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8月2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70年前的作业本(零时差)

刘 瑛(德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24日   第 07 版)

  经过反复权衡,再三思量,最终,我们决定在德国D市买下这栋百年老宅。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D市曾遭到盟军几乎夷为平地的城市大轰炸,而这栋老宅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之后,经历了三任德国房主的反复加固、仔细修缮和精心维护,一直保持着如初的面貌,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记”之一。

  整理前任房主留下的物品时,我在地下室堆满各种东西的杂物间里,发现了一纸箱资料。翻开一看,是1954至1955年间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作业。他们来自3个班级,分属3个职业培训方向。一类是酒店餐饮服务生培训,一类是木工培训,还有一类是电工培训。想必,这栋老宅的前三任房主中,有一位曾是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者,或是老师。如今,这些作业本静静地躺在这儿,随着斗转星移,日月更替,已悄然穿越了70年时光。

  70年前,德国的职业培训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如何记录他们的学习时光?我戴上薄薄的胶皮手套,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仔细翻阅。作业本看上去很像今日的文件夹,封面封底由硬壳纸做成,内里是统一的4A小方格作业纸。每本封面上都写明了学生的姓名、家庭住址、出生年月、培训种类、学制年限。学生们大多出生于1936—1938年之间,年龄介于18—20岁。推算下来,二战结束时,这些学生大概10岁左右,属于经历了城市大轰炸、对战争有记忆的一代人。他们上小学时的年龄,正好与德国战后百废待兴、从废墟上站立起来重建家园的时间段相吻合。这些学生中学毕业后没去上大学,而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培训,估计与当时德国各行各业急需技术工人有关。例如,有位学生在作业中列出了他选择职业学校的几点理由:

  1、职业学校的培训种类里有他十分感兴趣的科目(这是最重要的)。

  2、上职业学校,半工半读,有一定的报酬,可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3、参加完职业培训后,可以更好更快地找到对口的工作。

  4、只要将来在工作中能够称职,报酬收入不会低于白领工作者。

  从这些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受到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每本作业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有的用纤细的圆珠笔,字体娟秀清晰;有的用鹅毛笔,花体字艺术感十足。学生们把老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记录下来,再总结归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电工学徒在作业本中,密密麻麻地画下了他参与的一家工厂的电路铺设线路图,并指出这种线路铺设的优劣,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一位木工学徒在作业本中图文并茂,详细记录了他制作一个小五斗柜的每一个步骤,包括他所使用的木匠工具,并指出这些工具的优劣,提出了改进的小建议。培训课程安排均为3天上课、3天实习,实行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是一位接受酒店餐饮服务培训学生的作业。这位1936年出生的小伙子,工工整整地记下了开始接受职业培训的确切时间:1954年4月1日,那年他刚满18岁。他的职业培训方向是:Kellner,直接翻译就是“跑堂的”,培训时间为3年,半工半读。也就是说,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实习,其中半年时间在酒店实习,半年时间在餐馆实习,半年时间在咖啡馆和啤酒馆实习。作业本详细记录了他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从周一到周六,每天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内容,一览无余。

  作业本上还记了不少问答题,比如,餐桌桌面该如何摆设?怎样用餐巾纸折叠出各种好看的造型?怎样倒啤酒才不会让啤酒泡沫溢出杯口?怎样倒红酒?怎样倒白酒?啤酒、红酒、白酒、咖啡应该各用何种杯子?甚至还具体到,客人进店时,作为跑堂应该用哪种身姿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位学生还详细画出了他所实习的餐馆里餐桌的摆放位置,画出好几条跑堂线路示意图,标明在餐馆生意最忙时,作为跑堂如何又快又好地走动,以便最大可能地及时兼顾到每一位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作业本的后半部分是这位学生在一家连锁酒店的实习记录。从详细的时间表可以看到,他每天清早6点钟出家门,6点半赶到酒店,为客人准备早餐,10点半时收拾好全部餐桌,同时为午餐营业做准备。下午2点半结束工作。每天工作8个小时。他写道,相较于之前实习的餐馆、啤酒屋、咖啡馆,他更喜欢这家连锁酒店的工作氛围,他希望职业培训毕业后能够留在这家酒店工作。

  这让我不由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出国留学生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大多都在中餐馆打过工。会外语的,就当领班或跑堂,不会外语或外语比较差的就当洗碗工,给人的感觉,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从没听说过,当个跑堂还得先去接受职业培训,才能上岗。但几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与各国先进理念和经验互相启发的同时,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德国,大多数企业、公司都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有些企业不仅投资给一些大学、研究所,进行企业所需的项目研究和产品设计,同时也与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一般来说,如果培训生在实习期间没有犯错,能让实习单位感到满意,大多学员都能如愿留下来继续工作,成为正式工。这是一件双赢的事:一方面,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基本能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能得到合格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转。

  众所周知,德国拥有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这是其经济稳健发展的法宝之一。如今,一些与制造业有关的行业仍然保持着优质的职业培训,从而保证“德国制造”在全世界持续拥有良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