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在电视上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有个年轻人从北京出发,行程16000多公里,途经13个国家,搭乘各种最廉价的交通工具,周游世界。他拍的一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照片里,他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北冰洋,在他前面显眼位置放了两个北冰洋汽水的瓶子。小伙儿说:“北冰洋汽水是我小时候最爱喝的饮料,每次有点钱都会遇到一件很痛苦的事:究竟是把兜里的一毛钱买洋画还是买一瓶冰镇的北冰洋?这次终于来到阿拉斯加的巴罗,看到了北冰洋,我把一路背着的两瓶北冰洋汽水喝光了之后又把北冰洋的海水灌了进去,带回家作为纪念。在瓶子的前方是北冰洋,很高兴它们两个终于见面了。”
这张照片唤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然而,北冰洋汽水曾在1994年被百事可乐收购,并在2009年经历了停产重组。像它一样的其他一些老品牌,或者注入新的时尚元素重新焕发青春,或者被时代遗忘淡出历史舞台。在很多的老品牌中,永久自行车、海鸥牌照相机以及上海牌手表等如今仍然以时尚的姿态受到潮人大爱。
海鸥相机:记录曾经的辉煌
海鸥牌照相机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它代表着中国相机制造业的兴起。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在稳步提高,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国家提出要发展相机工业,和当时的许多其他工业产品一样,一台照相机的生产也是倾举国之力。1958年,我国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第一台相机58-Ⅰ型出厂,这是我国第一代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它是海鸥牌相机的前身,被称之为“中国工业水平的试金石”,它是完全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因而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相机制造业的引路者。
此后,海鸥牌相机不断推出新的型号,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爱,甚至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物资还相对匮乏,但一部海鸥牌相机的价格是480元,这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需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日本相机的引入和国产相机产量的增加,海鸥牌相机开始出现滞销,直到1984年,当年日本相机的进口量达到20万台,海鸥牌国产相机在独领风骚20年后终于停产,这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国产相机工业的衰落。之后的若干年,海鸥相机的经营者虽然四度易主,但仍然没有办法让它起死回生,直到2005年,曾经达到年产量42万台的海鸥牌相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在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的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内,陈列着来自国内外的多款珍贵相机藏品,而真正让它备受瞩目的,是馆内运作的、现今唯一存活的国产双反全机械120海鸥相机装配作业线。由于海鸥相机曾经代表了国产相机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因此这间在2012年开门纳客的小型博物馆在当年还被列入了年度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这条作业线的重启,被许多人看作是海鸥牌相机的重生。在这条装配线上,由十多位资深技师经过数十道工序,精工细作,每天只装配调校出一台海鸥相机。新海鸥4A型双反相机的定价是5800元,网络售价被抬到每台1.4万元。从年产量42万台到日产一台的私人收藏,海鸥相机一直都是奢侈品。
永久自行车:低碳环保获新生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家庭的四大件之一,全国平均每三辆自行车中就有一辆是永久牌的。永久牌自行车也是“中国制造”的标志,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访华时,就曾经留下了在大街上骑永久牌自行车的照片。曾经有一份关于上海老品牌的调查显示,对于诸多的上海老品牌,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在80后的受访者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提到了永久牌自行车。据统计,从创立至今,永久牌自行车已经销售了近一亿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永久牌自行车的销量开始下滑,1993年永久改制上市,2001年以保龄设备等康体产品为核心的上海本地民营企业中路集团收购了永久。一个叫“乘思”的跨界联盟在听说永久被收购的消息后,主动联系中路集团负责人,提出对永久牌自行车进行重新设计包装的想法。“乘思”是由一帮建筑师、网络设计师、广告人和网络设计师自发组成的年轻人联盟,其中的几个会员在欧洲留学时,看到当地的自行车后受到启发,于是希望也在国内倡导和推广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他们将该理念融入永久自行车的设计中,设计出了永久C。“永久C”有如下的含义:自行车(Cycle)、中国(China)、文化(Culture)、经典(Classic)、都市(City)、多彩(Colorful)。这些词的背后是一个被称之为“轻客”的群体——自由、独立、环保、热爱生活、百无禁忌。一位“乘思”的设计者说:“我们没有做太多的草图设计,就对着那辆车,把大家觉得累赘的东西都拿掉,保留永久最经典的设计,第一款样车的架构基本就出来了,喷了白色的漆送去给永久公司看,回馈的消息是:这个感觉是对路的。”
上海牌手表:从来都是奢侈品
永久自行车的自我革新,是上海老品牌积极转型、力求复兴的缩影,类似的故事还有上海牌手表。
早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可以在“亨得利”“亨达利”这些钟表大店里见到来自瑞士、德国、英国的手表。上海特有的租界文化和“克勒”消费群,也催生了上海滩一批精于钟表修理的能工巧匠。只是直到建国初期,人口已达5亿的中国仍无自主研发手表的能力,以至于周恩来拿着从香港买来的瑞士产劳莱司自动表,发出了“什么时候能够让我戴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手表”的无限感慨。
上海牌手表可算得上是最有档次和腔调的回忆了,而在众多老品牌中,上海牌手表恐怕是老牌子中最早向时尚品过渡的。1958年,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技师们参考瑞士手表的机芯生产了A581型机械手表,注册为“上海牌”。上海牌手表的logo“上海”二字是工厂的技术人员从毛泽东手迹中选取了一个“上”字和一个“海”字,拼成毛体“上海”沿用至今。周恩来总理也在A581上市后买了一块佩戴。当时的上海牌手表也是凭票供应,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作为奖励享有优先购买权。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30元,一只上海牌手表卖120元,因此腕上戴一块儿上海牌手表,那是很有面子和神气风光的。
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电子表大批涌入,低廉的价格和新颖的款式迅速占领了表业市场,国产机械表还未来得及从卖方市场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就在一夜间从云端跌落谷底,许多厂子破产倒闭。上海手表厂在2000年经历股份改制后,走上了机芯制造的代工道路。
就在上海牌手表就要被时代遗忘的时候,2005年,上海手表厂推出了50只售价10万元的陀飞轮纪念金表,很快被预订掉十几只。从120元到10万元,上海牌手表高调回归。据上海表业负责人称,上海牌陀飞轮手表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与瑞士名表非常接近,价格却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因而吸引了那部分追求高端工艺且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消费群体。
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今老品牌以奢侈品的面目重新回归,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城市品牌和文化的复兴,当人们谈论那些老品牌时,其实他们念念不忘的是某种文化与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及与当初那个年代相联系的民族企业和“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