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创社区”大有可为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文化创意具有高附加值、低消耗性等特点,可以通过“文创+社区”的形式,提升社区再造的资源价值,渗透社区商业,形成主题鲜明的特色社区,推动市场经济实现跨界融合和发展。在社区商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用文化创意赋能,为社区居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或成突围之道。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0万个社区。根据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蓝皮书》预测,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6%—67%,未来每年都将有1200万—1400万人口进入城市,每年中国都将形成2万个以上的新社区。

    老街区打造文化创意群落

    在国内也有不少浸润着文化创意的生活社区取得商业成功的案例。 

    帆布包、陶瓷杯、瓦片画……位于北京史家胡同22号的史家胡同文创社里琳琅满目,摆满了社区艺术家参与设计的文创产品。 

    任何一条胡同,都像一个巨大生命体的筋络血脉,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人和事。位于北京朝阳门南小街和东四南大街之间的史家胡同,自元大都建城以来,在历经明、清700多年的岁月长河后保存至今,独具魅力。

    自2013年史家胡同率先建立起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到2014年北京首家致力于胡同风貌保护的群众自治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成立,从文化的保护到胡同风貌的保护,再到与公众参与模式的结合,史家胡同一直走在前沿、一直在探索创新,目的是希望解决目前一系列困扰老北京胡同保护的难题。

    2017年,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结合疏解腾退,在胡同中部腾出40平方米的空间,请来第三方公司打造文创社。文创社一开,胡同居民们纷纷参与进来。退休后的国家一级建筑师张迎星把自己对绘画的热爱捡了起来,画胡同里的架空线入地,画胡同雨景、网红小院,教街坊四邻在老瓦片上画画儿;胡同里的朱红老人一家曾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76岁的她从零开始,绘制“人生绘本”,画土炕、放风筝等儿时记忆,画红色文化,画幸福生活;相邻的演乐社区热爱摄影的陈伟时常背着相机逛胡同,磨剪刀、修车轮、踢毽子等如今鲜见的胡同生活被他一一定格。

    “2017年,我们发起了‘社区艺术家计划’,计划在两年内,挖掘100位生活在朝阳门街道的社区艺术家。”据史家胡同文创社负责人马牧思介绍,文创社会对这些社区艺术家的原稿进行包装和推广,将其制作成为文创产品,用多元的艺术形式展现当地居民对街区和家园的热爱。 

    截至目前,史家胡同文创社已签约16位社区艺术家,他们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8岁,才艺包括绘画、摄影、书法、剪纸等。经过文创社的二次开发,他们的原创作品已衍生出40多类、上百种产品,涵盖党建、廉政、司法、社区建设、百街千巷故事、胡同礼物、养老、妇女儿童等系列题材。 

    此外,文创社的特色项目——廉政文创,也是由居民和社区艺术家一起开动智慧,创作了许多廉政文创产品,以新颖的廉政教育方式活跃在辖区各个社区。马牧思介绍,自2017年4月起,朝阳门街道工委、办事处、纪工委、监察科、史家社区党委与朝阳门文创中心、史家胡同文创社联合策划,设计了以“廉政飞行棋”为主的系列“廉政文创”题材的文创产品,开创了全国首家“廉政文创品牌”——朝阳门街道廉政文创。 

    2019年,史家胡同文创社还开发了“胡小同”文创IP,打造“文创带您逛胡同”的IP品牌。“很多人喜欢逛胡同,但是并不了解胡同文化历史,仅仅是逛一圈。但每一条胡同都有很多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胡小同’这个载体,带更多的人了解胡同文化。”马牧思说。

    北京的南锣鼓巷也是旧城居住街区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确立了以创意商业和文化休闲为核心的自身定位,依靠保护较好的历史风貌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很多国际友人入驻。南锣鼓巷沿街开设店铺一百多家,商品销售年总收入破亿元,单日客流量甚至能超过故宫。除此之外,在北京,白塔寺“再生计划”、大栅栏“更新计划”等“城中城”“城中厂”都是由创意设计理念打造新型社群的尝试。

    在这些成功案例中,文化与社区商业形成了相互滋养的共生状态,潜移默化中让消费者沉浸其中,实现消费市场的商业价值。

    文创社区成为新社会形态

    一套由自行车“轮”和住宅空间的“窗”组合而成的自行车窗“装置”,能让自行车爱好者把车骑进家里,这是坐落在城市社区里的“自行车宅”;使用有机循环技术,将城市密度与山水意境结合,形成胡同社区的景观,这是旧城胡同街区的“微园林”;利用提取自汽车工业的能源储蓄装置,在保留老城区空间形态、维护原有小尺度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配备厨房、卫生间甚至能源供应系统等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是坐落在胡同院落中像汽车一样的微型居住空间“胡同MINI家”……世界设计周网络国际执行委员孙群介绍了这些已经在国内落地的城市“创意”。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介于私密与公共之间,若想成功经营,把握建筑设计的尺度、营造气氛是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社区商业在第一步营造设计环节便带有与文化创意不可分割的属性。

    目前,中国社区商业存量面积在7亿平方米到8亿平方米之间,中国商业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同时,由于核心商圈竞争白热化、商业经营同质化、互联网冲击,实体零售业集体低迷。而社区商业却借助消费“最后一公里”的优势,保有相对固定的客流,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曾发布的《双城记——2017年西南双城商业地产年终盘点》中提到,实体商业可以对传统品牌、空间、文化赋予新的消费内涵,创造新的消费生命。文化创意赋能,为社区居民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是社区商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孙群看来,社区是一个城市中与当地文化、民众生活最紧密关联的单元,未来的安居乐业都需以社区为单元来实现。未来,智能化社区可能不会是社区生活的“终点”,将文化创意带进社区也会成为一个新趋势。“要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解决公共空间问题,形成社区共享和自治。”

    “社区是融合人、产业和社会的纽带,文创社区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说。

为了大安全,收起小任性
新课堂设在“云朵”上
黄骅面花蒸出“年味”
“文创社区”大有可为
澳大利亚山火困局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