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拥有一部车,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
早年间,普通人去哪里都是用两条腿,大家自嘲是乘“11号车”。1969年,我在离家120里的地方下乡,因搭车困难经常徒步回家。天才蒙蒙亮就上路,晚上9点到家时,双脚累得就像要与大腿分家一样。那时,我多希望自己能练出一双飞毛腿,以便自己的 “11号车”能适应走南闯北的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凤凰牌自行车是当时最紧俏的商品。那时,为了买到一辆自行车,大家要千方百计去先弄票证。费劲周折,最后即使买不到凤凰,但能买到一辆稍好的车如“飞鸽”“红旗”,也得意洋洋。骑到街上铃铛一响,多神气啊!
1984年后,自行车供应的紧张状态逐步缓解,不久便处于饱和状态。我家六兄弟总共有十几辆自行车。大家每天下班回来真不知道把自行车放哪儿妥当,经常相互苦笑道:“这真是有银没瓮装啊!”
国道线首次出现在家门口,是在上世纪90年代。起初,36米宽的公路上空空荡荡,那么宽的国道大有衣不合身之感。然而不过几年的时间,各式各样的大车、小车,不分白天黑夜在国道上穿梭往来,眨眼间国道线就热闹了起来。
前几年,我们这里又修通了高速公路。过去我们乘班车去龙岩要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而现在只需70分钟。高速公路真是缩千里为咫尺。亲朋好友中,不少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女儿家也有了小轿车。小外孙经常坐在他爸的小汽车上,一会儿按喇叭,一会儿摇车窗,不愿意下来。
(作者为福建省上杭县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