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学习古人睡眠有方

文/孙丽丽 《 新安全 》(

    好的睡眠是一味良药。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能给人补充能量,让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睡觉有“大补”之效。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人之大患。”因此宋代诗人陆游写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先睡心,后睡目。”

    睡方何在?睡乡有路在心安,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目。”睡觉时排除一切杂念,不再思考问题,保持心情恬淡虚无,举念即除,渐除渐少,自会得以安眠。最重要的是心静、忘己。所以古之“寤、寐”有别:“神栖于目谓之寤,神栖于心始为寐。”只有“心”与“神”相会,才能真正入睡。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是人生之禅,否则七情火动,思潮翻滚,怎入梦乡?《延寿药言》说:“临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将一切顾虑抛尽……神志安宁,入睡必易。”

    “饭后不即寐。”

    古人讲:“饭后不即寐”,饭后立刻睡眠,会影响消化,也不利于睡眠。《彭祖摄生养性论》说:“饱食偃卧,则气伤。”《内经》亦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历代养生家都一致认为,饱食之后不可立即寝卧,饱食即卧干扰睡眠。《陶真人卫生歌》说:“晩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膈。”也就是,晚饭应在睡觉前四个小时,也就是下午5~6点钟为宜。

    “寝不言。”

    孔子曰:“寝不言。”  睡卧时不可言语。《老老恒言·安寝》亦说:“寝不得大声叫呼。”睡觉时,不要在床上过多的言谈欢笑,入睡贵在神静,多言语则神动而躁。 因寝则如五脏钟盘不悬,不可发声,多言则伤气。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言谈过多,心耗肺气,扰乱心神,必躁而不安,难于入眠。

    “寝不尸。”

    古人的睡眠讲究姿势,《论语》云:“寝不尸”。意即睡觉时不要仰卧。什么睡姿为佳,古人有一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右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左物置右股间。右侧卧反之。”这种方法未免拘束,其实睡姿以舒服为宜。古人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睡时宜侧身屈膝,则精力不散。至于睡的方向,《礼记·玉藻》里讲“恒东首”,即一年四季均头向东睡。据说是因日出东方,“恒东首”是“面生气而卧”,于人体有益。《保生心鉴》则提出: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古人还曰:“醒即转动”,醒时转动身体,可使脉络流通,不然会感动半身板重,有害身体。

    “卧不覆首”。

    《摄生要论》曰:“卧不覆首”。蒙头睡觉,被内浊气入肺腑影响健康。古人早有卧不盖头的明训,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养生家孙思邈说:“夜卧常习闭口。” 是保持元气的最好方法。张口睡眠有很多缺点,没有经过鼻腔过滤,直接呼吸不卫生冷热空气、灰尘等物入肺部,醒后常常感到口燥咽干,易遭细菌不利于健康。

    “卧处不可当风。”

    《琐碎录》言,“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人体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易受风邪的侵袭。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也就是睡好子午觉,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古人将睡眠的时间规律总结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宴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有利于养生。

躲开泳池里的传染病
聪明补水
夏天更要“热养生”
埋伏在时尚之中的“美丽杀手”
学习古人睡眠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