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来自远方的守候

□陈戎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10日   第 09 版)

  图片来源:摄图网

  飞机刚刚降落在吉隆坡国际机场,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向老师们通报平安到达的消息。虽然只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度过两年时光,但老师们已然成了我在学校最亲密的人。尽管在马来西亚的我和他们相距很远,但他们依然在远方的祖国静静地守候着我。

  来到吉隆坡以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的幸福之处。走在马来西亚的大街小巷,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主动和当地人“尬聊”几句。因为语言相通,所以彼此的心也容易贴近。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格外想念北外的老师。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又怎么能像现在这样,有机会自由地体验对象国的文化呢?

  一开始接触马来语的时候,我时常为语音和听力所困扰。但是,当时负责教授我们的韩老师、张老师和邵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糟糕的表现而感到失望,反而不断鼓励我,并且放慢讲课速度,帮助我夯实基础。我们专业的特色是“不设答疑时间”,因为课下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5分钟之内得到老师的答复。正是因为有了老师们的帮助,我的马来语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老师们给予的帮助,不仅是在学业上,更是在心理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出分那天,韩老师特意花了半节课时间,解释各个同学马来语名字背后的含义。韩老师告诉我,我的名字的含义是“不断向前、不断进步”。老师的这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和自己较劲,把马来语学得更好。现在,每当马来人夸赞我马来语流利时,我总会想起大一上学期那段磕磕绊绊的时光。

  即便身在海外,老师也依然关心我的留学生活。傅老师是我在北外的班主任,我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傅老”。“傅老”是马来语专业2001级的学长,尽管有年龄差距,但我们在心灵上却没有代沟。我们也总是乐于和他打成一片,尊其为师长,却也亲其如长兄。

  “傅老”一直主张,不仅要学习马来语,更要研究马来西亚。在出国前的一个学期,“傅老”以马来西亚国情为例,引导我们学习社会科学中田野调查的方法。初到马来西亚时,正值马来西亚独立日。在马来亚大学的组织下,我们体验了各种庆祝活动,深入了解了马来西亚,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并尝试独立撰写调研报告,将学术研究同了解风土人情相结合。

  不过,“傅老”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一种不辱使命的责任感。他教导我们,作为公派留学生,要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同时时刻谨记自己代表着学校与国家的形象。他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尽可能地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此刻,马来亚大学已被夜色笼罩,渐渐沉寂下来,远处吉隆坡的万家灯火映出了星罗棋布的街道。我同班上另外16名中国同学一样,以交换生的身份到马来亚大学马来研究院学习马来语。尽管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踏上这个美丽的东南亚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是北外派遣的第八批交换生了。

  我的老师们,既是马来语专业学生留学海外的“先行者”,也是我们全体马来语专业学生的“守护者”。老师们珍藏着每一届学生在马来亚大学的生活记忆,攒起了厚厚的资料。这些资料也成了我们的“留学指南”。

  马来亚大学马来研究院,成了我们的另一个家。在这里,北外马来语专业学生一届又一届来来去去,肩负起了维护中马友谊的使命。

  (寄自马来西亚)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谆谆如父语 殷殷似友亲
老师,你让我学会勇敢
“润物细无声”的“魔法师”
当我们一起走过
来自远方的守候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