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便利店市场鹿死谁手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最近一段时间,小小便利店热度不低。一边是去年以来不少品牌便利店易主,一边是部分城市专门出台促进便利店发展的政策举措,甚至,便利店还被写入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

    在日本本土市场已经饱和,且连续出现各种问题的背景下,日系便利店正在加大力度占领中国市场。对那些尚在成长中的国内便利店品牌来说,中日PK,鹿死谁手尚难预料。

    日系便利店“加速进场”

    随着众多创新便利店的离场,向来稳扎稳打的日系便利店的发展备受关注。7-11、全家、罗森在中国市场有不同的区域发展侧重,在速度和门店数量上有的具有先发优势,有的后发先至,虽然它们在各自优势区域内的品牌影响力明显,但竞争者的脚步正在悄悄逼近。

    在日本本土遭遇麻烦的便利巨头7-11,正将精力放在中国开加盟店上。因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7-11在日本开始尝试取消24小时营业这一便利店经营法宝。在本土,7-11有超过20000家便利店,但在人口是日本10倍以上的中国,其店面数量目前只是在3000家这一级别。

    “中国店铺数还是较少,我们计划将不断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2018年5月,在中国便利店大会上,7-11中国区域董事长内田慎治这样表示。这次大会上,内田慎治向观众们大谈特谈如何做一家7-11的加盟店。现在7-11在全世界有66000家门店,并且一直在加快开店速度,大概每三个小时开出一家店铺,中国市场未来是这家日系便利店极为看重的地方。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是一块无法放弃的市场。

    在北京市场,先入为主的7-11一直保持着规模优势。7-11在2004年进入北京,截至2018年8月共有254家门店,预计2019年新开设60家门店。尽管7-11在15年的时间里开出将近300家门店并不多,但是相比全家和罗森,目前依然有明显的数量和密度优势。

    罗森便利店北京1号店于2013年8月落户西城区月坛北街,截至2019年1月罗森中国宣布2000家门店达成时,罗森在北京已经开出了106家门店。罗森的到来打破了北京外资便利店仅有7-11一家的局面,另一外资便利店巨头全家也闻风而动。2014年5月,北京顶全便利店有限公司成立,据记者了解,全家便利店2018年的目标是在北京达成50家门店,这个目标在八九月就已经完成并在年底前新开10—20家门店。

    三家日系便利店在京津地区因为发展历史的差异而差距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上渠道方面,7-11却是最晚尝试的,罗森和全家对于O2O第三方平台持有开放态度,很早就入驻平台,尤其是全家便利店。

    国产便利店“强势崛起”

    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已接近10万家,销售额达1300亿元人民币,且主要品牌在主要区域的占店总数已经超过总门店数的一半,而国内的农村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国内便利店两个最大的玩家是中石化和中石油,借助于其加油站遍天下的优势,分别有20000家左右的便利店,但这两家是否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便利店也有不同声音。此外,则是东莞糖酒集团下属的美宜佳在数量上对日系便利店有一定优势。

    国内品牌有代表性的是便利蜂,其坚持全部直营店不开放加盟的模式,在确保经营和管理不走样的同时,先后获得了多家风头资本的加持,却也失去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单靠自身实力,实现快速占领市场难度不小。眼下,便利蜂已在北京、南京等4个城市开设了近600家便利店。根据其给出的数据,2019年便利蜂计划以之前两倍的开店速度,完成新开业店铺数量超过1000家的目标。

    当然,除了老牌的品牌连锁店,现在的零售环境已经变天了,以京东、天猫、苏宁为首,天虹、大润发、永辉等都开始布局线下小店,整个行业像是在孕育一场大运动。

    2017年8月,阿里巴巴旗下零售通宣布,第一家专心服务社区的天猫小店已在杭州正式运营。到2018年,零售通已覆盖全国100万家小店,天猫小店正式进入2.0时代,并希望以天猫小店为圆心,打造300米便利生活圈。

    也是在2017年,刘强东放出豪言,京东百万便利店计划出炉,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截至去年3月,京东便利店的发展平均每周开设1000至1200家,每天有将近5万个申请。

    刘强东之前甚至说,京东便利店每天要新开1000家,通过加盟的模式,一条街每隔300米要有京东便利店。店长只要找有流量的门店,即可保证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京东便利店目前规划的主营品类是快消品,其它如3C、家电、服饰、家居等品类可以支持部分摆样和代下单付佣模式。进货分为100%进货和部分进货两种模式,店主在京东掌柜宝APP下单,由京东负责物流配送到店。100%从京东进货的将得到更多市场活动等方面的支持。

    苏宁小店发展速度非常快。2017年进入便利店领域,而截至2018年年底,苏宁新开门店已经超过8000家,目前总共拥有门店数量达11000家。

    苏宁小店推出的是“线下便利店+APP”的O2O模式,极速配送,用苏宁小店APP下单8分钟就送到了,承诺3公里内半小时送达。最近,苏宁小店下属社区团购业务——苏小团已经在全国招募到了20000名团长。预计2019年6月底前将招募100000名。

    “针对性服务”或是竞争核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连锁品牌便利店数量超过10.6万家,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这就意味着,平均下来单店年销售额在180万元左右,即每天在5000元上下。

    而2017年度7-11的单店日销售额是18556元,夏季则超过2万元,日平均销售额是国内其他品牌的3.5倍。

    经营毛利上,7-11的经营毛利可以超过30%,而国内品牌只有16%的店铺达到这一区间。

    自有品牌上,日系便利店自有品牌单品占比达到了40%—50%,而国内便利店近20%的店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单品品牌,所有商品皆为外购。

    利用社会力量上,开加盟店是7-11、罗森、全家三个日系便利店品牌的主要经营模式,其自有店面分别只有2%、3%和5%,而国内品牌自有店面占比高达60%。

    PK已经开始,面对着日系便利店的咄咄逼人,国内品牌的未来在哪里?便利店的发展可以说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从消费者角度看,对便利店还有哪些期待?

    “针对性服务”是高频词。记者随机在北京不同区域采访了部分北京市民,他们纷纷坦言,希望便利店能结合地理位置和目标用户,推出贴心的针对性服务,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和全。能提供更多刚需产品和服务,比如隐形眼镜容器和护理液、公交卡充值服务以及常备药品方面的服务等。

    针对这些需求,政策在试点放开。比如北京允许便利店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二类医疗器械,将相关便利店的试点数量增加到20个,还将继续增加便利店的搭载服务项目,企业也在有针对性补短板。

便利店市场鹿死谁手
超高清视频挺起万亿产业
瓜子二手车,待解口碑之痛
奥普:从浴霸吊顶迈向智能集成
国美:拼社交电商的“新打法”
守护“低头一族”
新零售餐饮“探路者”
让消费再多点“绿”
科大讯飞的AI错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