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两代人的西藏缘

孙聚成 《 人民文摘 》(

    踏着父辈足迹走进西藏 

    宫蒲光的父亲名叫宫玉亮,是一位抗日战争期间就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1959年4月,已经在陕西省担任蒲城县县委书记的宫玉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进藏工作。宫蒲光回忆说,他那时只有两岁。 

    1961年,四岁的宫蒲光被父母接到林芝,并在那里呆了三年,度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当时的宫蒲光经常到县委机要室玩,一位县委机要员叔叔就教宫蒲光学习拼音,认识汉字。更多的时候,宫蒲光会自己从县委走出去,到藏族老乡家玩耍,那时,年幼的宫蒲光便会说流利的藏语,让他的父母也感觉十分惊奇。 

    宫玉亮是嘉黎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当时,在林芝地区开完会后,地委发给每个县领导一块木牌,牌上写着中共西藏某县委员会的字样。宫玉亮骑着马,马背上背着木牌,至今嘉黎一些老人还记得宫书记当时走到哪,木牌就往帐篷外一插,于是县委就开始办公了。 

    1959年8月,宫玉亮带领20多位干部,翻越6200多米的雪山,来到嘉黎,开始建政工作。当时,叛匪活动非常猖狂,宫玉亮的工作组经常处于敌人的威胁之中,有几次宫玉亮他们遭遇叛匪,差点牺牲。1960年7月,宫玉亮的工作组驻扎在一个寺庙中,大约凌晨三四点钟,叛匪悄悄摸上来偷袭,他们用刀子拨开寺庙的第一道门和第二道门,进入房间,捅死睡在外屋的四个同志,捅伤三个。这时,宫玉亮他们给惊醒了,迅速开枪射击,打死五个叛匪后,击退了敌人。当时情景真是惊险,如果宫玉亮他们晚醒来几秒钟,敌人的刀子就架在他们脖子上了。后来,解放军平叛部队完全彻底地剿灭了这股匪徒。 

    “文革”时,宫玉亮已经从嘉黎县转任比如县委当书记。当父亲在西藏挨斗、挨批的时候,做儿子的宫蒲光以插队知青的身份,正在千里之远的陕西省大荔县婆合公社埋头种田。当时,招工的机会很少,为一个指标知青们会争得不亦乐乎。作为知青大队长的宫蒲光一心想上学,一次又一次的招工机会他都让给了其他处境更可怜的知青。三年多过去了,直到1977年,宫蒲光接到父亲简短的来信,大意是,要上学,来西藏,上完学,回西藏。20岁的宫蒲光打起行李,幻想着美妙的前程,只身一人踏上西去的列车来到寒冷的藏北。 

    在藏北的时间虽然短暂,但高海拔藏北缺氧、寒冷的严酷气候,给宫蒲光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父亲的严格和慈祥,要求子女学习上进,对工作的认真,以及父亲对藏北深厚的感情,使宫蒲光至今难忘,并深深地影响他今天的生活和工作。 

    主政日喀则 

    2001年7月,宫蒲光调任西藏日喀则地区行署专员。2003年1月,任日喀则地委书记,2005年4月兼任人大日喀则地区工委主任。 

    走马上任后,宫蒲光深刻地认识到,日喀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局势稳定,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主政日喀则地区的工作,宫蒲光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  

    宫蒲光爱西藏,不仅是爱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还热爱西藏的每一个文化元素。日喀则是西藏的中心,藏文化积淀丰厚。因为一直关注文化,业余时间没有间断过对各种文化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在主政日喀则地区的5年中,宫蒲光特别重视文化建设。

    日喀则地区是美丽的冰川世界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故乡,有着“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美誉。宫蒲光主政日喀则期间,举办了五届珠峰文化节。

    日喀则地区有着漫长的边境线,环境复杂,是维护西藏稳定的前沿阵地。在日喀则的5年,因为认真履行日喀则地区军警民联防组长和日喀则军分区第一党委书记职责,2006年10月,宫蒲光被成都军区评为“党管武装好书记”。 

    在日喀则工作的岁月里,宫蒲光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为日喀则地区乃至西藏的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11月,宫蒲光由日喀则地委书记任上升职为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今生难舍西藏情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时,宫蒲光他们一个班分配到北京的指标是28个,分配回西藏只有5个名额。当时,宫蒲光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当学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最后决定还是回西藏工作。当时,宫蒲光给已经回内地工作的父亲打电话,征求意见,父亲说:“艰苦的地方更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去吧,无论在哪里,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做出成绩的!” 

    当年,18军进藏时,军长张国华在誓师大会上动情地说:“此去西藏,我是去给西藏人民当长工的。”在后来长期的西藏建设中,许多和宫玉亮一样的同志,就是发扬这种长工精神,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西藏一干就是几十年。今年年届54岁的宫蒲光感慨地说:父亲一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西藏,而我呢?也可以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给了西藏。当然比不上父辈,自己总是忙忙碌碌的,总觉得没为西藏做什么。  

    父亲宫玉亮31岁进藏,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默默奉献给了西藏的解放和发展繁荣。在这种奋斗中,西藏的社会环境也一天天好起来。宫玉亮在嘉黎县担任县委书记时,经常住在帐篷中,把县委的牌子挂在帐篷上就开始办公,环境极其恶劣。那时下乡,经常是一碗酸奶拌米饭。当时的嘉黎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物资供应经常跟不上,宫玉亮他们就经常上山找野韭菜、野芹菜、野葱和人参果叶子来代食。有时误食其他野菜,结果吃得中毒,脚麻手麻,头晕呕吐,接连几天都吃不下饭。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宫蒲光曾经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调研,看到逐渐繁荣起来的嘉黎、比如等地,想想父辈的艰苦经历,感慨万千。 

    父亲宫玉亮在西藏工作了22年。到2011年,宫蒲光也已经在西藏工作了34个年头,两代人,56年时间,奉献给了雪域高原,奉献给了西藏的发展事业。这浓浓的让人难舍的西藏情,是宫蒲光人生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不竭动力。

    摘自《中华儿女》2011年第10期

国家领导人的清华岁月
重庆市长黄奇帆的一天
江小涓:“学者型官员”
两代人的西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