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傣家金孔雀”:

有爱的人生很完美

王宇萌 《 人民文摘 》(

    周总理慧眼识“孔雀”

    1961年4月,周总理曾经在傣族泼水节上的留影,早已成了几代人温馨难忘的回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在那一次泼水节上慧眼识英,造就了中国第一代的“孔雀公主”。

    当年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在演出之前,舞蹈小演员刀美兰参加了一个宴会,碰巧和总理相遇,坐在一个桌,穿着一件布拉吉的刀美兰喜出望外,周总理却问她:“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为什么不穿民族服装?”小美兰脸顿时就红了。

    当她跳完独舞《种菠萝》之后,观看刀美兰表演的周总理,带头鼓掌,在接见演员时,还鼓励小美兰说:“今天的舞蹈跳得不错,你要苦练基本功,还要向老艺术家学习。傣家人把孔雀当做吉祥幸福的象征,你这个小孔雀要高飞,要飞到全中国,飞到全世界。”那一年十月,经周总理提名,刀美兰被调到北京东方歌舞团。从此,凡是隆重的场合,刀美兰从来不穿便装。

    差一点成为缅甸“王妃”

    刀美兰的傣名叫“楠蝶提娜”,“楠”是皇室里公主的姓。这个名字是她生下来几天后妈妈带她到佛寺去一个老和尚给她取的,意思是“仙女的百合花”,就是幸福吉祥的意思。她的“千金之躯”,曾差点被缅甸王子“抢”为王妃,周总理还曾为此一夜没睡呢。

    因为《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传说在泰国、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都是老百姓熟知的。1957年,刀美兰所在的云南省歌舞团被指定随同周恩来总理到缅甸访问演出。那年,刀美兰刚好15岁,汉语都还不会讲,在台上穿孔雀服的时候很漂亮。当时,舞台上演的是一出由傣族传说改编的著名舞剧,刀美兰扮演的是年纪最小的“七公主”。

    坐在台下17岁的缅甸王子看了演出后神魂颠倒,被美丽的“七公主”深深地吸引了,他四处托人打听,发现这位小姑娘的名字叫楠蝶提娜,而“楠”字在这里是皇室公主的姓,王子立即决定,要迎娶这位“中国的公主”。

    王子决意要娶刀美兰入宫,并准备第二天歌舞团在仰光郊外演出时,直接“抢亲”。根据缅甸的习惯,王子可以“抢亲”,也就是在刀美兰毫不知情的时候,将她“抢”回去做新娘。一切都布置就绪,只等到下一场演出结束的时候,就会有人假意到后台与刀美兰合影,将她引到偏僻的角落,然后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实施大胆的“抢亲”计划。

    当时的情况万分棘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一起世界注目的外交事件,甚至会影响到中缅两国的外交关系……周总理决定,立即安排人当晚用专机把刀美兰送回昆明,“孔雀公主”换另一个人演。

    此时的刀美兰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计划”在了一场抢亲中,当工作人员让她马上回宾馆收拾行李,坐飞机回昆明的时候,她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让她演出了呢。后来,工作人员才告诉她:刀美兰你知道吗?你差一点儿就回不了国了。

    另一边,“抢亲”计划没有实现,缅甸王子也打算找周总理“谈一谈”。面对热情的缅甸王子,周总理委婉地表示:我们的楠蝶提娜年纪还小,才十三四岁,能否晚一两年再谈这件事?“谁能料到,这一‘晚’就晚到了今天?后来,等缅甸王子再找我的时候,我已经结婚了。”刀美兰笑着说。

    “公主”和她的“王子”

    那是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调演,云南省歌舞团从云南省军区歌舞团请来老师辅导《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排练,辅导小乐团的老师是王施晔。那时的王施晔,一身草绿色的军装、武装带、黑皮靴,英俊潇洒,意气风发,被同事叫作“召树屯王子”。

    当他看到舞台上稚气未脱的小美兰,她身上素朴无邪的美,整个把王施晔给震了。就在那一刻,王施晔写下“如一颗灿烂的明星在我眼前闪烁,像一片绚丽的彩霞在我身边飘落”的诗句表达爱慕之情。

    等到排练结束,大家都去食堂吃饭,“解放军叔叔”偏偏要跟刀美兰坐在一桌,就算旁边有多少空位子他也不坐。生性腼腆的傣族姑娘刀美兰哪里习惯跟陌生男子交谈,只能害羞地用纱巾挡住了脸。第一天吃饭是这样,第二天吃饭还是这样,“解放军叔叔”每次都来跟刀美兰同桌,弄得刀美兰非常窘迫,每顿饭只吃个半饱就匆匆离开了。

    慢慢地,两个人渐渐熟悉了起来,一次,王老师让刀美兰送一张照片给他,刀美兰跑上王老师住的阁楼,递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王老师,这张照片你可不要给你爱人看。

    “我没有爱人!我的爱人就是这个……”王施晔指着照片上的刀美兰说。淳朴的刀美兰羞得急忙跑下了阁楼。

    几天后,王施晔约刀美兰到昆明的翠湖边走走:高大的王施晔旁边伴着娇小的刀美兰;一位傣族小姑娘旁边站着一位“解放军哥哥”……

    献给傣族人的礼物

    十年浩劫给包括刀美兰在内的全国文艺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70年,刀美兰和丈夫王施晔被下放到云南省建筑机械厂当工人。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王施晔鼓励妻子坚定地面对冷酷的现实,决不能放弃对舞蹈的追求。在医院,医生和护士开玩笑对她说:“你不给我们跳舞,我们就不给你看病。”澡堂的服务员也说:“不给我们跳舞,就不给你放水。”群众的真诚让刀美兰看到了重返舞台的希望。那时,在工厂、农村、部队、学校都能看到刀美兰的翩翩舞姿。

    “文革”过后,重返舞台的刀美兰光彩夺目。1982年她成功地举办《刀美兰独舞晚会》。在日本演出时,《金色的孔雀》短短10分钟,东京观众鼓掌达11次之多;她在新加坡谢幕6次仍然下不了台;她在瑞士演出,看过第一场的人追到下个城市看第二场、第三场。

    面对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异国都市,面对世界各地不同国度的赞誉,刀美兰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故乡西双版纳,是她赤着脚走过的傣家村寨。她说她要报答故乡的爱。

    “每次我回到家乡,失学的孩子叫我‘孔雀阿姨’,叫我‘孔雀妈妈’,对我说想读书,想学我的孔雀舞。有些孩子长得很漂亮,可是她们没钱上学啊……”为此,刀美兰和王施晔自费奔波在北京和昆明之间多方呼求,终于成立了我国第一所艺术类希望学校——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其间,有人骂她们“傻”,也有人骂她们“图名”,但刀美兰却执著地一步步向前走。现在,“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有两所分校,一所在德宏,一所在西双版纳。两所学校现在有各民族学生600多人。

    “哦,你问我为什么显得年轻?我一年到头东跑西颠的,我觉得一个人的心理平衡,比吃补药,比美容,比绷脸都要好。我想这叫‘心理美容’。汉族有句话叫‘知足者常乐’,是这样说的吗?作为艺术家我虽清贫,但面对云南数十个贫困县,每年10多万失学儿童,要做的事很多,我感到我是富有的……”

    富有而年轻,65岁的“孔雀公主”刀美兰在生活中的心态使她能和这两个最可宝贵的东西靠得很近。

    摘自《新民晚报》2009.3.27  

偶遇温总理之后
乡村教师的打工日记
有爱的人生很完美
“我在亚丁湾战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