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宗庆后:新首富二十三年风雨路

佚名 《 人民文摘 》(

    23年前,他怀揣14万元的借款和一个巨大的梦想,脚踩着三轮车,默默地在杭州市的一条小巷里,一步一步地朝着他的梦想走近,那时候,宗庆后每卖一根冰棍4分钱,只能赚上几厘钱。 

    靠着艰苦创业,他一手打造了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也正是因为坚持主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使得宗庆后终于在23年后,以70亿美元身家位列大陆首富,在福布斯2010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排到第103位。 

    对于福布斯排行榜,宗庆后并不想谈太多,他表示别人怎么排,那是他们的事情。 

    他说:“我并没有做那些暴利行业,比如房地产,我白手起家来做饮料,利润是一瓶一瓶卖出来的,看来卖饮料也能卖出首富,这是福布斯对我们企业价值的肯定。上榜对于我个人生活没有什么改变,我照样一天抽两包12元一包的香烟,两杯茶,三餐食堂饭。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娃哈哈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出身名门之后童年贫困 

    宗庆后是南宋名臣宗泽的后代,对这位曾经“大宋濒危撑一柱”的祖辈,宗庆后仰慕颇深。 

    宗庆后介绍,到了清末民初,祖父曾为“东北王”张作霖理财,之后还出任过河南省的代省长,大学毕业的父亲也在国民政府任过职。 

    因为有了这些家庭背景,每当成功之后的宗庆后发出咄咄逼人的自信言语时,有人便将其描述为“世家子弟风范”,对此,宗庆后哈哈一笑——谁又能在早年贫困的他身上,找出什么风范来! 

    1945年10月,宗庆后出生于杭州。及至他懂事时,家庭已经十分困顿,父亲没有工作,兄妹5个全靠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的收入维系。初中毕业,宗庆后开始打杂工,16岁离家前往舟山去填海劳动,这一呆就是15年。 

    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了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冰棒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搏一把,此时的他已经47岁,早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宗庆后率领这家校办企业借款14万元,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个专供儿童饮用的营养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神州,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到第四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元,完成了娃哈哈的初步原始积累。 

    小鱼吃大鱼 

    1991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销量飞涨,市场呈供不应求之势。

    即便如此,宗庆后依然保持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当时我感觉如果娃哈哈不扩大生产规模,将可能丢失市场机遇。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立项、征地、搞基建,在当时少说也得两三年时间,很可能会陷入厂房造好产品却没有销路的困境。” 

    宗庆后将扩张的目标瞄向了同处杭州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的杭州罐头食品厂有2200多名职工,严重资不抵债,而此时的娃哈哈仅有140名员工和几百平方米的生产场地。 

    摆在宗庆后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联营,二是租赁,三是有偿兼并。显然前两条路是稳当的,而有偿兼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但宗庆后最终决定拿出8000万元巨款,走第三条路。 

    娃哈哈“小鱼吃大鱼”的举措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初包括老娃哈哈厂的职工,都对这一举措持反对态度。宗庆后最终力排众议,“娃哈哈”迅速盘活了杭州罐头厂的存量资产,利用其厂房和员工扩大生产,三个月将其扭亏为盈,第二年销售收入、利税就增长了1倍多。 

    快速发展之路 

    1991年的兼并,为娃哈哈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宗庆后尝到了并购的“乐趣”。之后,并购几乎成为娃哈哈异地扩张的主流手段:到2002年底,娃哈哈已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市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 

    1996年,娃哈哈的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儿童营养液扩展到了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在内的三大系列,当时的娃哈哈效益还很好。 

    但宗庆后感觉已经出现了危机,为此制订了一个投资金额几亿元的长远的规划。当时的情况下,如此巨额的投资,通过银行很困难,国内民间融资更不可能。最后,他想到了国外资本,于是便出现了与达能的合作。 

    达能在1996年与娃哈哈合资后,变相收购了合资公司51%的控股权,但它从未对这家公司掌握实质经营权,因为凡事都要由宗庆后来拍板,这并不符合法方所主张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达能在2007年对娃哈哈的恶意并购,也使宗庆后险些失去一手创建的品牌。2009年9月,双方在股权方面的纷争最终以达能3亿欧元卖出合资股份而告终。 

    经过23年的打拼,如今的娃哈哈已经成为国内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而宗庆后也最终成为拥有70亿美元身家的中国大陆首富。 

    喜欢独揽公司大权 

    宗庆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惯了。

    衣服只要合身舒服就穿,从不在乎什么名牌,一般都只在百元上下;吃东西不挑三拣四,豆腐、咸菜是他的最爱,一天三餐几乎都在公司食堂解决;通报、指示一直都在废纸的背面书写;作为中国新首富,宗庆后每天的消费不会超过50元。

    与之相呼应,娃哈哈也是一个以“省钱”出名的企业,很难想象一个全国饮料业的龙头老大,其办公楼竟然在一个6层的小楼中,上面只有“娃哈哈”三个字显示着它的身份。据娃哈哈的一些老员工说,这还是后来重修的,刚开始的时候“楼更破”,娃哈哈这么多年来,丝毫不铺张浪费,依然坚持着创业时期的艰苦朴素。

    整天穿布鞋的宗庆后看上去没什么富豪派头,甚至有点老土。他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年春节,他都坚守在办公室。他又是一个节俭的人,很多人看来,他那间简单装潢的办公室看起来像是“寒舍”一间。 

    同时,很多人又说他是一个喜欢独揽公司大权的人。他在总结娃哈哈的经营理念时,提倡无负债经营,而他更喜欢对公司经营大权独揽,搞家族企业——这些做法都跟现代经营理念显得格格不入。 

    宗庆后说他属于读着毛泽东著作长大的一代,他在管理体制上推崇“民主集中制”,强调民主是手段,集中才是目的。他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开明的独裁者”。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盛往往与君主的开明程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例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多是因为执政的君主比较开明和勤奋。所以他对自己的“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并不认为不妥,用他的话来说是“独裁但要开明”。

    摘自《山西晚报》2010.3.29

福记之殇:民企上市公司猝死样本
李泽楷:“小超人”变身“败家子”
宗庆后:新首富二十三年风雨路
玩不转的“姚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