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山东文学:有根的灿烂(文学新地理(12))

□ 黄发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05日   第 07 版)

  ●艺术观念的革新和开放的文学姿态是开启辉煌之门的金钥匙

  ●山东作家都深深地植根于脚下的大地,从故乡的自然世界和乡亲的现实生存中获得审美启示

  ●山东作家的写作往往有一种特殊的韧性,在时代风尚的流转中表现出一种审美定力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学大省,每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人数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山东文学基础扎实,特点鲜明,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比较合理,各种文体发展较为均衡,建立了一种多元互动的文学生态。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诗歌创作都是山东的传统优势项目。近年的散文和儿童文学创作佳作迭出,夏立君、石耿立和刘海栖、张晓楠在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屡有斩获。山东网络文学作家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新军,风凌天下、高楼大厦、减肥专家等人的创作有大量的粉丝,多部作品进入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榜单。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山东作家获得3个奖项,还有4部作品获得提名,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一,获奖和提名作品覆盖了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短篇小说、诗歌5种文体,多点开花,显示了山东文学的深厚底蕴。

  在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今天,回顾山东文学走过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观念的革新和开放的文学姿态是开启辉煌之门的金钥匙。王润滋、张炜、李贯通、矫健、李存葆、左建明、刘玉堂、苗长水、尤凤伟、赵德发等作家以充满激情的独特探索,开创了新时期山东文学的新局面,奠定了“文学鲁军”的基本格局。他们的创作敏锐体察时代潮流的变迁,敢于创新,又有守正的齐鲁文化中道义担当的一面,在喧嚣的流行风尚面前表现出足够的定力。

  王润滋的《内当家》《卖蟹》《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声音》《一潭清水》、矫健的《老霜的苦闷》《老人仓》、李贯通的《洞天》《天缺一角》、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苗长水的《冬天与夏天的区别》、左建明的《阴影》《黄河故道的娘儿们》、尤凤伟的《为国瑞兄弟善后》《石门夜话》、刘玉堂的《最后一个生产队》、赵德发的《通腿儿》等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各具特色,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鲜活的时代进程,叩问人性,探触文化转型中的阵痛与新生。

  山东作家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精神之桥。尤凤伟以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命存在,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追问农民与土地、个体与家族之间的关系,都在当代文学进程中留下了个人化的印迹。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作品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源于其表现的是独特的现实,作品有历史的纵深感,有史诗的特征。作家关注现实要有历史的内涵,不能写平面、流动的现实,优秀的作家写现实一定要有历史反思的意识,有前瞻的意识。

  现实主义文学是山东作家的创作主流,这和山东作家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传统有关。深入生活是山东作家开掘现实矿藏的利器,他们走出舒适的书房,通过锻炼脚力来提升自己的眼界,开拓精神格局。从李存葆、李延国、郭慎娟、王光明、牟崇光、彭艳华、贾鲁生到铁流、徐锦庚、高洪雷、王鸿鹏,山东的报告文学作家善于把握重大题材,深入挖掘独特的思想价值与审美内涵。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正如作家叶梅所评价的那样,这部作品的创作有“三难”——“难得”“难熬”“难忘”。作者曾作为一名科考队员随同“蛟龙号”远航,在海洋深处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

  山东的优秀作家在确保文学创作的质量方面有高度共识,他们重视文化积累,不抄近道,精雕细琢。散文作家夏立君创作《时间的压力》的过程,是一段寂寞、枯燥的漫长时光。他与屈原、曹操、李白、司马迁等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承受着汗牛充栋的前人成果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了不沿袭旧说,经常推倒重来,真是十年磨一剑。

  山东文学是有根的写作。山东作家都深深地植根于脚下的大地,从故乡的自然世界和乡亲的现实生存中获得审美启示,并以故乡为精神根据地,展开与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多元对话。王润滋写过一篇创作谈《人民是土地文学是树》,他说:“我们的作家应该尊敬农民,学习农民,描写农民。”山东作家正是散布于平原、深山和海滨的树木,他们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不仅用根须汲取土地中的营养,而且以自己的生命守护这方水土,改善周围的精神环境。王润滋、刘玉堂等作家都喜欢在创作中运用方言土语,这种语言习惯源于他们的农家血脉,寄托了对故土和乡亲的浓烈情感。鲁籍作家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山东本土作家张炜的胶东大地、刘玉堂和赵德发的沂蒙山村、李贯通的微山湖区,既是对故土的描述和追忆,也寄托了作家的文化理想、审美理想,是作家的精神家园。刘玉栋笔下的齐周雾村也接续了这一传统。他的《我们分到了土地》《给马兰姑姑押车》《年日如草》等作品,面向与自己骨肉相连的故乡,将心比心地体谅普通人群的难处。东紫、王秀梅、艾玛、常芳等作家以特色鲜明的艺术探索,从日常细节中发现人性的闪光,用相濡以沫的温暖照亮生活,让平凡的人积极向上,在艰难中不顺流而下,用质朴乃至笨重的方式摆脱精神困扰,逆势走向人性的高处,在琐碎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路也、王黎明、王夫刚、寒烟(刘燕)、韩宗宝、孙方杰、李林芳、阿华、轩辕轼轲等诗人的创作交相辉映,其中既有像露珠滚滚的麦穗一样清新质朴的诗行,也有如同夜空里的星群一样纯粹的光芒,穿透了世俗的尘埃。

  从宋遂良、吴开晋、孔范今、陈宝云、袁忠岳、任孚先到谭好哲、李掖平、吴义勤、王光东、张清华、施战军,山东文学评论一直以自己的声音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全国的文学评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更为年轻的马兵、丛新强、张丽军、孙书文、张艳梅、刘永春等以新的批评姿态,介入当代文学的动态进程。

  山东作家的写作往往有一种特殊的韧性,在时代风尚的流转中表现出一种审美定力,拒绝随波逐流,拒绝轻易转换自己的立场与趣味,在自己的园地深耕不辍,有一种持续的生长性。另一方面,齐鲁文化既有农耕文明的厚重与丰富,也有海洋文明的开放与包容,这种文化的融合性也赋予山东文学以审美的多样性。王方晨的《老实街》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老城在转型过程中的挣扎与两难,写出了这个自成一格的文化空间逐渐碎裂的过程,就像一尊带着裂纹的精美古瓷,在内外多重压力的挤压下缓缓碎裂。张继、刘照如、瓦当、范玮、宗利华、柏祥伟、张锐强、王宗坤、杨袭、凌可新、邢庆杰、闵凡利等一批优秀的小说家,李登建、丁建元、王月鹏、厉彦林、魏新、赵建英、陈原、王忠(简默)、宋长征、林纾英等散文作家,都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探索,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中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山东作家的创新不是凌空蹈虚的形式游戏,它离不开对山东文脉的继承与发扬,善于从充满活力的民间文化中吸取精神滋养。也就是说,这种创新有底气,也接地气。年轻的魏思孝、吴永强(老四)、庄凌、徐晓等人的创作长势喜人,呈现出别样的趣味与美感。当然,山东文学要取得新的突破,需要更多具有冲击力的新生力量,以无所畏惧的青春活力摆脱成规,推动文学的不断创新。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作协主席)

山东文学:有根的灿烂(文学新地理(12))
关切现实重大问题
老街巷里的云蒸霞蔚(新作评介)
无根的漂泊与华人叙事(新作评介)
责编:张鹏禹 邮箱:wenxue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