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经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央党校科研部、经济学教研部和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主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暨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一书面市

本刊记者 钱敏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3 版)

    202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经济学教研部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共同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暨研究成果发布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出席并致辞发言,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一书在会上发布。

    李毅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发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系统性,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性,充分发挥这一理论对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导作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不断深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方江山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过程中,可以在五个方面深化理解、深入把握。一是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是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三是宣传阐释好新质生产力理论,需要坚持立统并举、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胸怀天下等原则。四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宣传阐释好新质生产力理论。五是需要学界、政界、新闻界围绕新质生产力设置议题、联合攻关、形成合力。人民日报将持续关注、报道、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研究成果,扎实做好深入宣传阐释。

    《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是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课题介绍及成果发布环节,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介绍了《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的选题策划及编辑出版情况,指出本书具有政治站位高、研究成果扎实、作者团队专业、内容有深度有广度有创新等特点。

    当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进行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全国理论界掀起了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形成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所作的有关研究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标志,《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一书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受到学界、政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该书充分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相关论述的深刻意涵,具有理论深度的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作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培训辅助教材。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形成机制、提出背景及重大意义等,该书深刻分析如何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及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多方面内容,以较简明易懂的方式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脉络,涵盖内容全面。该书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和23个定量指标全面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评价体系,富有创新性。全书以讲义形式呈现,共十讲,每讲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内容深入浅出,可以为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参考。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进程和成果:一是成功立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研究”;二是广泛参加国家部委和学术机构召开的相关学术和政策会议,获得很多对新质生产力有价值的深化认识;三是课题组成员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四是出版《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一书。

    “今天的研讨会实际上是一个课题研究成果的中期论证会,也是一个汇报会。”赵振华说,他们将形成课题申报时召开研讨会、课题中期召开汇报和交流会、课题结项时召开成果汇报会的三会机制,通过科研活动,力求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科研氛围搞得浓浓的、科研成果搞得多多的、科研影响搞得大大的”,努力构建有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下一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将继续跟进并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争取取得更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

    在嘉宾及专家发言环节,8位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专家,从不同侧面、以不同视角,围绕新质生产力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深刻见解。“(内容)既有基本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回答了‘是什么’,也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办’。”赵振华说,这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

    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个关键”“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的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战略路径”“在实践层面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的主题,与会专家发表了最新研究观点——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举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五个“创新”。一是科技创新。要有组织地开展战略导向的原创性研究、基础性研究,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二是产业创新。重点要在“链圈群”三个关键字上做文章,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形成创新生态圈,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三是发展方式创新。新质生产力应该是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生态友好的,推动发展方式创新主要就是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四是体制机制创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外三对关系。五是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特别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旭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继承又创造性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劳动过程的现代化。只有坚持劳动者至上、创新引领、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因此,要高度重视劳动者,培养劳动者,保护劳动者;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使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良性互动;要高度重视激发全社会的首创精神,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

    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进才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三条战略路径:一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二是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三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结合自身业务,腾讯研究院副院长王爱民介绍了企业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一些实践。她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上,也体现在帮助传统行业焕发新彩上。她坦言,虽然腾讯在利用新技术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实践真正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还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四个逻辑”“打通束缚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保护企业家精神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等角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师代表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从思想方向的引领,方法论的运用,生产力的迭代、聚焦、升级,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和结构演进,通过四条逻辑主线汇集到一条新的发展的主赛道——新质生产力,由此来引领下一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学教研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鹏教授从明确将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基本方法论、我国现代生产力十年间经历了迅速从量变到质变的方向性提升、现代生产关系在现阶段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四方面介绍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四重逻辑。

    在经济学教研部企业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徐杰教授看来,我国科技创新虽然成绩巨大,但问题也不少。比如,科技领域竞争力不足,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亟待突破,基础研究支撑不足;科研人才数量多,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偏少;科技管理流程复杂;科技成果转化难;产学研合作存在诸多障碍等。为此,她建议:激发科技创新的多元驱动力,把政府、市场、社会和平台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要坚持长期主义。

    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教研室主任郭威教授从结构性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三方面失衡:一是主体结构失衡,二是方式结构失衡,三是期限结构失衡。他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重要的解决途径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使之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激励式的融资。同时,资本市场要有进有出,一方面严把上市入口关,另一方面健全退市机制。

    经济学教研部产业经济与经济学说史教研室副主任杨振教授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角度,畅谈了他对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的看法。通过分享企业家在产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时所表现出的优秀企业家精神,杨振得出两点启示:一是形成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要更加重视尊重市场规律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二是对于产业经济属性的划分,要尽可能减少一些人为认定性判断。特别是要避免把生产力和产业“直接挂钩”,认为“某些产业属于新质生产力、某些产业属于传统生产力”,这类对产业属性的人为误判会限制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杨振说:“未来的技术路线越是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就越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就越需要激发、保护和弘扬好企业家精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陈曙光、副主任洪向华,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分别在不同阶段主持会议。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谢戎彬,《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彭国华,《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总编辑武卫政,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张怡恬,证券时报社编委、北京工作区总编辑贾壮,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晓赫,《人民周刊》杂志社总编辑冯旭东等出席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学习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人民论坛、中国经济周刊、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证券时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周刊等多家报刊记者编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相关处室人员、经济学教研部全体教师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