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玛旁雍错:神山圣湖仍保留原生态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19日   第 08 版)

  藏族姑娘在湖边
  据百度

  在冈底斯和喜玛拉雅山脉之间,玛旁雍错镶嵌其间,宛如一位俏皮的姑娘,为绵延起伏的山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玛旁雍错湿地保护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总面积达9.9万公顷,其中玛旁雍错湖泊面积6.9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约69%。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与冈仁波齐峰并称为“神山圣湖”。

  “这里是高原生物的基因库,400余种生物栖息或生长于此,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也是世界高寒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湿地。保护区巨大的湿地面积对特殊干旱荒漠气候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普兰县林业局副局长才旺丹加说,玛旁雍错湿地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专职管护人员上岗

  玛旁雍错湿地今年7月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随后,普兰县林业局迅速设立了6个管护站和3个管护点以及1个检测检查站。8月份,90名专职管护员全部到岗开始进行巡逻。

  “以前,我们也有管护员,不过他们都身兼数职,承担着野保员、护林员等其他职务,不能很好地巡逻监督湿地,也没能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体系。”才旺丹加说,现在有了专职管护员,不仅能够监督好,而且能提供精准的数据和详细情况。

  29岁的牧民白玛旺杰此前是一名野保员,现在成为了玛旁雍错湿地吉吾管理站站长。早上11点多,外面稍微暖和了一点,白玛旺加像往常一样把记录本揣在兜里,拿上望远镜、照相机以及摩托车头盔走出房门。这会儿,太阳虽然出来好一会儿了,但最高温度才零下10度左右,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白玛旺加毫不犹豫地启动摩托车,伴随着“轰轰轰”的声音,踏上了巡逻之路。

  “我们每天巡逻,一次大概3个多小时。” 白玛旺加告诉记者,管护站有12人,每两人一组,主要看湿地内有没有人为的破坏情况,或者动植物是否有异常。

  记者跟着白玛旺杰和他的队友,沿着玛旁雍错湿地保护区走了一段路程。每到100米左右,他们便停下来,一人拿起望远镜观察情况,一人在记录本上认真做着记录,走的时候顺手捡起周围的垃圾。

  翻开白玛旺杰的巡逻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巡逻时间、地点、有无异常情况等内容。白玛旺加说,管护站自8月份成立以来,巡逻一天也没落下过,不敢有一丝懈怠。

  除了每天的巡逻之外,管护员每周会绕着湿地保护区进行全方位的“大扫除”,这时一些村民也会自觉地参与。

  多种生物栖息于此

  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玉湖”,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是重要的国际旅游胜地。

  11月底的阿里已是寒冬,枯黄的草丛、凛冽的寒风却挡不住玛旁雍错呈现出的绿色湖面及清澈的湖底。

  帮仁村村民次仁说:“这是我们永远敬畏的圣地,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要保护好这里的环境,让这里变成最干净、最圣洁的地方。”

  近年来,西藏通过资金补偿的方式,陆续建立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机制,保护高原各类生态。2015年西藏发放了以玛旁雍错国际重要湿地范围为核心、包括湿地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草地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

  玛旁雍错湿地保护区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保护区内生物种类丰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共250余种、昆虫类60余种、脊椎动物14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对象,如藏羚羊、黑颈鹤、雪豹等28种,也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野生动植物。

  才旺丹加告诉记者,保护区是水鸟、陆生野生动物重要的觅食、栖息活动场所,但部分区域受到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下一步,这里将试点性地采取禁牧措施,设立标示牌,加强管护人员的巡护,对草场、沼泽湿地进行禁牧补偿。除此之外,为防止人为、牲畜干扰,还将在沼泽湿地恢复、草原植被恢复、人工种草及灌木植被恢复的区域内安装网围栏、设立禁止性标示牌。

  “通过这几年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以及当地农牧民群众保护神山圣湖的行动,玛旁雍错湿地整体上处于原生态状态,没有大规模的破坏和退化。”才旺丹加说。

重建“人与水的和谐”(新时代新步伐)
生命之湖万古清
玛旁雍错:神山圣湖仍保留原生态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