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重建“人与水的和谐”(新时代新步伐)

罗 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19日   第 08 版)

  水是生命之源,湖是聚水之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湖与山水林田相生相依,共育万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阐述的:“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湖水悠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玛旁雍错等圣湖默默护佑着众生;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中,高山湖泊天池像碧玉般镶嵌其间;在巍巍云贵高原上,清澈见底的抚仙湖为人们提供着优质的水源;在东南鱼米之乡,千岛湖、洞庭湖、鄱阳湖等星罗棋布。

  中华大地上,约有2.4万个湖泊维系着生态平衡,发挥着涵养水量、蓄洪防涝、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运输物资的作用,滋养着华夏儿女。

  中国自古就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观。在湖泊保护和开发上,中国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许多古老的湖泊水利工程与环境有机结合,人与水和谐共生,至今仍在造福民众。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发利用湖泊过度,围湖垦田、围湖造城等行为增多,破坏了人与水之间的和谐,使一些天然湖泊开始出现面积萎缩、数量减少、水质恶化等病症。

  让湖泊休养生息,让河湖重新清澈起来,并恢复生机。中共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掀起河流健康评价及修复热潮,截污导流、岸线绿化、河道清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行动在各地展开。许多地方还探索出湖泊河流保护的有益经验。比如在重点开发区域,严格控制湖泊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湖泊保护也将进入更为严格的阶段。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为在流域内形成人人有责的管理运行机制,一项改革新举措——湖长制出台。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中国将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湖泊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湖泊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开展湖泊生态治理与修复,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

  湖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以维护湖泊生态的有效运行。

  业内人士呼吁,要从管理体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湖泊保护法律制度。

  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幅幅“清水漾漾、人影绰绰”的“人水和谐”画面将重现在大江南北。

重建“人与水的和谐”(新时代新步伐)
生命之湖万古清
玛旁雍错:神山圣湖仍保留原生态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