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践行劳模精神 讲好工匠故事

——访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冯梅

本刊记者 武凤珠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8 版)

    一所以外语、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专业群为教学主干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何会走上以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的道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培养面向国际的职业技能人才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又将带给技能人才怎样的底气与激励?

    近期,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冯梅同记者分享了学校传承劳模精神、坚持工匠育人的实践探索。她说:“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为城市、区域、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让精神激励学子技能报国

    记者:作为一所以“外国语”命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为何坚持以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办学特色?

    冯梅:以传承赓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办学特色,与我校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学校建立于1978年,2023年刚刚度过45周年校庆。在建校45年的历程中,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与11个国家的19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学生国内国外升学和实习实训实践的双通道,并在持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鉴别能力。

    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以“外国语”命名、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正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几乎都有机会担任国际文化交流小使者。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就没有对外交流的强大底气。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因。同时,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大力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

    作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直属的中等职业学校,2021年6月,我校成立了上海市经济信息系统内首家劳模工作站,两三年间已经入驻9位劳模和工匠代表,其中有3位是全国劳动模范、3位是上海市劳动模范、3位是“上海工匠”,他们分别来自经信系统的航空、航天、船舶、电信等行业。以此为基础和平台,我校的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特色愈加鲜明。

    将精神融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记者:为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冯梅:为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我校做了很多探索。

    要推进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工作,首先要了解学情。为此,我校共75个班级的2085名学生,与上海市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同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九大维度测评。在九大维度测评中,有6个子维度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占比超过60%。经过在全校范围内的测评,我们发现,学生在劳动意识、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为我校推进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工作明确了方向,我们也进一步提高了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2021年以来,上海市经信系统首个劳模工作站、上海市劳模工匠育人基地、上海市中职联工会劳模工匠育人中心先后在我校揭牌成立,我校也加入了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依托这四大平台,学校形成了“三三三”劳模工匠育人体系,即通过“三层面+三阶段+三课堂”,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着眼于全员培育、全程渗透、全景熏陶、全面影响的育人路径,形成了矩阵式的育人格局。具体而言,“三层面”就是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三课堂”是与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联合打造的课堂;“三阶段”是针对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全面落实三个阶段目标:一年级侧重于劳动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乐业思想和良好习惯;二年级侧重于工匠精神培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敬业思想与专注能力;三年级侧重于劳模精神培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勤业思想与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校还进一步完善了劳模文化的标识,发动全校师生设计了劳模工作站的徽标,推出了劳模文化宣传片和宣传画册等,不断夯实着学校劳模文化、工匠精神的底蕴。

    向世界讲好中国劳模工匠故事

    记者:面向未来,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在继续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有怎样的统筹谋划?

    冯梅: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奋斗者,伟大的事业也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持续推进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方面,我校将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强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的组织力。要充分发挥劳模工作站等平台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练兵场”、教育成果“孵化器”、示范带动“大舞台”的作用,用好用活上海市经信系统资源,深化平台建设,挖掘特色亮点,持续巩固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的成效。

    二是做精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劳模、工匠的育人感召力。要健全“劳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思政育人全过程,探索构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育人的新模式。

    三是做深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的影响力。要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来深刻认识劳动精神、劳模文化等研究的重大意义,持续做好劳模、工匠育人课程建设,深入推进相关课题研究,多视角综合阐释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校将继续在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带领下,向劳模文化、工匠精神育人工作走在前列的各个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持续探索创新实践,扎实推进育人工作,进一步发挥外国语学校“外语+新工科、外语+新商科”的专业特色,以及众多劳模、工匠的激励引领作用,结合上海市的区域优势,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中国的劳模工匠故事,切实做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