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劳模成为人生偶像

——访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秘书长、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文

本刊记者 武凤珠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8 版)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一代又一代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展现出的劳模精神,以及内蕴着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内涵的劳动精神,第一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心中,劳动模范的事迹与精神,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地方工会等,也自发组织起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致力于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研究与宣扬。

    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劳动精神,将劳模文化融入教育实践?近期,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秘书长、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文结合当下我国高校的劳模文化育人实践,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体悟。

    强化价值引领,树立劳动幸福观

    记者:请您谈一谈,在当今时代的教育实践中传承劳动精神、宣扬劳模文化,具有怎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刘文:2018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目前各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劳模文化育人实践,既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种创新,也是学校真正回归立德树人使命的一场变革。

    在当今时代,一些学生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够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往往也存在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等现实问题,从而导致“五育”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往往缺少共同目标,劳动等活动开展得很热闹但是育人导向不够鲜明,“五育”之间缺乏有效有机整合、彼此渗透也有待加强等短板出现。

    这些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如何增强“五育”的各自独立性和有机统一性?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育人过程中,如何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作用,以解决当今时代普遍存在的“重活动、轻引领”等育人短板?如何结合专业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和生产性劳动教育,来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奋斗意识,培育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五育”是一个整体,既有内在的统一,又有各自的侧重,是一种综合的育人理念,应当“五位一体”推进:在教育实践中,需要重构“五育”融合育人的相关课程,推进内容的融合和评价的融合;在精神培育中,需要以“五育”融合为赋能着力点,发挥并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价值引领,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加强对劳动幸福观、奋斗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

    四项创新尝试,引导学生爱上劳动

    记者:如何站在价值引领的高度赓续劳模文化、弘扬劳动精神?以您为代表的研究者、实践者与教育者,都作了哪些创新尝试?

    刘文:首先是理念创新,即以价值引领为主线,将劳动教育植根于劳模文化的育人实践中。一方面,联系对接劳模文化育人与劳动教育相关基地,引导学生走进劳模企业劳动,让劳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由劳模现身说法、讲述劳动故事,在学生心中塑造“人生偶像”劳模的形象。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正在探索把劳模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事迹写进教案、融入教学,讲好劳模故事和劳动故事,用劳模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田、点亮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

    其次是机制创新,即聚焦“五育”并举,结合劳模文化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平台,创新课程机制,“开门”办思政课程,充分调动利用社会资源开设“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塑造大思政课新格局,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具体而言,教育工作者应当围绕育人目标,思考探索课程融合、机制创新的理念;在教育内容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性劳动活动。

    再次是模式创新,即注重以价值引领为主线,以培育劳动精神为重点,探索课堂教学全员化、实践育人立体化、网络赋能同步化的“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一是让价值融入落实到“第一课堂”,即把抽象的理论用劳模故事和劳动故事具象化,融入鲜活的课堂,让小课堂浓缩大社会,从而实现课堂实践的全员化;二是将价值塑造内化到“第二课堂”,即将课堂内容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学劳模、做工匠的实践中接受教育,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社会问题、深化理论认知、增强政治认同,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立体化;三是为价值引领赋能网络“云课堂”,即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把课堂、网络、社会的内容融于一体,实现网络与课堂同步化。

    最后是实践创新,因为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没有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没有劳动观、劳动精神的教育也肯定是与劳动教育的初衷相悖的,所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劳模文化育人,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我们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要着重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关于劳动的教育来培育学生的劳动认知,让学生懂得劳动;二是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习得劳动本领,使学生能够会劳动;三是通过开展为了劳动的教育,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形成向上、向善的劳动意识和品德,使学生爱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