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鼻烟壶小巧精致、玲珑剔透,透明的壶内可以绘出人生百态,方寸之地可以承载万千气象,它被誉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珍品。
鼻烟及鼻烟壶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随同哥伦布在美洲探险的西班牙人帕尼发现了印第安人吸烟草的习俗,烟草传入欧洲后,据说意大利人发明了鼻烟。明万历九年(1581年),鼻烟由意大利传入中国。明末张介宾写的《景岳全书》中说:“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后自吴、楚地土皆种之。”
据考证,程荣章制造了二十余件铜雕云龙鼻烟壶进献给顺治,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鼻烟壶。康熙年间设立的清宫造办处开始制作鼻烟壶,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的制作达到鼎盛。
“制作鼻烟壶的材质非常广泛,任何做工艺品的材质都可以制作鼻烟壶,比如金、银、铜、铁、锡、珐琅、竹、木等,甚至稀有的鲨鱼皮、犀角都可以做鼻烟壶;任何工艺都可以做成鼻烟壶,比如玉雕、雕漆、景泰蓝、雕竹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内画鼻烟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守本之子刘文海向记者介绍道。
明末清初,鼻烟壶逐渐出现在王公大臣的口袋里,皇族子弟、达官贵人把玩鼻烟壶成了时尚,鼻烟壶从皇家传入民间,并以京城为中心,逐渐流传于全国。与此同时,鼻烟壶与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西方人对鼻烟壶情有独钟,在西方有庞大的鼻烟壶组织——中国鼻烟壶协会。西方人对鼻烟壶有过很深入的研究,出过大量著作。全世界的鼻烟壶专著,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写的。《中国鼻烟壶珍赏》是中国人写的最好的鼻烟壶方面的著作,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集合了几位大家执笔,共有438张图版。
内画鼻烟壶
相传有个外地进京的官吏,苦于无人引荐,困在庙中,此人嗜吸鼻烟,鼻烟用完后就用烟签刮掏壶内剩烟,受鼻烟壶内壁划痕的启发,想到用带钩的笔墨伸进壶内作画,便发明了内画鼻烟壶。现存最早的内画鼻烟壶是1816年由甘桓所作。由此,内画壶开启了在中国200年的历史。
“内画壶材质的选择非常的讲究,多选用水晶(白水晶、黄水晶、茶晶、发晶)、玛瑙、人造水晶或玻璃等透明材质,因为在内壁作画的缘故,要求材料尽可能的通透,才能看得清、画得细。比如玛瑙壶掏薄了,壶口重、身子轻,俗称‘水上漂’。”刘文海娓娓道来。
内画鼻烟壶反映了诗书画印,其发端于京城。京派内画用料讲究、京味十足,题材多以描绘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为主,代表人物有清末民初的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等,此时,内画鼻烟壶达到了顶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扶持下,内画工艺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涌现出了冀、鲁、粤等画派。
内画壶的作画工具主要是内画钩笔(包括竹制钩笔、金属制钩笔)。作画者需要左手执壶,右手将钩笔伸入口径很小的瓶内,在内壁上作画,用的是反向作画的手法。笔端的狼毫画在涩涩的磨砂内壁上,着色就像在宣纸上一样。
内画壶创作大体分为4个步骤:起稿、勾线、着色、补景。
京派内画及其传承
清末民初,烽烟四起、国力衰弱,精美的鼻烟壶陆续散落到世界各地。京派内画经由叶仲三传承下来。叶派内画的创始人叶仲三先生(1875~1945年)堂号“杏林堂叶”。叶仲三的创作题材广泛,以《三国志》《红楼梦》《水浒传》中的人物画见长,兼有花鸟、山水、草虫、博古等。
刘守本,1943年生于北京,当代京派内画艺术的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内画鼻烟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荣誉理事、中国工艺美术鼻烟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60年,刘守本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厂珐琅车间的一名工人。两年后,他转岗到内画壶车间。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保护这门将要失传的内画技艺,北京市从工艺美术研究所调来了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和叶菶祺两位老艺人、王习三、叶淑英,在北京工艺美术厂开设内画班,还从厂子里挑选刘守本、丁桂玲学习内画。
刘守本曾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今天取得的成绩,与以前绘画基础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刚开始学习内画时,他临摹了大量的画作,如《芥子园画谱》《古今名人画谱》等,还参加厂里组织的业余美术班学习素描和国画,并有机会向著名山水画家徐北汀学习。
刘守本不仅全面继承了叶派内画的传统技艺,还创立了更完善的内画技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内画作品以传统人物画为主,兼画动物、山水等。刘守本深受京城文化的吸引和熏陶,他喜欢在老北京的文化里汲取营养,作品也表现出浓浓的京味。刘守本曾说,老北京的文化对我影响很深,应该画一些反映老北京的皇家文化和市井生活的作品,而且内画的发源地在北京,以往老艺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都出自北京,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
《乾隆花园》《乾隆皇帝赏壶图》《百寿图》《浴马图》等是他创作的反映宫廷生活的作品;他还创作了《踏雪寻梅》《笼中趣》《品茶图》《渔翁八式图》《灯前教子》等京味浓郁的作品。他的作品内容丰富、画工精细、设色古朴,主题明确、画面层次感强,瓶内的画面都被笼罩在整体的氛围中,色彩柔和典雅,很容易吸引观者的视线,能让人从左至右、由前而后的细细品味,仿佛一个个故事跃然眼前。从他的作品中也可以读到他对绘画技巧的钻研,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刘文海向记者介绍道:“鼻烟壶的壶口很小,内画的笔头也很小,画起来非常慢,需要一笔一笔认真的画,容错率非常低,假如画坏了可以用棉花擦一擦,但是经常擦就花了。具体的作画时间需要看题材和作画者的绘画速度。除了技艺有所不同外,一切原理与画画是一样的,在有美术基础的前提下,练习几个月就可以控制落笔的轻重,具体画的好坏还得看功夫。所以现在品评内画壶的好坏主要看题材、画工、壶形、技法、作者。”
1979年刘守本第一次踏出国门,美国当时的一张报纸上有这样一段报道:“刘守本,北京人,中国最著名的内画家之一,最近,他作为九人访问团成员之一访问了美国阿肯色州东北地区的琼斯伯勒;他应阿肯色州立大学邀请上台展示了他的内画技艺。”来自中国的内画鼻烟壶在当时迅速征服了前来观看的美国民众。这一次的出访,让刘守本眼界大开,在美国见到了许多内画壶精品,他决心让自己的作品向这些出自清代老艺人的作品靠拢。
1993年,刘守本和“面人郎”郎志丽作为工艺美术的代表,跟随中国申奥代表团出访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并现场表演了内画技艺。随后的几十年,刘守本陆续到访了很多国家。
1987年,刘守本创作的内画作品《长安灯会》获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1992年,他的作品在亚洲手工业理事会年会上获得特别奖。1993年11月,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守本说:“说实在的,内画技巧没什么神秘,也称不上高超,真正重要的是手艺人的修养和美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