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3月03日 星期二

走近抗击疫情一线的年轻医师们——

实战,就是自己冲在前

熊 建 韩冬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03日   第 09 版)

  图为青年医师们在发热门诊值班时合影。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供图

  《非典人生》《非常时刻》,这是你在学校上感染性疾病课时观看过的纪录片。

  “我郑重地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这是你正式走上医师岗位前宣读过的希波克拉底誓词。

  2019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业务水平测试成绩名列全国第一,这是你的成绩单。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临,这些记忆、这些话、这些理论考试的成绩都变成了实战!这场疫情就是一次大考,对刚走上医学道路的青年医师们进行了全面的考验。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组织的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前线班”中,第一次参加战“疫”青年医师们,从会慌、会紧张、会害怕,到接受抗“疫”战斗的洗礼,顶住压力,迅速成长。这一切,就发生在过去短短的一个月。

  

  实战是最好的老师

  1月24日,除夕,血管外科医师杨宇第一次到发热门诊支援——从当晚7时至次日7时。

  杨宇想到了做防护准备的复杂性,特意提前15分钟就到了更衣室,没想到的是防护服的穿戴消耗了足有40多分钟。“前期培训得再到位,真到了实操也有些手忙脚乱。”他说,从清洁区走向污染区,喘憋、闷、冷等生理上的不适盖过了心理上的紧张,“患者还没看上,自己先要憋过去了。”

  作为一名外科医师,杨宇上一次接触传染病防护还是在2011年到医院见习时,“那时有老师带着,做学生的心态和工作后完全不一样”。

  走进发热门诊后,一同搭班的潘德星医师已经在接诊患者,得知杨宇是第一次到发热门诊,便让他先在旁边先看着。

  从如何问诊到下哪些医嘱,杨宇一边学心里一边打鼓。“看哪个来发热门诊的患者都像被感染了似的。”

  3个小时后,第一个最像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现了——从武汉回京、发热、有点咳嗽——关键的信息都对上了,杨宇的神经也一步步紧绷起来。最刺激的是他要为这位患者取鼻咽拭子。将拭子伸进鼻腔,在咽后壁采样……看似简单,实践才发现一时伸不进去、探不到壁,加上患者一直说难受,慌上加慌。

  实战是最好的老师。2月17日第四次支援“前线班”前,杨宇发了朋友圈:晚上继续,争取多排除少留人。掌握了减轻防护服不适的技巧,熟悉了发热门诊的看诊内容后,杨宇已经可以很淡定地自己值班。遇到恐慌的患者,除了临床操作,他可以有效地进行语言安慰;从家人担心他值“前线班”,到他开始用自己的实战所得叮嘱家人如何注意,甚至可以给潘德星医师提出防护改善建议。

  杨宇说,疫情发生得太突然,无法预料,也来不及准备。作为医生,要更快地接受突发情况,适应新环境,逼着自己变得沉着冷静,不盲目自信,也不盲目担心。一次战斗是一次快速的历练,也是警钟长鸣。“以后看什么病,都要更谨慎,准备和练习再多都不为过,慎始而终。”他说。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支援“前线班”中最淡定的一批青年,当属感染性疾病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师。

  来自后者的安宇林医师,此前就一直在支援发热门诊,赶上了疫情,顺理成章照常支援。“当病毒肺炎发展成了疫情,对谁都是个挑战,总得有人做,呼吸科大夫更是如此。”

  当外科部、专科部支援的青年医师还处于支援初期的适应时,看惯了肺炎病例的安宇林用接诊的实际行动完成了第一波带教,还会下意识地保护搭班的同道——自己一个人完成当班的鼻咽拭子操作。因为是自己熟知的领域,接诊到疑似病例,安宇林既警惕又兴奋。虽然心里想着没事儿,但身体的反应却很真实,值班前他也曾因为紧张出现过拉肚子的应激反应。

  谈及“前线班”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安宇林说,冬春季节本就是发热门诊的就诊高峰季,但疫情的来临,除了加倍防护下的忙碌依旧,接诊变得愈加敏感,每一例患者都要做更加复杂的综合考虑和权衡,因为防控流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感受上,最大的变化是“环境的浮躁”——每天疫情发展和抗击疫情的信息不断,正能量与各种声音交杂,各路恐慌情绪乘隙而入,原本淡定的心,往往也会被搅得难以安心。

  医生这份职业在疫情下绽放的光荣感,是安宇林感受到的最大收获。

  没有人能做旁观者

  所有经发热门诊排查出的疑似患者,在转运到定点医院前,都要停留在医院的隔离病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李京京医师是驻守在这里的一员。

  她很幸运,第一个班就碰上了眼科主任胡运韬和她交班。从教她穿防护服,到带着她查房、看患者、指导取鼻咽拭子,已经穿着防护服忙活了一天的胡运韬不着急下班回家,做完技术指导,还做心理辅导。军人出身的他给李京京讲起了自己刚从军校毕业到医院实习,就遇上了1988上海甲型肝炎爆发的经历,那时两个年轻大夫搭一个班,管三四十个病人……

  1988年的胡运韬和2020年的李京京,是处于不同疫情中的同样年轻的医师,而今已经是科主任的胡运韬再次应对疫情,言传身教中,让李京京感受到一股子崇高的使命感——那是属于医者的担当精神。

  交班的最后,胡运韬交给李京京一个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患者的关键信息,并在最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即便有信息系统的支持,这个交接班本也一直在隔离病房流传了下来,并在交班时签字确认。

  如今,已经参与过6次隔离病房值班的李京京,心态上的变化是最大的。

  值班前,带着一丝忐忑接受了医院组织的传染病防控培训和疾病诊疗指南;到值班后可以积极而从容地完成隔离病房的工作。她说,回想上学时看过的非典纪录片,党支部主题教育时发表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感慨万千。“医学的伟大从来不是单凭口头、文字就可以表达的。医生,注定是一个讲奉献和牺牲的职业。”李京京说。

  “当初报名的时候,怎么想的?”有人问。

  “危难关头,没有人能做旁观者。不报名,以后也会遗憾的。多少年后,回想起我参加过2020年的那场战‘疫’,将会是难得的回忆。”李京京说。

  是的,这份参战者的回忆会代代传下去!

实战,就是自己冲在前
救治我们同一战壕的兄弟!
医护人员为我们守护健康和生命
腾讯设立8800万元“战疫加油包”
平安推出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
责编:熊 建 邮箱:bearj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