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术馆始建于1957年,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首个建成的美术馆。新馆于2017年8月4日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共设12个展厅、2个藏品库区,同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民族剧院、内蒙古科技馆一道,构成了呼和浩特人文艺术群落。
四季采风展现亮丽北疆
卧在草丛中的白马、绚丽多彩的胡杨、那达慕中的搏克摔跤手、赶着骆驼马匹的牧民、等待出场的乌兰牧骑队员……走进“草原四季亮丽北疆”全国美术作品展呼和浩特展现场,游人们被眼前一幅幅油画、国画、水彩画等充满草原特色的作品所吸引。“我真的太喜欢这个展览了,草原的四季之美壮美瑰丽。”来自鄂尔多斯的游客赵姝惠说。
詹建俊的《芳草》、妥木斯的《那达慕场处》、燕杰的《赶路》、王延青的《白日》、杨飞云的《胡杨赞》……来自包头的游客辛少玉沿着画展,不时用手机留影记录。“我是内蒙古人,但是内蒙古幅员辽阔,许多地方我也没去过。通过参观这次展览,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家乡的风貌,对阿拉善胡杨林、草原那达慕更加向往。”辛少玉笑道。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献礼项目,本次展览的作品均选自“中国美术家草原四季采风写生活动”。该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主办。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先后邀请全国120位著名美术家,历时一年,经历冬、春、夏、秋四季,从内蒙古东部到西部,行程2万多公里,迎风雪、冒寒暑,幕天席地,在草原、林海、戈壁、大漠上辗转跋涉,先后来到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5个盟市,深入乌兰牧骑和牧民之家,走进东风航天城与草原深处,通过实地采风写生,获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完成了千余幅写生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笔墨语言,展现出今日草原的和谐美景。
内蒙古美术馆馆长刘国旗向记者介绍:“此次展出的240余幅作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表现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表现了时代进步,彰显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家的艺术创造力。”
聚焦重大历史文化题材
“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是内蒙古美术馆新馆开馆后,举办的最为重要的常设展览之一。
“该展览共计百余幅作品,历时3年,均由内蒙古籍艺术家创作完成,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既有从远古到当代的人文历史,又有自然风光,是承载内蒙古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视觉图景,每一名参观者仿佛都亲历了一次草原文明的洗礼。”副馆长柳迪介绍。
比如,版画《红山曙光》描绘了距今8000年前赤峰红山文化这一“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油画《九斿白纛》展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景象。《百灵庙起义》《蒙古青年奔赴延安》表现了蒙古族人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的贡献。油画《乌兰牧骑》、雕塑《永远的长调》、中国画《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大团结》《牧民新生活》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览作品题材由艺术评论工作者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建议,反复研讨后确定,再交由画家创作。创作时,画家们认真研究历史资料,实地走访采风,广泛搜集形象素材,对画面构图、色彩和人物形象反复推敲,力求与时代背景相匹配。这些作品都是巨幅画作,平均画幅长达2米至4米,最大的达到5米。作品大多属于写实,有的偏古典,有的则融入了现代表现语言,对于公众了解内蒙古历史、人文、地理、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览于2017年8月4日随新馆开馆正式展出,在4个展厅进行常设展览。两年多来,已有近30万人次参观。
“草原画派”逐步形成
近年来,以草原为题材的美术创作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粗犷辽阔的环境与背景十分适合油画作品的创作,同时,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使作品展现出多元文化内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妥木斯、杨飞云、朝戈等油画家为代表的一大批内蒙古籍画家,正在逐步形成‘草原画派’,内蒙古美术馆也收藏了这些代表画家的佳作。”刘国旗站在一幅作品前说。
除油画之外,内蒙古的版画也极具地域特色,其中通辽市的哲里木版画最具代表性。“哲里木版画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多取材于草原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内容写实、风格质朴、线条粗犷深邃、色彩鲜艳,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以萨因章、田宏图、苏新平等画家为代表。”柳迪向记者介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哲里木版画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与内蒙古美术馆的特色展品。
同时,以包世学、思沁、周荣生等为代表的画家则以工笔画见长,他们以不同的创作风格、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谱写着内蒙古的壮丽诗篇。
作为自治区级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自开馆以来,还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展览活动,比如《徐悲鸿与他的时代展》《两岸汉字艺术节及系列展览》《形异道同——中国写意油画展》《尹瘦石百年诞辰回顾展》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展,反响热烈。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内蒙古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