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没有在微信中刷到过“拼多多”,甚至从来没有听过它的名字,但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亿,2017年的GMV超过千亿人民币,在多份数据报告里,拼多多已经力克其他电商,排名位居第三,仅次于手机淘宝和京东两大巨头之后。
这家公司在去年11月,因为日订单量超过京东才开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拼多多已经存在于三四线城市用户的微信里很久了——淘宝19.9元的商品,在拼多多你可以用9.9元“腰斩”的拼团价格买到;29.9元28包的抽纸,在拼多多上卖出了168万件。这种程度的规模增长,让淘宝和京东都虎视眈眈。
千亿拼多多
拼多多最早由创始人黄峥的游戏公司内部孵化而成,黄峥抽调了20多位核心员工,并将游戏公司此前赚的钱投到了新项目“拼多多”上,2015年9月,拼多多正式上线运营。
拼多多成立一年后,实现了10亿的月GMV,2016年9月,拼多多与拼好货宣布合并,拼好货同样是由黄峥创立的社交电商创业公司,上线于2015年4月,作为兄弟公司,拼好货从生鲜水果切入,成立仅8个月其订单日峰值就达到近100万单。
2016年7月,拼多多用户量突破1亿,获得B轮1.1亿美元融资,IDG资本、腾讯、高榕资本领投,据工商资料显示,高榕资本是拼多多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10%;腾讯为第二大外部股东,持股8%,由此,拼多多也正式踏入了“腾讯系”的行列。
2017年12月,根据猎豹发布的最新电商App数据显示,拼多多再克天猫、苏宁易购、唯品会、京东四家,周活跃渗透率仅次于手机淘宝,名列所有电商App的第二位。
整个2017年,拼多多的GMV达到上千亿元人民币,仅次于阿里和京东之后,而在同年的11月,拼多多的日订单量已经超过京东。年GMV实现千亿,可以类比的是,达到这一成绩京东用了10年时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两年零三个月。
“千亿拼多多”的标签由此诞生,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在向记者讲述拼多多“便宜有好货”的模式时,用了“少SKU、高单量、短爆发”几个关键词。
达达表示,拼多多模式不再是“买流量—灌商品—催交易”的传统搜索式电商,而是“注重商品+消费接力”的新电商。简单来说,传统电商中商品被动等待搜索-点击-成交,商家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购买广告位、关键词,将流量转换成为交易额。
但在拼多多模式中,达达表示,早期商品通过消费者的主动分享(拼团、0元购等方式)自发传播,几乎是以零成本转化成交,获客成本极低,与之而来的三大特点,就是少SKU、高单量、短爆发。
这种模式下,拼多多扎根的产业带上工厂,将大量产能倾斜到2~3款核心产品,一方面缩减产品线、压缩中间环节、提升规模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稳定了供应链,让工厂面对原料、人工成本波动风险时,有了更强的抵抗能力。
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对接到工厂,即C2M模式,节省了中间所有的渠道成本,达达表示:“拼多多没有任何进场费,也不收任何佣金,同时,我们也没有任何广告费用,拼多多的流量是不需要钱的。”
一连串的免费政策是让商家尝试新阵地的最大诱惑,据报道,拼多多成立的时候,卖家运营淘宝、天猫店的各类费用已经占到了商品价格的3成左右,成本占比已经相当高;而免广告费、免佣金的代价则是,拼多多上商品的价格一定要比淘宝低,还包邮。
在消费者端,拼多多负责实现的就是“始终在消费者的期待之外”,黄峥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心里觉得占便宜的感觉。”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低价能够降低用户的心理预期,就好比黄峥举的他母亲消费的例子——在拼多多上花10块钱买了9个芒果,2个是坏的,母亲会来对黄峥抱怨,但再下单她还是选择了拼多多。“10块能买到7个好芒果,那也不亏。”
争议拼多多
拼多多方面明确表示,在未来几年中,盈利都不是主要考虑的事,而另一方面,拼多多对商家有着严苛的规定,若商家48小时内未发货,平台将按照单数和时间加权罚钱,因此有不少商家质疑拼多多是依靠“罚款盈利”。
达达解释道,严格意义上不是罚款,而是赔付,罚款的概念是说拼多多作为平台收了这笔钱,而赔付的概念是说这个钱赔给了消费者,收钱的主体不一样。“商家赔付的每一分钱都落到了消费者的口袋里,拼多多没有因此拿一分钱。”
那么,拼多多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严苛的规则?
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窗口。达达坦言,如果早十年,拼多多整个平台治理的逻辑一定是“差的慢慢淘汰,或者低成本淘汰”,可惜没有这样的时间窗口留给拼多多:“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比较激烈的方式让好的更快上去,让差的更快淘汰,你既然伤害了消费者,你就应该去赔付和补偿给消费者。”
接下来,拼多多计划利用大数据来做提前的预警和更多的管控——所谓提前预警,就是你若做过坏事,拼多多会给你打上标签,此后你的商品根本拿不到流量,甚至不会给你投广告的机会;所谓管控,拼多多将通过降权、黑名单、灰名单、小黑屋、流量处罚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利用大数据去堵洞。
黄峥将拼多多比作电商版的今日头条,若把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换成商品流,黄峥觉得就是拼多多该有的样子,经历过人工选品导致的腐败问题,黄峥非常肯定,拼多多未来将全部由算法和机器来进行选品。
对于拼多多来说,能够在如今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盘踞的稳定市场里,找出一丝错位竞争的机会,必须要走先快速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这也就意味着,年轻的拼多多,迟早要重走淘宝当年趟过的所有坑,包括假货、刷单,包括利益的平衡,包括内部腐败,包括怎样实现逐步提高客单价。
作为腾讯系的公司,黄峥在接受采访时似乎刻意保持与腾讯的距离,他强调拼多多现在来自App的订单量已经远远超过了50%。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在这条道路上拼多多已经迎来了淘宝的正面攻击,2018年1月,阿里发布《2017年知识产权年度报告》,当中点名淘宝网制售假货商家向微信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转移。据报道,淘宝的计划是,如果目前打不掉拼多多,那淘宝在公关策略上至少希望让“低端”成为拼多多甩不掉的标签。
对于前述报告中提到的“制售假货商家向微信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转移”,黄峥觉得搞笑,他不认为阿里能知道这一点。
此前记者曾问及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阿里是如何追踪到这种转移趋势的,叶智飞透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一些淘宝商品的页面上会显示微信号,加上好友之后发现他们在售卖假货;二是公安机关向我们反馈,大部分的售假案件发生在微信。”
除了假货刷单之外,用户复购和留存、商家在平台上的品牌化也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位投资人表示,长期留存和复购率,是电商领域拼单模式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只要商品品质不令人满意,复购和留存都会大打折扣。
在黄峥的考核体系里,留存、复购位居第一,GMV位第二,这一考核制度似乎初见成效,他一再强调:“过去一年我们的复购率翻了一倍,客单价也从早期的十多块上升到了四五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