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隆平故里稻花香

洪永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01日   第 12 版)

  图为袁家山自然村。
  德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小雪时节,九江地区没有想象中的寒冷,冬日的暖阳静静地洒在田野上、山涧中。房前屋后都是晒冬的场景,遍地金黄的稻谷,晒出了农民丰收的喜悦。闻着田野飘出的阵阵稻香,我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已故院士袁隆平的故里——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河东乡袁家山自然村。

  这是一座古朴清幽、木质结构的宅院,面积13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第一层为袁隆平院士成就展,采用图文、音像及实物等形式,全面生动介绍袁隆平院士的个人成就,其中很多珍贵资料均为袁隆平院士授权提供。第二层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科普知识。这座宅院是按袁隆平院士的祖宅——颐园还原重建的,2015年正式建成。整座宅院无论是外部构架还是内部格局,都是根据袁老对祖宅的记忆来复原的。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院士连续两年荣归故里,看到祖宅恢复得如此逼真,欣喜不已地说道:“和儿时记忆中的爷爷家一模一样呢!”

  院子的两侧分别种着枣树和柿树。袁隆平院士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他出生不久,母亲就抱着襁褓中的他,来到了德安县袁家山的爷爷家。他经常想起每到秋收时节,爷爷的院子里,都有甘香甜美的枣子和柿子,袁老小时候随母亲在祖宅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到的那天,正是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的第五天。一座袁隆平的半身陶塑像前,前来瞻仰和凭吊的人络绎不绝,一朵朵洁白的鲜花,寄托着家乡人民对袁老无尽的哀思。

  学生们和农业科研人员来到了袁家山,这座已经改为江西袁家山隆平科普教育基地的院士祖宅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隆平精神正在传承。

  作为农业科学家,家乡的农业发展始终牵动着袁隆平的心,从2004年开始,袁隆平院士就在家乡德安试种“隆平超级稻”。2021年,德安县的“隆平超级稻”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遍及全县各个乡镇,院士老家袁家山试种区单产曾达850公斤。袁老生前多次派技术团队到袁家山进行指导。放眼望去,袁家山已经收割的“隆平高产超级稻”稻田已进入冬闲的休眠期。袁家山村民信心满怀地说:“闻着金黄的稻香,吃着喷香的米饭,日子越过越红火,来年我们一定把稻子种好,争取把亩产再提高。”

  一粒稻种,填满天下粮仓。袁老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在了世间,留给了后人。在袁家山,我看到了一种希望、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为纪念袁老、促进袁老家乡发展,德安县按照4A级景区标准编制了《德安县袁家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设了1800多平方米的“袁家山旅客服务中心”“颐园厅”“观光长廊”等旅游设施,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稻米文化一条街”等陆续建成。如果说,昔日的袁家山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田园画卷,那么,如今的袁家山就是一首蕴含科普文化元素的现代文明诗篇,明天的袁家山将是一处集科普、文化、教育、旅游、名人“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研学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