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心的皱褶处,隐藏着一座大石桥。颇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春日暖阳打在用铁栅栏围着的桥面上,散发出几分慵懒娴雅的味道。东端桥头伫立的一尊石狮子,被泡桐树的绿叶掩映,一簇簇淡紫色的花朵参差其间,令威武的石狮子平添了几分妩媚。
一座完全用石头砌成的大桥,东西横亘150米,两头低中间高,仿佛一座彩虹飞架。我从西走到东,仔细数了数,共有桥洞24个,有的已经封住,有的敞开着,中间几个还象征性地铺着一截铁轨。四五个工人正忙着打扫,用水龙头冲刷桥洞中的尘土污垢。
“大石桥”这个名字太过普通,就像张三李四,天下不知凡几。但这座大石桥却实在不同寻常,它是一座城市的纪念碑。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原点地标,石家庄市的原点地标就在这里。
石家庄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清末有京汉铁路和石太铁路在此交会,设了车站,有了商贸,人来车往,建房筑屋,逐渐繁华起来,城市乃成。京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1902年在石家庄村东建站,取名振头站。石太铁路原叫正太铁路(正定至太原),1907年通车。两条铁路由于属于不同的铁路局,而且石太铁路还是窄轨,所以相距百米分别建了两个火车站。在这一带区域,铁路、公路、人行路如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火车撞死人畜的事情时有发生。解决的办法就是修建一座立交桥,火车从桥下穿越,行人和其他车辆从桥上通过。于是,有多方集资筹款,由唐山人赵兰承包工程,在石太铁路正式通车那一年,建成了这座载入历史的大石桥。石家庄紧邻西山,石材易得,价格低廉,遂用青石建成大桥。那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座桥的重大意义,也就没费什么心思特别取个雅号,随随便便呼之“大石桥”。
1939年,石太铁路由窄轨改成标准轨以后,并改线,两个火车站也合并为一个。火车不再从大石桥下通过,短短的30余年,大石桥的光荣与辉煌便戛然而止。没有了轰隆隆的火车,没有了喷吐的浓烟,没有了铺陈的铁轨,大石桥遗世独立。所幸,大石桥没有被拆掉,它活了下来,在漫长的岁月中苦挣苦捱。拱券形桥洞类似窑洞,被商户租赁,最早的石家庄图书馆和博物馆也在桥洞诞生。大桥南侧则是公众聚会的广场式公园。1947年11月,石家庄终于解放,掀开了新的一页。
大石桥见证了石家庄的诞生,也见证了它的新兴。这是上天赋予它的使命。
1980年,我考入石家庄的一所大学,那时石家庄成为河北省会才刚刚12年。记得报到那一天,下了火车出了车站,走了大约100米,就看到了这座大石桥。它的南侧偏东有一个地下通道,连接了桥东桥西,桥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摩肩接踵。附近有一个有名的南三条批发市场。此时一旁的大石桥,已经不是桥,它只是一名寂寞的看客,甚至过往的人流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后来,城市发展,火车站南迁,又南迁,那个地下通道被关闭,大石桥彻底归于沉寂,连看客都当不成了。如今,大石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沧桑而又壮丽的面目展示给世人,供大家缅怀与追寻往昔岁月。这是它新的使命。
大石桥南面,右前方是石家庄解放纪念碑,刻着朱德的诗《攻克石门》;左前方是亟待修复的正太饭店,那座法式洋楼曾迎住过孙中山等风云人物。石家庄是一个开埠仅百余年的年轻城市,大石桥、正太饭店、解放纪念碑,共同书写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明媚的阳光栖满大石桥,像一幅写意的图画。我凝神朝桥洞里的一段铁轨望去,恍惚间,那铁轨铺展开来,往远处延伸,在太阳下闪着光亮,一列火车从遥远的深处隆隆驶来,咔嚓咔嚓,甩下一股一股的浓烟,继而声消烟散,火车变成了高铁,牵引着石家庄快速向未来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