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4月12日 星期四

越剧《红楼梦》六十年历久弥新

□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4月12日   第 07 版)

  上海越剧院新版《红楼梦》

  1958年,由上海越剧院创排的越剧《红楼梦》首演于上海共舞台,自此开启了60年传奇而灿烂的戏曲艺术历程。

  迄今为止,越剧《红楼梦》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累积票房最多的戏曲剧目之一。它的影响之大,不仅在国内,还辐射到海外与“红楼梦”有关的艺术创作;不仅在戏曲,还为后来以视觉方式出现的《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母本。

  

  一夜之间红遍海内外

  常有人问,越剧虽是一个地方剧种,为什么能在九州大地处处均有戏迷?说到这,就不能不提越剧《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是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徐天红、周宝奎、孟莉英、曹银娣等越剧表演艺术家与徐进、吴琛、钟泯、顾振遐、高鸣、苏石风、陈利华等当年上海越剧院最优秀的编导音美人员共同创作演出的经典名剧,是上海越剧“四大经典”之一,更是越剧的代表作品。

  该剧于1957年创作,当时主要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没想到在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中,一下子就火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演出了54场,观看人数达86343人次。此后,该剧便像旋风一样,席卷海内外。国内西至新疆西藏,东到江浙沪,南至两广香港海南,北到东三省,海外的越南、朝鲜、日本、法国等国家,都留下了它的音韵和记忆。

  因为太受欢迎,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了越剧电影《红楼梦》。电影版集合了6位越剧流派创始人: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徐天红、周宝奎,每个人物都堪称越剧史上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意义的创造。该片仅在1978-1982年间,票房就高达2亿多元(当时的票价仅为2角/张,观众人次超过12亿),迄今为止仍是中国放映次数最多、拷贝发行最多的戏曲电影,可见影响之大。

  不仅如此,越剧《红楼梦》对其他剧种和艺术领域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许多别的戏曲剧种如昆曲、评剧、川剧、黄梅戏都移植了这个剧目,且大多沿用越剧《红楼梦》的情节框架。值得一提还有,1962年,在徐玉兰、王文娟的艺术指导下,朝鲜排演了由著名朝鲜作曲家李冕相谱曲的唱剧《红楼梦》,影响颇大。1977年,香港邵氏集团投资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演,林青霞主演),整部电影几乎是1962年越剧电影的翻版,包括一些唱段都是照搬。1987年,风靡全国的电视剧《红楼梦》,也是沿用了越剧《红楼梦》的宝黛钗爱情主线,并在人物塑造、服装等许多方面都受到越剧的影响。

  60年经典带来启示

  “越剧《红楼梦》能成为经典,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编导音美和当时中国最优秀演员的集聚,而且这种集聚又是在一个最佳的黄金创作时段。”有名家如此评价越剧《红楼梦》。

  作为一部戏曲舞台综合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越剧《红楼梦》凝聚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方面的集体智慧和艺术才华,主创阵容无一不是上海越剧院的开山元老,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是开疆拓土型的顶尖艺术家,这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追根究底,越剧《红楼梦》给创作者最重要的启示还在于,对经典的改编应该遵循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规律、回归各自艺术本体进行创作。

  众所周知,《红楼梦》原著是有着庞大故事结构、复杂人物线索、多重戏剧冲突的鸿篇巨制,文学可以承载这种容量,但舞台却不行。舞台是有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

  越剧《红楼梦》严格按照舞台艺术的规律对原著进行改编。它不贪心,只选取了宝黛爱情作为主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其说它是“红楼梦”,不如说它是提取了红楼梦元素的一部贴合舞台逻辑和审美的作品。

  从表演上,越剧《红楼梦》也给后人树立了典范。据说当时导演要求宝黛主演至少要把原著读20遍。这与现在一些演员不去消化原著,光看老师录像或者改编作品的效果,当然大相径庭。

  代代相传再创辉煌

  越剧《红楼梦》薪火相传,至今已有9代传人。

  自问世以来,一代又一代越剧人因它而走上越剧之路,上海越剧院也从未停止过对《红楼梦》的传承与发展,十分注重人才梯队的延续和培养,已拥有代际分明、传承有序的传人“链”。

  今年,为纪念《红楼梦》首演60周年,上海越剧院开启了“甲子辉煌”的全国巡演,并将于4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4场。

  此次进京演出,将由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得主杨婷娜,第十代越剧新秀王婉娜、俞果携手共同演绎“贾宝玉”,“林黛玉”的饰演者则是上海越剧院四位“王派”弟子与传人——忻雅琴、李旭丹与第十代越剧新秀陈敏娟、陈欣雨,他们将在同一座舞台上致敬前辈,展示上海越剧院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及经典剧目传承的成果。

  当年,各流派创始人齐聚《红楼梦》,创作出了越剧经典。今天,各流派代表性传人重聚一台,将再次“接力”经典,共同见证、创造并延续它的辉煌。

越剧《红楼梦》六十年历久弥新
“百练”还需“多演”(墙内看花)
《国家宝藏》第一季研讨会举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磨合三台推新品
《欢乐饭米粒儿》:新时代 合家欢
华侨大学纪念廖承志诞辰110周年
树家风 传中国
《南方有乔木》:讲述科技创客的故事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