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发源地,2013年,全市最早的试点就放在了高桥街道的越丰村。由于当时村里搞拆迁、引投资,矛盾问题一大堆。但靠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理念,越丰村不仅理顺了大小事务,还成为全国民主法治村、浙江省文明村。
2018年,桐乡市专门制定了提升行动方案,提出打造全国“三治融合”的实践示范地。如今,桐乡市总结出“十法百例”,“三治融合”也更为丰满多彩。
点圆突破法 抓住牛鼻“画圆圈”
点圆突破,顾名思义,重在圆点,即主要矛盾。桐乡的做法很简单,一句话,找准关键节点,集中力量抓住“牛鼻子”,再以最大的半径“画圆圈”来获得以点带面的工作成效。
当年,入住新村集聚点后,越丰村的一些村民不仅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绿化带里种菜,还把公共绿化带也占为己有,搞成菜地。对这种行为,虽然很多村民都表示反感,但大家都不好意思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怕伤和气。这时,由村里老党员、退休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道德评判团就起了作用,经过多次上门劝说,成效明显。
越丰村党总支书记沈春雷说,道德评判团里,个个都有公信力,由他们来说情说理,村民自然心服口服。除此之外,在越丰村凡是涉及百姓利益的决策和项目,都要先提交百姓议事会,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这样不仅充分征集了村民们的意见,更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
越丰的“圆心”就是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为主要载体的“一约两会三团”的工作机制。
同样的工作机制在乌镇新翁村也发挥出了作用。6年前,乌镇新翁村100多户人家养鸭,“脏乱差”不用说,养殖废弃物直排入河,让路过的人直掩鼻。2014年,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村里开始拆鸭棚。党员干部、村小组长带头自拆,可还是剩下几家“钉子户”不理解、不配合。最后,道德评判团出马,摆事实、讲道理。考虑到拆了鸭棚后,这些人一下没了收入来源,村里想方设法给他们谋生路。一来二去,“钉子户”们改变态度,主动转产种植苗木。现在,河两岸绿树成荫、花丛相簇。
群策群力法 借势借力同推进
在农村,有些事靠沉下心来做工作,还能有所转机,可还有不少难事,靠三言两语没法破解。对此,桐乡很多村庄尝试借势借力,将企业、社会组织、新居民等力量融入其中,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呈现“倍乘效应”,推动社会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推进。
梧桐街道城东村城弘小区是个拆迁形成的集聚小区,曾经绿化破损、杂物乱堆,楼道经常被堵塞,就连出租房的价格都一直涨不上去。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里就像旅馆一样管理出租房。租客只要来到小区“旅馆总台”,满意后即可签订租房协议。
记者看到,这其中,有几方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村级层面建立的房东协会负责把关每间出租房的安全,大家带头购置门禁设备;其次,所有房源集中管理,对租客来说,既省了中介费,又多了份保障;最后,小区还有“保姆队伍”,即新居民自治工作站,每天在小区内巡逻,解决租客们的各种烦恼。其中,在城弘小区,新居民自治工作站就有4个,共32人,他们当中既有工厂老板,也有超市老板。其中一位小组长陈生全还有个工作室,专门配合村警务室,开展涉及新居民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
在屠甸镇汇丰村,一张小桌、几个板凳就组成一个“微型法庭”,有时在农家门口,有时在村“两委”院子。而“评审团”就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老党员、老干部共同组成。
2017年上半年,一起关于是否关停榨菜厂的“案件”就在厂主老沈家开锣。榨菜厂又黑又臭的废水直接排入河中,村民跑到村委会诉苦,要求关停厂子。可老沈持证经营,他认为岂能一关了之,由此陷入僵局之中。“开庭”当天,老沈和几位村民难得坐到了一块。镇司法所率先普法,大伙儿你一言我一句,老沈被说动了,敞开心扉说了不少真心话。最终老沈主动和村委会签订了“关停协议”,承诺限期关掉厂子。
记者发现,汇丰村有“微型法庭”,崇福镇的东安村有“民生三伯伯”,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有“法律义工诊所”……许多村镇都因地制宜,想出各种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巧妙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烦恼。
经纬增效法 “更强大脑”提效率
桐乡是浙江城乡融合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因此依靠传统的手段进行社会治理,往往会碰到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等困难。这些年,通过智慧治理、全科网格建设,桐乡延伸管理服务触角,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成效十分显著。
濮院镇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外来人口高度聚居、马路毛衫市场遍布,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对此,以“三治融合”建设为依托,濮院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在原有综治基础上,将分散的社会治理事项统一纳入一张网。
据介绍,网格化管理的目标就是“小事不出网格点,大事不出网格块,矛盾不上交”。现在在濮院,共有网格66个、专职网格员174名,他们就如同遍布城乡的移动探头,能及时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濮院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1%,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200%,出租房屋消防警情同比下降了41%。
随着游客的增长,乌镇很多居民就把自家住房改成小旅馆。由于无法取得营业资质,绝大多数属于“黑旅馆”,不仅卫生条件差,还存在消防隐患,几大部门曾联合执法,收效甚微。2013年,乌镇转变思路,由堵转疏,指导各村成立民宿管理公司,将这些“黑旅馆”全部实行统一管理,同时组建行业协会,促进民宿安全设施升级和提高卫生标准等。这几年,游客纠纷、安全事故大大下降,镇里还能经常收到来自游客的点赞。
在乌镇,另一个值得推崇的载体叫作“乌镇管家”。这支队伍成立于2015年,队员里有退休的大妈大伯,也有家庭主妇;有公司白领,也有快递员、送奶工、出租车司机。他们疏导交通、宣传垃圾分类,也调解纠纷、维持秩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在,“乌镇管家”和互联网充分结合,推出乌镇管家联动中心,管家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用手机随时上传,相关部门会第一时间赶去处理,非常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