责任。微信用户如果受到财产损失,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如果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行为,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当地工商部门投诉。
微信“扫一扫”有隐患
案例七:小何日前在微信上收到好友小陈发来的二维码图,说下载安装可拿星巴克优惠券,王先生于是点击安装。不料,不仅星巴克优惠券没出现,几小时后,银行卡上的钱被莫名转走。经追查,小何发现竟是“小陈”用微信发过来的二维码图作怪,这二维码其实是一个木马。过年的时候小何曾被朋友拉进一微信群里抢红包,在群里小何和小陈互加为好友,不料小陈微信帐号被盗,不法分子将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发送给小何,导致手机短信、账户资料等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劫持作案。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在平面上分布成的黑白相间的图案,是信息数据的一道“入口”。如今,二维码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扫一扫”逐渐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常用语。一条二维码能容纳500多个汉字或2710个数字,信息量比普通条形码高出几十倍,因此成为商业活动的新宠,广泛应用于广告推送、网站链接、数据下载、商品交易等领域,成为桥接现实与虚拟最得力的工具之一。然而,二维码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诈骗者以商品、优惠券为诱饵,给顾客返利或者降价,再发送二维码,实则暗藏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其他个人隐私信息。因此,若发现有优惠消息时,要提高警惕,传文件或者扫二维码需更加小心,不要点击或是扫描来源不明平台所生成的二维码。
事实上,二维码存在先天软肋,易于复制而难以防伪。简单的二维码属于开源代码,加密与解密转换也是开放的,加上制作成本低、生成工具多,黑白方块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然而,很多手机用户的安全意识还未跟上,在猎奇心理驱动下,见码就扫,容易中招。认识到二维码的安全隐患,并不是要逆潮流而动,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是要促进二维码自身的完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对消费者而言,应该在安全意识和技术保障两方面扎紧篱笆。从监管层面看,应尽快制定有关二维码的监管法规,同时,加强查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遇到二维码诈骗案件时,应及时关闭相关运营商。
公众账号里的谣言
案例八:吴某是泉州多个知名微信号、微博号的运营者,包括“石狮民生事”等,并在福建省内运营了超过10个微信公众号,多个公众号的粉丝数在数万到20多万,被戏称为“民生哥”。而吴某发布的所谓“三明公安国庆特别提醒”,内容是两条网络段子:一条是“某地频繁现劫匪用生鸡蛋袭击挡风玻璃的抢劫伎俩,千万不要开启雨刷喷水,因为鸡蛋遇玻璃水将凝固,阻挡视线达90%,在你被迫停车清理玻璃时,劫匪趁机抢劫”;另一条“提醒”三明市民不要闻路边销售的铁观音,称那是迷药,会被劫财劫色等。经调查,三明并未发生过上述两个事件,三明公安也未发布过类似“提醒”。警方调查得知,吴某发布该虚假信息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度,并以此招徕商家的广告投放。而他所发布的信息,大多是网络上搜集,自己进行杜撰之后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
这些谣言的编造者,或为博取点击量,或为插入软广告,甚至就是为了扰乱社会秩序,都有着强力的利益驱动,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近日,国信办发布的“微信十条”,就是要清理打击这类谣言。不过,微信群、朋友圈有着自媒体属性,强力监管之外,更需每个使用者自觉抵制,才能进一步挤出谣言,共同维护这一公共空间的纯净。
微信上的谣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特定公民个人的谣言,另一种是影响社会秩序的谣言。在微信等网络工具中实施编造、传播虚假事实以实现侮辱、诽谤他人目的的行为,首先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如果行为较为严重,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多次实施上述行为者,可以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实施者及传播者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微信谣言的另一种情况是影响社会秩序的谣言。例如,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情况。如果当事人参与了此类谣言的传播就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微信支付需谨慎
案例九:家住阳信县的王某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小姗”的微信好友发来的微信,询问办银行卡时有没写手机号,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立即要求王某某提供卡号,称自己的银行卡挂失了,有朋友要汇钱给他,想先汇到王某某提供的卡号上。王某某觉得是自己的朋友,又不用付钱,就将卡号告诉了对方。随后王某某手机出现一个验证码,对方要求确认验证码,王某某就将验证码发了过去。没过多久,王某某就收到一条短信,其银行卡上的5000元被刷走,发现不妙遂报警。
经民警分析发现,此类犯罪随机性强。由于微信只需有手机号码即可注册,无需实名验证,隐蔽性强,可事先盗用他人头像冒充他人好友,其用户可谓鱼龙混杂,不法分子可单独作案,亦可团伙作案,并且利用支付宝快捷支付无需银行卡密码的漏洞实施诈骗。快捷支付只需有与支付宝合作的银行卡号,就可以在支付宝付款。付款时无需开通或登录网上银行,凭支付密码和手机校验码即可完成付款。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在于支付宝和银行卡进行首次关联时无需再输入银行卡的交易密码,只需通过实名认证即可关联。
通过微信进行支付时,建议用户设置手机锁屏密码,这样即使别人拿到手机也无法开启使用。另外,微信支付密码切勿设置成与手机锁屏密码或者其他密码一致。据了解,他人拾获手机时如果想修改密码,必须通过原密码验证方可修改。如直接选择忘记密码并想找回,则需要同时验证卡号、有效期、姓名、身份证并使用银行预留手机号接收验证码方可找回。而本身微信支付中并不会显示已绑定银行卡的完整卡片信息,因此他人无法通过微信支付银行卡界面获取相关信息。如果手机、身份证、钱包同时丢失,用户可通过微信支付客服反馈情况,微信支付核实后会进行交易异常判断、账户紧急冻结等手段,保证用户账户安全。
另外,当用户在公众帐号内进行交易时,一定要认准帐号加“V”标志,带“V”的即为微信认证商户的官方公众号,同时在交易时要认准“微信安全支付”认证字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支付安全。对于未经认证的公众号所发布的支付页面、链接等,用户需保持警惕。“网络支付没有绝对的安全。所谓安全,来自于支付平台的安全体系设定,加上用户的安全意识。”腾讯网某位内部员工指出,微信目前已经拥有超过4亿用户,成为越来越多网友移动交友的首选平台,微信产品团队也对安全防护机制进行了持续升级和完善,使之能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犯罪的效果。但最终避免落入犯罪分子圈套,还是需要用户自己提高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轻易透露私人信息,交往中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应成为网络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