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五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北京,参加中国侨联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
从知识点密集的中华文化学院课堂到黑科技扎堆的新华媒体创意工厂,从参加“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到参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为期一周的研修课程满满当当。用笔记录,用镜头捕捉,浸润在千年古都的苍茫秋意和厚重文化里,华媒人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赞叹——
中国道路根植中国大地
11月1日,研修班开班后的第一天。海外华媒学员们迎来第一课——参加由中国文化学院和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罗伯特·库恩、克里·布朗、李君如、钱乘旦等20余位中外学者,围绕“中国道路的文明根源”“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等议题发表观点、碰撞交流。
“非常自豪!”尼日利亚《西非统一商报》副社长邱晓东表示,“这么多外国专家学者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华文明,甚至有几位汉学家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与中国学者展开学术讨论,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道路对世界的吸引力。”
此次研修班开班之时,恰逢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部署,引发华媒学员热议。
澳大利亚澳华之声传媒集团总编辑陆一平说,一个国家的制度不能单纯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而应该用‘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来看待。
“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萦绕在欧洲信?传媒集团总编辑范轩心头20多年的问题。20多年前,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的田间采访时,他对一个老农朴素而坚定的回答记忆犹新:“我们就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老农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结论。”20多年来,范轩也从自己漂泊海外的经历中深刻体悟老农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今天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参观完“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法国侨报社中国首席记者惠岩不胜感慨,“中国用7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保持自信,中国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展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ACTV)董事长任传功表示,大部分华媒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到海外发展的,见证了中国日益强大并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程;而不少华二代、华三代的华媒人也是被新时代中国的世界风采所吸引,将笔和镜头聚焦中国。
赞美——
匠人仁心传承中华文化
“什么是一座好的博物馆?要深挖自己的文化遗产力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展览,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于我而言,只有这样,才能说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围绕“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如何让故宫“活起来”的故事,为华媒学员们奉上幽默生动而饱含分量的一课。
故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澳门《大湾区时报》的报道引述单霁翔的话称,藏品锁在库房里得不到展示时是“蓬头垢面的”,经过修缮向公众开放时才是神采奕奕、光彩照人的。
“单院长承上启下,让我们看到一代代故宫‘守门人’的匠心仁心。在他们的悉心守护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600年,故宫将续写辉煌历史。”范轩说。
“没有创意的文化是重复的,没有文化的创意是单薄的。”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钰关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讲解,令华媒学员们印象深刻。
“故宫在文创领域的发展经验很有启发性。”斯里兰卡自媒体账号“斯里兰卡小姐”创始人杨诗源表示,只有让传统文化表达形式更接地气、符合时代特征,才能有最佳传播力,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故宫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发掘文化遗产的活力,卓有成效。”惠岩表示,故宫博物院让大家看到了新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文化传播新格局、新变化,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喜爱。华文媒体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时,要转变思维,学会创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
“此次学习让我对中国古今文化以及中西方历史、中国政治制度等有了全面了解。”韩国奋韩网网站运营总监姜昊表示,中国历史悠久,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先了解中国文化。“我准备回去之后设置一个‘中国故事’专页,让更多的海外同胞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赞同——
融媒发展理应顺势而为
“亲身体验和感受自己阅读新闻的情绪变化:用户的体验点是持续流动的。”戴着一副特殊眼镜,参观完新华网,陆一平兴奋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副眼镜的特殊之处在于,镜框上有个小如针孔的摄像头和一根连接手腕、手指的细电线。
“带上眼镜,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参观过程中,情绪波动的蛛丝马迹都会被数据记录下来。”加拿大红枫林传媒副总编辑杨军表示,新媒体时代,技术发展更注重用户体验,改变了新闻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
这只是中国新媒体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冰山一角。在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两大“新式武器”——MR智能演播厅和Milo Motion Control设备,令海外华媒一行叹为观止。
“高大上,的确牛!”美国《硅谷时报》总编于丽娜在自己的“研修手记”里竖起了大拇指,“这几年,中国国家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和系统化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
《星岛日报》驻波士顿首席记者李强表示,在新媒体时代,5G、AI、大数据等高新科技应用前景广阔。海外华媒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学习和运用这些高新科技,让海外的民众,特别是和互联网一同长大的年轻人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动、真实、充满立体感的中国故事。
“找准自我、挖掘创意、持续营造、选择传媒、构建体系。”腾讯文创基地(北京)负责人王辉从“媒体融合:智能新媒体的技术驱动和内容创新”层面,为学员们讲述了新媒体时代,融媒体如何将新技术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为我未来的媒体经营思路指明了方向。”在俄罗斯深耕移动通讯技术多年,华良通讯软件有限公司总裁牛华伟表示,国际传播领域正在向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方向发展。华文媒体也应顺势而为,向融媒体方向转型。融媒体发展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更是媒体和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要追赶中国融媒体发展的步伐。”作为中国互联网时代最早一批自媒体玩家,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络大V”杨诗源表示,“回斯里兰卡后,我要下大力气整合分散在各大平台上的资源,做好系统策划,在视频制作上重点发力,拓展和延伸内容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