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四军名将彭雪枫

常浩如 《 人民周刊 》(

    彭雪枫,1907年9月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他的政绩和功勋在豫皖苏边区老百姓中广为传颂。

    德政丰碑

    自彭雪枫率部进驻新兴集以来,这个原先偏僻古老而又破烂不堪的集镇,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坑洼不平的街道变得平坦、干净了。小小的新兴集,到处人来人往,各种会议、文化活动不断,操练声、歌声此起彼伏,人气十分兴旺。

    在彭雪枫的眼里,新兴集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新兴集周围叫李家湖,一片洼地,东西长30里,南北宽20里。只要夏季连下几场大雨,田野是一片汪洋大海,新兴集就像孤岛一样露在水面上。这些积蓄的水无处可淌,只能等着晒干和慢慢渗光。所以,直到来年春天,这里还是一片沼泽。这里几乎年年遭受水灾,收到的秋粮很少。每到秋后,新兴集周围的人,几乎全都外出逃荒。到处是积水、荒草、倒墙、破屋,一片破败景象。

    彭雪枫见此情景,心中不安,下决心要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他常常四处察看,心想要是能从这里挖一条沟把水引走就好了。他还派曾在大学学过土木工程的政工干部洪波与几位乡民一起到实地测量、计算,认定只要李家湖南岸的长岭子破岭开沟,导水入淝河,即可根治水患。

    彭司令要领着大伙在长岭子挖沟的喜讯一传出去,岭北的群众别提有多高兴了。动工那天,四面八方的群众一大早就来到了新兴集,带着工具同部队指战员一起,聚集在北操场上。施工期间,彭雪枫亲自带着部队战士和群众一起挖沟。工程结束后,新兴集群众“公请司令题名”,彭雪枫十分高兴,慨然应允。因为这条沟位于新兴集,又是岭南岭北和睦团结、亲如兄弟的新关系的开始,也是新四军同这里的群众合作挖成的,彭雪枫便欣然题名这条沟叫“新新沟”。

    新新沟的成功开挖,新兴集人民欢欣鼓舞,无比激动。为了感谢共产党、新四军,为了感谢彭雪枫,他们自动发起,自愿捐款,刻了一块石碑,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1940年元旦前夕,新兴集民众敲锣打鼓,把这块“彭公雪枫德政碑”送到六支队司令部,并在新兴集北门内举行立碑典礼,洋溢着浓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新年春节刚过,彭雪枫与张震、萧望东等又带领永城县军民在李寨修了一条长达10多里的排水沟,使永南积水从李寨流出,汇入新新沟,流入淝河。李寨民众感谢新四军为人民兴利除害,给这条沟命名为“新四沟”,并在沟头立碑纪念。后来,永城、涡阳的人民群众把李寨的“新四沟”和新兴集的“新新沟”合称“雪枫沟”,以表示对彭雪枫的永久纪念。

    坚持原则爱兵典范

    彭雪枫在淮北军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搞特殊,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周围的人。

    彭雪枫在竹沟创办抗日军政教导大队期间,他的父亲得到消息从家乡镇平县跋山涉水前来看望爱子。阔别十多年后,父子欢聚,百感交集。为了安慰老人,彭雪枫向父亲讲“革命是为了千家万户,不能只顾一家一户”“忠孝不能两全,革命是最大的孝道”的道理。像安排其他家属一样,他也安排老人住在群众家里。

    临分别时,彭雪枫把自己积攒下的1块钱送给父亲作路费,烙了饼让老人带着路上吃,还把自己的一件破皮袄送给老人家穿。组织上考虑到老人家从竹沟回家的路程有300多里,1块钱路费实在不够,决定给老人家20块钱作盘缠。彭雪枫听说后坚决谢绝。实在无法,只好由参谋长张震出面向彭雪枫作解释,彭雪枫这才被说服。他的父亲收下10块钱,便匆匆上路了。

    作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彭雪枫公务繁忙,日夜操劳。但他的个人生活,完全和普通战士一样。

    就拿吃饭来说,他患有严重的胃病,一旦劳累过度就会发作。发作时他就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作为师长,按照军部规定,他可以吃小灶,同志们也劝他吃好一些,不然经常熬夜,会把身体搞垮的。但他就是不答应,多年来一直吃大锅饭,和战士们一同吃山芋、窝窝头,吃每天3分钱的大锅菜。一次他审案到深夜,警卫员刘吉庭怕他胃病发作,给他做了碗面条,拿了两个窝头和一碟辣椒端给他。他非但不吃,反而批评小刘:“部队和老乡生活都很困难,我怎么能多吃多占呢?我在生活上应该和你们一样,不能在群众中造成坏影响,快把面条和窝窝头端回去。”

    他脚穿的草鞋多半是夜晚挤出休息时间自己动手打的,有时还把多打的草鞋送给行军时缺少鞋穿的同志。他从来没有向供给处多领一件衣服。他的一床棉被,是1937年在山西临汾时别人送的,跟随他多年,风吹雨淋,已经破旧不堪,补了不少补丁。直到他和林颖结婚时,供给处想给他换条新的,他坚决不肯,让林颖补了又补,一直用到他光荣牺牲。

    戎马倥偬苦读书

    彭雪枫爱读书、善于学习,在戎马倥偬之际,他也总是手不释卷。不管是行军还是作战,他的身后都跟着两个马驮子,驮着他的书报箱子。一到驻地,洗了脚,他就在油灯下看书看报,经常一看就到半夜,甚至是通宵达旦。

    1941年春夏,反顽斗争结束后,部队奉命转移到津浦路东,进驻洪泽湖畔休整训练,师部设在泗南的半城。彭雪枫认为这是弥补战争期间学习不足的好机会,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更加刻苦勤奋。参谋长张震为了能让彭师长清静地多读些书、多写些文章,将自己办公室让给了他。彭雪枫非常髙兴。后来,他发现半城东门外的小庙里有两间空房。他就把这两间房子当作自己的“密室”,常常躲进去读书、写文章、修改演讲稿。

    这座古庙东边紧靠洪泽湖,庙里只有一两个和尚,除了晨钟暮鼓,异常寂静。彭雪枫在这里经常读书学习到深夜,困了,就用冷毛巾洗脸,继续看书。就是在这座古庙里,彭雪枫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研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中国古代兵书,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眉批。有用红笔、蓝笔划的条条杠杠,还有加毛笔字的批注。在他所读过的俄文译本《战争论》的上册里,他就作了129处批注共2867个字,用红、蓝、黑钢笔作的标记就有17种方式。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这里写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到抗大四分校去讲授。大家反映他讲得深入浅出,听了之后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彭雪枫读书面非常广泛,可谓兼容并包,门类繁多。他读书,除了党内书报文件、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必读外,不论是日、伪、顽、友的报纸杂志,不论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不论是中国的、外国的,他都爱看。有些说本、地方县志,他也找来査阅。仅从他写给妻子林颖的家信中,就可略知,他从1941年9月到1942年6月间,读过各类书籍约40部,有些不仅反复读,而且还力求背诵。

    彭雪枫有一枚图书专用印章,上面刻着一句古人的话“书有未曾经我读”七个字,盖在自己的藏书上,用以自勉,激励自己学无止境,永不自满。

    刻苦地学习、辛勤地劳动,终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10月一年中,彭雪枫仅撰写的军事学术论文、战役总结、军事报告等就有34篇,其中15篇后来编入《彭雪枫军事文选》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不可忽视的老年文化需求
合拍,让文化在交流中融合
邓小平同志的家风
新四军名将彭雪枫
京师大学堂散记
《四库全书》里的洋人书
民国三大电影公司
余秋雨以脚丈量丝路文化
掌中乾坤内画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