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它不仅是杰出的景观,更强调通过彰显遗产价值确保人与环境能够长久共存。

活跃的农业文化遗产(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齐 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这是2019年10月在四川郫都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现场。会场外非常热闹,各个农业遗产地都在展示千里迢迢带来的遗产地产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和促进功能,不容小觑。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理念。2005年6月,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被授予给“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截至2019年3月,全世界共有21个国家的57个项目入选,中国以15项位居国际领先地位。

  虽然受到了世界遗产理念的影响,在价值描述和空间构成上,又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乃至“非遗”时常重叠,但农业文化遗产使用最多的描述字眼,却是“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业文化遗产首先可以理解为在农业领域出现的文化形式;其次,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性和战略性特征,导致其逐步区别于世界遗产,形成独立的行动体系和规模。当专家们考察一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就会先观察经济、生态和技术要素;与之伴随的,才是叠加的文化和景观因素。这样的结果,是农业文化遗产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地方政府、农民、农庄、农产品、扶贫甚至文旅研学产品间处处都能看到其活跃的“身影”。

活跃的农业文化遗产(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活”在城市更新中的建筑遗产(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承载行业和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轻遗产来啦
中国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积极的发起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责编:齐 欣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